第十六章:端阳(2 / 2)

“就因为想省几个诊费,让孙子白白丢了性命,真是让人即可怜又可恨。”

“听林姑娘说,前几天有个山民上山砍材,被毒蛇给咬了,因不懂得如何急救,致使毒性蔓延到了全身,若是在晚送到林草堂一步,恐怕就要性命不保。”

“还有上次一个三,四岁的孩童,吃大枣被噎着了,也是大人不知道如何去急救,只知道往医官送,若不是半路遇到许娘子,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沈先生耐心听完姜南所讲,望着姜南的目光又多添了几分暖意:“百姓多愚昧,并不是说百姓就是真的愚昧无知,而是百姓缺乏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机会。”

“就如你刚才所言,百姓遇到紧急情况或病情,不知道如何去急救而多争取一线生机,是因为医术只掌握在很少一部分人的手里面。

而这很少一部分还是以家族为传承,代代相传,甚至有些只有嫡系子孙才能继承,就是旁支,庶出也难以掌握真正的家族医术,更遑论那些世代为农的百姓,更是没有机遇也没有途径去学习和掌握这些急救知识”

姜南想到自己之前的那个世界,对沈先生道:“难道我们就不能开设讲坛,让懂得这些急救医术的人,公开义讲,让百姓前去听学,学习一些医学常识和一些急救的措施,让百姓知道遇到突发情况,应当如何做紧急处理,而不是一味的等待大夫的到来。

“而且懂医术,会治病救人的大夫本来就少,若是百姓都不懂急救,遇到天灾人祸时,百姓得不到及时的救治,那就是在等死。沈先生你说,若是在平川县开设义讲,百姓会接受吗?”

沈先生沉吟片刻对姜南道:“你说的很有道理,百姓可能刚开始接受不了。但只要持之以恒,把公开义讲变成平川县的传统,百姓从义讲中得到实际的好处,久而久之,自然也就习以为常了。”

“不过,这种事,最好是由官府出面,联合本地的医馆,让医馆都能参与进来,既能集众家之所长,又不损害医馆各自的利益,制定出讲学的时间和讲学的内容,长此以往,方是长久之计。”

姜南听完沈先生所言,顿时眼前一亮,一扫刚才失落的情绪,对沈先生大赞道:“沈先生好主意,待我回家就讲与父亲听,父亲定然也会十分赞同。”

“这是为国为民的好事,若是此事能成,平川县的百姓有福了,惠泽子孙后代。”

姜南笑着点了点头,望着沈先生的目光充满了敬佩。

姜南陪沈先生用过午膳,又和沈先生对弈了几局,看沈先生这里一切安好,病情也在萧承山和萧元的细心照料下,有所好转,才提出告辞,并在离去时约好了下次来看沈先生的时间。

沈先生站在青峰寨的寨门口,目送姜南乘坐的马车渐行渐远。在心里才默默的道:和记忆中的那个少年真的很像,就连这悲悯百姓的心思都一模一样。

沈先生望着马车离去的方向久久未动,萧承山和萧元望着沈先生的背影也良久未动。

姜姑娘应当和先生的过去有关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