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实业救国36(1 / 2)

朝廷变迁是大事,也是小事。至少对苏涣这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吃瓜看戏份子来说,怎么变也都是图一乐的事情。

既然打定主意不淌浑水,他就怎样都不可能毅然决然投入朝堂。况且珍公身边又不是没有人,就是说一句人才济济也不过份。多一个自己不多,少一个自己不少。

珍公摆出一个礼贤下士的姿态,自己摆出一个志不在此的态度,两边就有足够面子下台阶了。

老大人之于苏家的恩情,也不过是帮忙苏家在山城落脚;其实在自己帮他们偷渡一批重要的军用物资时,就抵得差不多了。这种时候拿这份恩情出来说话,那就是纯纯的不懂人情世故。

至于之后谁帮谁帮得多,谁占谁的便宜了,这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至少苏涣不认为自己还有欠什么恩情,欠到需要卖命的程度。

当初苏涣进京的引路人早已仙逝,那位恩师的孩子也没能维护好之后的关系,两边情分老早就淡了。现在的苏涣说是个自由人也不为过。

好不容易摆脱了枷锁,是要多么想不开,才会急不可耐地又找条锁链绑自己身上。所以苏涣不急着站队的问题。

也不是说他就会转投珍公以外的人,现在就待价而沽而已。苏涣的想法没有那么功利。

他就只是单纯地认为,在救国的道路上,他应该有立刻可以做到的事情;而不是进到朝堂那摊浑水中熬资历。

要是熬不出头怎么办?白浪费了这段时间。在熬的过程中,又要做多少违心的事情。当初跟在恩师身边的时候,可没少看到一些脏事破事。

现在的大金已经过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但也是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苏涣不认为他能走的,唯有进入朝堂,封侯拜相这条路。

但要做些什么?一时间,苏涣唯有茫然。

继续育人子弟当然也是一条路,重要性甚至不输给把持国政,引领大金走向正确的方向。苏涣一直以来所累积的名声,也都是在这方面的成就。

虽不敢说弟子有千千万万。但是到处走,都有会恭恭敬敬称呼自己一声老师的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份恩情,会用是份助力;但要认为这有多牢靠,那也是个笑话。因为人实在是太多了,想经营也经营不来。

就算只拿捏住几个精英,不过身边也没有这些人可以大展长才的地方。与其耽搁人家的前程,不如就像现在这样,不咸不淡地维持着。

或许将来有用时,这样的关系会是一块很好的敲门砖。现在也不急着消耗这样的恩情。

虽然博得了一个大儒的名号,不过想要开宗立派的话,苏涣觉得还差了些什么。功利点说,就是没有一个项目,可以把所有人绑在一起成为利益集团。

别以为开宗立派就是大家一起做学问而已,然后大家都听我的。这世道哪有那么简单。

入朝堂,投身仕途,毫无疑问是一条大多数读书人会选择的道路。但苏涣就是不想走这一条呀。

真要走,他最好的机会是恩师仙逝,趁着他那败家儿尽干些胡涂事,得罪一堆人的时候,接手恩师的政治资产,扛起大旗。

虽然那批同门还没能身居高位,但也占了不少部门的关键位置。运作得好,不敢说能轻易拿捏朝堂上的大佬们,但也能寻求一个合作的机会,而不是只能听命行事。

不过那群人已经散了,早早就各分东西。也就是同一恩师的情谊,让少数交好的人,互相还有书信往来。但这也就是个关系而已,不是什么可用的恩情。

经历一场大战,究竟还有多少人能够联系,苏涣真不敢保证。而在这场大战中,自己重新建立起的人脉又多是军方的人。难不成要去占地盘,当一个军头吗?这不是开玩笑嘛!

虽然身处的大金,不像过去某个朝代一样,文官无限轻视武将。不说文武相轻的问题,在太平的日子,军方能有什么发展?

剿匪?能有多少匪徒好剿。还不就是另一个熬资历的地方。

所以苏涣也没想过给自己换身皮,从一代大儒变成儒将。真有这样的心思,那场大战才是他该拼出头的地方;而不是战争取得胜利之后,才想着去摘果子。

比起胜利的喜悦,他现在更多是对于前途的茫然。这样的心情要是说出去,谁敢信呀。苏涣不禁如此自嘲地想着。

”老爷,吴秘书来了。”徐夫人进到书房后,朝着自己的丈夫喊了一声。

”吴秘书来此是……”苏涣问道。

这位珍公身边的机要秘书之一,处理的事情五花八门。苏涣也拿捏不准对方登门的意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