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好一个大市33(2 / 2)

张人才在摊位上转了几圈,却没发现什么中意的东西。反倒是闷葫芦,手里捧着一个鎏金九莲灯盏,目不转睛地端详着,显然是看上了。

张人才凑过去问:“你喜欢这个?喜欢的话,我买下来送你。”

闷葫芦没吱声,他把灯盏翻过来,底部赫然刻了一个“丘”字。张人才心中一动,猜想这可能是丘门之物,于是向大胆微微点头。

大胆心领神会,立刻有了行动。

只见老者重新坐回竹椅,大胆则将手伸进老者的衣袖。这是一套传统的议价方式——“袖里乾坤”。

在清末民国时期,这种在袖筒里拉手议价的方式极为流行,尤其在同业公众会所的“窜货场”,同行之间习惯以此方式秘密确定成交价格,旁人难以知晓真实数额,始终蒙着一层神秘色彩,最终以出价高者得。这种交易方式要求现场看货、即时鉴别、立即决定,不容丝毫犹豫,是古玩行中的一项重要规矩。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议价方式逐渐被更多场合采用,但已渐渐淡出视线,如今只有少数老辈人还在沿用。大胆尊重老者,选择了这种方式。

张人才虽有所耳闻,但在现实中还是首次见到,不禁好奇心起,也挤进摊位内观瞧。

不多时,交易达成,大胆正准备付钱离开。这时,老者起身,用一张旧报纸将鎏金九莲灯盏包好。

就在他起身的瞬间,竹椅上的狼皮坐垫吸引了张人才的注意。

他拿起狼皮坐垫仔细查看,这是一张幼狼皮,看起来颇为古老,皮面上绘有一个三角形的蛇形图案。我再次向大胆使了个眼色,示意他再玩一把“袖里乾坤”,把这狼皮也买下。但大胆并未照做,而是直接对老者说:“王叔,您这破狼皮就当我们捡个漏,白送我们得了,刚才出的价已经够厚道了,您看成不?”

老者爽朗一笑:“行吧,难得你们喜欢,就买一送一,老头子这点儿大方还是有的。”

张人才看着手中这张虽然陈旧却质地优良的狼皮,心中暗自惊奇。毛发光泽犹存,刀工精细入微,怎么看都不像是老者会轻易送出的宝贝。不过转念一想,既然人家愿意慷慨相赠,我们哪有理由拂了这份热情?世间事,有时不必深究,乐享其成便是。

张人才笑着摇了摇头,不再多想。

随即,张人才拽着大胆和闷葫芦,三步并作两步离开了摊位。这一举动并非无故生风,实乃他在书中习得的古玩交易“潜规则”:捡到大漏后,最好尽快脱身,以免卖家反悔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毕竟,人心难测,尤其是面对突然失手的珍宝。

大胆见状,夸我愈发精明了。

然而,张人才转念又哈哈一笑道:“这招儿防患于未然嘛。好像又多此一举,你跟王叔不是世交嘛?”

大胆嘴角扬起一丝得意:“嗨,我们家祖上也曾是风光一时的八旗贵族,世交、泛交的多了去了,不足为奇。但这老头子以前确实是个能耐啊。”

他开始讲述起王叔的传奇过往:

“这老哥在50年代之前的四九城里,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家祖祖辈辈是东北的包衣,他自小就在市井间混日子,靠打零工维生。有一次,村子里有人挖土挖出了个破罐子,一转手就发了笔横财。这事儿给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意识到古玩买卖是条来钱快的路子,于是决心投身其中。”

“他人聪明,既肯下功夫,又嘴甜会说话,很快就摸到了一些门道。他认为瓷器像容易捡到大漏,搞不好能一夜暴富,于是专攻这一行。说干就干,他东拼西凑借了一大笔钱,直奔江南、华南、东南等地去收瓷器。几个月下来,收了十几个,本以为能借此翻身,谁知全是做旧的赝品,血本无归,远在他乡身无分文,差点儿绝望到寻死。幸好,他在江南一家小餐馆打工糊口,某日路过一个广场,看见摊位上有个脏兮兮的瓷器,咬牙用仅剩的积蓄买了下来。谁能想到,那竟然是皇帝使用过的真品元青花!这一下子,他彻底转运,回来后一转手,身家翻了无数倍。经此一役,他痛定思痛,潜心研究,终成元青花领域的专家。那时候,全国成交的元青花中,几乎有一多半出自他手。”

“唉,可惜啊,后来因为某些事,家产落败,才落得如今这般境地。”大胆总结道:“真是世事无常,风云变幻。”

张人才也若有所思地默默点头:人生确如他所说,起伏不定,难以预料。正因如此,珍惜眼前,把握当下,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白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