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最后一次彩排167(2 / 2)

最后回到中央乐团,又亲自送了一本给团长周梦以及他的助理李建国,还有交响乐团的周学长,以及他的老师李德伦。

其他人见状,也纷纷讨要,蓝毅夫乐呵呵的把最后两份也送了出去。

蓝毅夫这样的行为要是放在后世,那肯定算是张扬的,可在这个文人受到尊敬,作家写了一篇小说便恨不得让所有人知道的时代,他的行为便显得很是正常。

唯一特殊的是,别人只是宣传,可舍不得真金白银的买书去送人,要知道现在买书可是很贵的。

但蓝毅夫舍得,这是他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他作家这一身份的开端,同时也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取得的第一份成就,当然得好好的纪念一下。

生活,总得自己创造一些仪式感,这样人活着才有生气。

朱灵见蓝毅夫把所有的书都送出去了,她幽怨的看着蓝毅夫。

蓝毅夫嘿嘿一笑,在她耳边悄悄的说:“我给你准备了特殊的礼物。”

朱琳明媚的眼眸亮了亮:“是什么?”

“晚上你就知道了。”

晚上,蓝毅夫把一个礼盒送给了朱琳。

朱琳打开一看,只觉得惊喜袭来,她没有想到蓝毅夫竟然把一件对于作家最重要的东西送给了她。

手稿。

……

《人民文学》发刊以后,是引起了轰动的。

首先在报纸上发表意见的,是评论界,因为《红高粱》这篇小说有点儿“大逆不道”。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现在的主流文学,是刘心武的《班主任》,是王余九《窗口》,是古华的《芙蓉镇》,同时也是卢新华的《伤痕》。

他们把这种文学叫做:伤痕文学。

他们通过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文g给人们造成的伤疤,从而宣泄1966-1976年以来积郁心头的情感

他们关注的是文g期间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但是在确定为历史合法记忆的过程中,许多重大的问题却并没有进行广泛而深入地讨论,许多疑问和争议被搁置和制止了。

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篇《红高粱》就显得格外突兀。

因为与伤痕文学的关注点不同,《红高粱》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的恢复,它正在试图在现代意识中重新焕发出传统文学的光泽。

它超越了单纯的政治批判,进入了民族历史文化的心理结构中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它试图为当代文学唤回失落已久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这是与众不同的。

有人看见了它的优越性,于是立即发文支持。

有人难以接受,觉得他违背了潮流,于是发文批判。

一场围绕《红高粱》的争议也由此而起。

这些争论蓝毅夫自然看见了,他这个时候才知道,汪兆赛当初敲定录用这篇小说,可能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但他却从来没有跟自己抱怨过,只是叮嘱自己,《伏羲伏羲》要好好写。

这个编辑,人真的很不错。

蓝毅夫决定,以后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变故,那自己的小说,都投给汪兆赛了。

他值得。

郭凯也见着报纸上的争论了,他担心评论会影响到蓝毅夫,所以第一次主动来中央乐团找了蓝毅夫。

郭凯带着他去外面吃饭,跟他讲起了以前在农场的事,那时候他和原主的父亲蓝天经常被拉起匹抖,有时候一弄就是一天,他们经常会感到精神崩溃,然后自己的父亲就会用一个故事来安慰自己,这个故事叫管宁割席。

管宁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他与华歆并排坐在一起,突然有人投掷火种,想要烧死他们,管宁没有逃跑,而是用衣袖遮住脸部,表示自己宁愿死于火焰,也不愿意因外界的干扰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现在师傅把这个故事告诉自己,希望自己能够永远保持内心的信念,永远无视外界的干扰。

这是师傅第一次如此和蔼的和蓝毅夫聊天,蓝毅夫静静的听着。

平时不喜欢喝酒的师傅难得的要了一瓶酒,一边和蓝毅夫说着往事的艰辛,讲述着他们是如何自我建设才熬过的时光,一边喝酒,渐渐的,也就醉了。

看着眼前这个趴在桌子上呢喃着听不清话的师傅,蓝毅夫一时之间竟然难以把他和平时那个严肃刻板的师傅对上号。

把师傅背回寝室,让他睡在自己的床上,在旁照顾着,他竟不觉得违和。

让蓝毅夫意外的是,刘凤兰这个时候也来了,她本是来安慰自己的,可看见睡在床上的师傅,她注意力立即被转移了,马上去打热水,用毛巾帮助师傅擦脸,脖子,然后还细心的帮师傅掖好被子,一副贤妻模样。

以前只是猜测,这次是实际见着了,蓝毅夫觉得,自己以后应该改口了,叫什么呢?师母吧!

后面来安慰自己的人不少,王峰,师叔,周梦,钱丽丽……蓝毅夫都一一感谢。

唯有朱灵,蓝毅夫在她耳边说:“我现在很受伤,怎么办?”

“那……”朱灵的羞意红到了脖子根,但她还是说了:“我帮你排忧解难。”

蓝毅夫的视线看向了她的纤纤素手。

朱灵抿了抿嘴。

……

师傅和刘凤兰一起走了,看得出来,师傅没有不满的情绪,刘凤兰很高兴。

蓝毅夫本想送二人回去的,被师傅拒绝了,看着两人的背影,蓝毅夫在后面大喊一句:“师母,照顾好我师傅。”

刘凤兰闻言,惊喜的转头,笑着努力挥手:“好勒!”

师傅则回头狠狠的瞪了蓝毅夫一眼,但紧接着就被刘芬兰拉着手走了。

蓝毅夫笑呵呵的又挥了挥手,回去继续工作了。

有了王峰和周梦的支持,外界的纷纷扰扰并没有对他的工作造成影响。

十二月末的时候,春晚所有的节目全部敲定了,一共有三十八个节目,其中歌曲十五个,舞蹈六个,相声五个,戏曲五个,杂技四个,武术三个。

而蓝毅夫也正式开始组织主持组的工作,在配合着导演组对节目的出场顺序编排,蓝毅夫在编写主持稿。

主持稿其实分为四部分,开场稿,串场稿,零点祝福稿,结束稿。

蓝毅夫完整的看过自春晚诞生以后的四十届春晚,写起这些东西来自然是轻轻松松。

主持稿拿给黄一赫看,得到了黄一赫的肯定,又拿给王峰看,王峰直接拍板,春晚就用这个。

于是,姜坤,马骥,朱灵,李克纯四个主持人正式上岗,集体排练也拉开了序幕。

排练的日子是枯燥的,也是充满惊喜和挑战的,因为排练就是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这很枯燥,但即便重复了很多次,也总有人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可能是缺点,需要立即调整修改,也许就是闪光点,能给节目增加更好的效果、

如此,转眼,时间来到了1983年2月8日。

今天的央视格外热闹,来来往往的人川流不息,所有人齐聚在位于央视这间只有六百平米的演播厅内。

眼睛看着站在最前面的台长王峰,听着他的讲话。

因为今天,是春晚的最后一次彩排。

PS:第一次写书,我也不知道要控制节奏啥的!就按照自己设计的计划写了,按照我的进度,春晚我还要写很久的,可我没有想到,很多人都在反馈,我的节奏太慢了,剧情也拖沓,无法接受,甚至有读者大哥说,要是再不结束,就弃书……好吧,我被威胁到了。

从这章开始,我加快了节奏,但这难免会遗漏一些细节,有些我铺垫了很久的东西,就没法写了。

真的,感觉有点儿舍不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