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篇(十五)(2 / 2)

老翁答曰:“内观其心,外观其形,无欲则静,有念则动。修身者,先治其心,后正其身。”

颜渊又问:“何以齐家?”

老翁曰:“家者,人之本也。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家之乱也。以孝悌为先,以礼义为纲,家自齐矣。”

颜渊再问:“何以治国?”

老翁曰:“国者,家之聚也。以民为本,以德为辅,以法治国,国自安矣。”

颜渊终问:“何以平天下?”

老翁曰:“天下者,国之大同也。以道莅天下,以德化人心,以仁爱为怀,天下自平矣。”

颜渊得闻至理,心生欢喜,遂辞老翁,归隐山林,修道养性,终成一代高人。

【第二篇】

汉初,有隐士名曰张陵,性好清静,不问世事,唯志于求道。闻巴蜀有神仙之境,乃束装西行。越险阻,历山川,终于峨眉山中,遇见真仙。

张陵拜曰:“弟子张陵,愿学长生之术。”

真仙微笑曰:“子欲学道,须识天人合一之理。天道循环,人道从之。”

张陵问曰:“何谓天人合一?”

真仙答曰:“天有阴阳,人有生死。知天命之所归,顺人情之所向,合天地之变化,通神明之幽明。”

张陵又问:“如何修炼?”

真仙曰:“修心养性,炼精炼气。心如止水,性若清风。精满则不思淫,气足则不思食。如此修炼,自然长生。”

张陵再问:“何以避世?”

真仙曰:“世有纷扰,心若无物。遁入深山,远离尘嚣。心无挂碍,自然超脱。”

张陵终问:“何以成仙?”

真仙曰:“仙者,人之升华也。去凡尘之累,得天地之灵。修身至于无形,与道合真。”

张陵受教,感激涕零。自此隐居峨眉,修炼不辍,终成地仙。

【第三篇】

晋时,有逸士名曰陶潜,字元亮,性好自然,志在寻仙。闻说武陵源有桃花仙境,遂决心一探究竟。乘舟沿溪而上,曲径通幽,忽见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潜步入桃林,行不甚远,忽逢一茅屋,屋前翠竹环绕,屋内香烟袅袅。内有老翁一人,面如冠玉,目若朗星。

陶潜拜曰:“晚生陶潜,愿闻仙道。”

老翁笑曰:“子欲闻道,须知心即是道。心无杂念,道自显。”

陶潜问曰:“如何修心?”

老翁答曰:“心如明镜台,常拭勿使惹尘埃。无欲则静,有欲则扰。修心者,先去欲,后能静。”

陶潜又问:“何以养性?”

老翁曰:“性如流水,顺其自然而行。不逆不滞,不争不抢。养性者,随遇而安,随缘而生。”

陶潜再问:“何以悟道?”

老翁曰:“道无形,无所不在。观天地万物之变化,听风云雷雨之声音。悟道者,心与道合,身与天一。”

陶潜终问:“何以登仙?”

老翁曰:“仙非外求,乃内心所成。放下尘缘,即登仙境。”

陶潜受教,心中豁然。自此隐居武陵,醉心山水,与世无争,成为千古隐逸之典范。

【第四篇】

唐时,有道士名曰陈抟,字图南,自幼好学不倦,尤喜道家之术。闻终南山有仙人隐居,遂决心求学。跋涉数日,至终南山下,见山势巍峨,云雾缭绕。

陈抟攀登艰难,终至山顶,见一茅庐,庐前松柏苍翠,庐内香炉氤氲。有一老道坐卧其中,神态恬淡,似与世隔绝。

陈抟拜曰:“弟子陈抟,愿得指点迷津。”

老道微笑曰:“子欲得道,须知道法自然。顺其自然,道自得之。”

陈抟问曰:“何谓道法自然?”

老道答曰:“道无形无象,无声无臭。天地万物,皆由道生。道法自然者,顺应天地之变化,合乎自然之规律。”

陈抟又问:“如何修道?”

老道曰:“修道者,先修心性。心如明镜,性如静水。心无杂念,性无尘垢。修道者,内观其心,外观其形,心性合一,道自成矣。”

陈抟再问:“何以证道?”

老道曰:“证道者,非言语所能传,非文字所能载。心有所悟,自有所得。证道者,心中有道,行中有德。”

陈抟终问:“何以成真?”

老道曰:“真者,道之至也。去伪存真,去妄存诚。成真者,心与道合,身与天一。”

陈抟受教,心怀感激。自此隐居终南,修炼不懈,终成一代高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