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白首想见江南(上)(2 / 2)

高高在上的进士老爷来咱龙虎关?咋地?人家凭啥啊?凭咱这西北女子烈如马?嘿嘿,往年京城倒也有好这口的,只是咱西北苦寒之地,女子也能搭弓射箭,腰间那二两劲肉恨不得给那日夜笙歌的江南小生的小细腰都给夹断了。

前朝就有俗语“西北多出武,江南多出文。”如今圣朝中峨冠博带,跪在朝堂的重臣可一半都出自江南,因此就也有了所谓“江南独占半座文山”之称。

或许因此天下的读书人都喜欢往江南之地乱窜,但不知道真是为了所谓沾一沾百年文风,还是心心念念人家江南地区似水如烟,窈窕身段,吴侬软语的娇俏女子。

话说的远了,黄先生有如此大能耐,就连周围邻里中最宠溺孩子的小娘都舍得下心尖二两肉,把那小冤家送到黄先生家里读私塾。只是这黄先生厉害虽厉害,经史子集也讲的通透,许多规矩却是让众人不解。

黄先生的第一条规矩,不肯让过来进学的蒙童交束脩,不肯让蒙童行规规矩矩的拜师礼,要知道,在当今圣朝,前者还好说,一般名师遇到家里穷苦但立志向学的寒门,大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谓束脩也不过走个过场,意思一下就得了,欸,但这后一条可是了不得!儒家最讲礼节,就连圣人都曾说过“不行拜师礼,不入我门墙。”,以示对礼的尊重,由此可见一斑,行拜师礼可谓是拜师最重要的一环,名正言顺的拜师,才有所谓同窗同学,也就可借老师在文坛的香火,行事立世,别小看这层关系,正是这一条条盘根错节的纽带,才构成了当今所谓耸立三百年未有丝毫撼动的“儒家”。

正因如此不讲人情,也就绝了那些堆金积玉人家把孩子往这里塞的心思,因此,来黄先生家里学蒙学的少年儿童,虽偶有膏粱子弟,但大多还是寒门。

黄先生的第二条规矩,不能进西屋,蒙童不许动庭中的莲池和枇杷树。这条倒也无所大谓,只不过曾有幼稚不经事的蒙童偷偷爬到树上想摘果子,被先生发现后,却是狠狠地打了手心好几下板子,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动先生视若珍宝的枇杷树和莲池了。

至于说黄先生为人怎样,那还用多说?虽然黄先生总是操着一口外地口音,但了解黄先生的蒙童都知道,黄先生是少有的好脾气,一副儒家温润君子的模样。遇到蒙童天马行空的问题也不恼,总是心平气和的与人答疑解惑。

甚至灾年粮断的时候,黄先生还会拿出自家的存粮,供给官府来不及支援的附近穷苦百姓。百姓们感恩戴德,就连周围横行的地痞到了黄先生门前,都小心翼翼的鞠上一躬,走远后再隔空拜上两下。如此圣贤,也难怪官府里的大官都称赞其有大家风范。

黄先生在龙虎关定居数十年,门下蒙童无数,其中最让他欣赏的却只有寥寥几人,柳树巷邵安便是其中之一。

今天,本是先生给蒙童放假休息的一日,但上次放课后先生让邵安今天来上一趟,因此,天刚蒙蒙亮,邵安就起了个大早。

在母亲窸窸窣窣的起床声中,少年邵安揉了揉自己惺忪的睡眼,弹开眼角粘沾的眼屎,打了个哈欠,突然之间又有了睡意,惹得他急忙捧起一捧凉水浇在脸上,赶走了睡虫。

母亲困倦的招呼声中,邵安吃完了母亲准备的早餐:一碗杂米粥,半点干咸菜。推开栅栏,背上自己的小竹箱,晃晃悠悠的走上雾气蒙蒙的大街,朝着先生所在的后街大宅院走去。

清晨,后街有名的“豆腐西施”杨姐儿看到远处走来一个小生,等到走近后定睛一看,这不是柳树巷邵家的“小秀才”嘛?看着他白净的让女人都嫉妒小脸蛋,杨姐儿忍不住打趣道,

“哎呦喂,这是哪家的秀才郎,白白净净的,打着灯笼都难找,不知惹得谁家小娘魂牵梦绕,可惜秀才郎着急读书,却是要当大官哩。”

邵安听闻此言,脸色一红,诺诺的道了一句不是不是,再说了声早安,低下头,害羞的在杨姐儿的大笑中急匆匆的走过。

穿过一条又一条巷,忽的眼前一畅,朱红的大门下是整齐的阶梯,到了!

少年并未敲铜首,只是径直用力推开大门,走了进去。

庭中,一袭玄衫,捧着一本书,安然坐在廊柱下。

正是先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