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李家父女43(1 / 2)

如果说在三塘村里,要评选出一户最倒霉家庭的话,总是绕不过李老七一家。

李老七,本名李相传,在他这代的后生里,辈分排行第七,所以有了个李老七的称呼。

李老七是木匠发家,凭借精湛的木匠手艺在乡野间名声远扬,附近几个小镇有大户定做家具的,常常需要排队下订。因为性格比较木讷,除了干活以外,不懂得弯弯绕绕的交际和生意经,所以也有木头李的绰号,但多数都是褒义。

早年依靠手艺发家,很快就成了万元户,还娶了个漂亮媳妇。他们先育有一女,然后是儿女双全。

眼看着生活是一天天地变好了,可老天爷好像突然打起了瞌睡。在他新出生的儿子办满月宴那天,一场大雨,一头发疯的老牛,让一切都成了一场悲剧。

因为喜事变白事,不那么吉利,至少对于那些做生意的大户来说,宁愿讨不上好彩头,也好过沾一丝霉运。再加上不善长经营人情世故,慢慢地大宗的订单就不再找他了,家道日渐衰落。

据说七婶受不了丧子的打击,再加上娘家那边的反对,很早就回了娘家,不知道是不是改嫁了。

自黄悠云记事以来,他们家就只有一对父女相依为命。李牧青是李老七的女儿,今年十二岁,刚刚小学毕业。李老七对李牧青的宠爱,从她一出生就开始,没有因为任何事中断过。

然而,倒霉鬼总是成群结伴的来欺负人。

李牧青在学习上非常努力,记忆力也很好,但每到考试总是垫底。于是,李老七就带她去城里找医生检查,然后就确诊了阅读障碍。

据她描述,别人做了一页选择题的时间,她才刚好完整的读懂一道题目。文字就好像在试卷上跑来跑去,她用尽全力都没法抓住它们。

跟李牧青的遭遇比起来,无论是幼年父母离家的黄悠云,还是已成孤儿的山若未,都显得运气好了那么几分。

三塘村的家家户户不设院墙,但大门与公路之间总隔着一块叫做‘地堂’的水泥地,是用来晒稻谷和花生的预留地。

黄悠云和山若未一前一后地穿过地堂,站到了李老七家的门前,大门虚掩着。

“七叔!牧青!在家吗?!”

黄悠云敲了三下大门,从门缝里向屋内瞄了一眼,一道白色的身影一晃而过,往屋子深处闪了进去。

嗯?七婶回来了?还是我眼花了。

黄悠云揉了揉眼睛,又探着脑袋往里瞄去。

“是云仔、山仔啊。来找牧青吗?”正好,李老七打开了大门。

他是一个不算高大的中年汉子,胡子拉碴,身形有些佝偻,双臂的线条异常清晰。他脖子上挂着一副眼镜,带着一对棉手套,满身依稀可见的木屑,似乎刚刚还在忙着木工来着。

两人连忙站好,有礼有貌的喊了一声七叔。

黄悠云将手里提着的东西举到身前,笑眯眯说道:“今年荔枝结了不少果,家里让我带点过来,顺路来找牧青玩。”

李老七将手套摘了下来,接过黄悠云手里的东西,拎起两根排骨,笑着问道:“怎么还有两根排骨?”

“是......猪肉吴给的,说是在七叔家的菜地里拔了些胡萝卜、玉米,抵数的来着。”黄悠云挠了挠头,给猪肉吴跑腿是真的膈应呀,都不好意思开口了。

“原来是这样,先进来吧。”

李老七转身带着两人走了进去,听到‘猪头吴’的时候,眼神里的阴霾一闪而逝。

进了客厅就看到一只手工做的木马和一张摇椅。屋子里的家具都是木制的,散发着一些淡淡的木头香味。

李老七将荔枝放在茶几上,对两人说:“你们都吃饭了吗?我刚准备做饭,在这吃的话,我多放点米,正好把排骨蒸了。应该还要好一会......”

黄悠云看向山若未,后者摆了摆手,嘻笑道:“不用了七叔,刚吃过包子,有些饱了。”

“好吧......牧青在二楼房间里,你们自己上去找她吧,都来过这么多次了,应该认识路吧?”说完,李老七见两人点了点头,就拎着排骨往厨房走去。

山若未踢了一脚黄悠云,低声说道:“看我干嘛啊?你脸皮薄不好意思?想吃就自己说去。”

黄悠云撇嘴笑道:“谁脸皮薄这件事,就大哥不要笑二哥了。现在说还来得急啊,反正没走远。”

“算了算了,先去找牧青吧。”山若未想也不想,直接带头往二楼走去。七叔也真是的,就不多问两句,再问一句自己也就‘勉强’答应下来了,果然没有叫错的外号啊。

两人刚上到二楼,就看到李牧青的房间门打开了一道缝隙,一个小脑袋从房间里探了出来,大眼睛一眨一眨地看向两人,声音糯糯地喊道:“山哥,云仔哥!”

黄悠云晃了晃手里的一串荔枝,对着她笑道:“牧青,看我带了什么过来。”

“是荔枝!”李牧青惊喜地喊道,脑袋后绑着的小马尾使劲晃了两下,但还是没有离开房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