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天下老百姓(1 / 2)

赵虎、刘大山带着一行人,赶着一辆马车向县城而去。吴宇和小谦则跟在马车后面。

这匹驮马是村里仅有了两匹马之一,虽是专门用来拉货的,但村民们却从来都不会主动乘坐马车。他们对于大牲口都极为爱护。所以,就算赵虎让吴宇两个孩子坐马车,二人也不坐。

车上装着各种皮毛和山货,这些是要拿到城里去卖的。

这次进城,除了卖货,最为主要的目的便是买蛋。鸡蛋、鸭蛋、鹅蛋都买,还要买一些鸭子和鹅,准备回来饲养。有了人工孵化之法后,所有人的脑子都变得灵活了,知道如何让家禽快速繁殖。

不需要让它们抱窝,只需要让母鸡、母鸭、母鹅带小崽子就好,孵化工作有村民们来做。

这是吴宇第一次进城,心中有点兴奋。不知道和自己想像中的城镇是否一样。

金水县位于五龙山西南三十五里处,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又有津河、青牛河两条大河,不但可以供应麦田用水,还可收获大量的水产品。

不过,金水县的人口相对来说不太多,只有六万多人口。在盐昌府二十一县来说算是人口最少的几县之一。

正常来说,如此地理环境,人口不应该如此稀少。这一切都是因为战乱。

三年前,叛军头子宋延领兵南下,一直打到五龙山北二十里之地。附近几县之人闻声南逃,这才让原本十几万人口的县城,瞬间锐减一半人口。

金秋九月,满眼全都是金灿灿的麦子。

麦子在晃动,不是因为秋风,而是百姓在收割。如今的麦子离全熟还差几天日子,但百姓们却不能再等。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九成熟,十成收。十成收,一成丢。

说是九成熟,其实已经全熟了。这个阶段的麦子,麦秆尚未干枯,还能继续为麦子提供水分以及养分。

如果等十成熟的时候再收,麦秆便干枯了,不但无法为麦粒提供水分,麦子里的养分还可能倒流回麦秆中。同时,因为麦子熟透,籽粒极有可能脱落。所以才有这句话流传下来。

“看不到笑容……!”

“师父,你说啥?”

“明明是收获的季节,但百姓脸上却无甚喜色!”

赵正谦挠了挠头,随后顺着吴宇的目光看去,在他眼中,百姓干活不就是这种状态吗?

而这时,一位村民叹口气说道:“又不是自家的地,都是帮地主干活,工钱还少。只能勉强养活一家人。有的甚至连孩子都养不活,只能把女儿都卖出去,尽量把儿子养大,好多一份劳力。”

吴宇瞬间反应过来。

天下大乱,叛军四起,不正因为天灾人祸齐出!

永安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连年大旱,百姓颗粒无收。大梁官员不但毫无作为,竟还勾结士绅贪没赈灾款不说,有些更黑心的,连赈灾之粮都敢贩卖出去。简直无视王法。

不错,这群人就是无视王法。特别是那群士绅。他们上抗朝廷之税,下敛农户之财,草菅人命,无恶不做。

而敢这么做的士绅,绝对都是朝廷大员的亲戚。那些身有功名的士绅或是一些地主还好一些,知道收敛,不会做得太绝。就如眼前所见,他们还需要农户们给他们干活。如果逼得太死,很可能适得其反。

听到村民的话后,吴宇摇了摇头。虽然来到这个时空一个多月,但显然还无法适应这个世界的规则。

他有怜悯之心,但不多。

他现在连自己都没能照顾好,哪有心思去为他人抱不平?而且,他现在也没那能力。

话说回来,吴宇其实也不过只是一平头老百姓而已。

思绪间,县城已入眼帘。

城墙没有想像的那般高大,目测不过七八米高。有些残破,能看到不少地方进行过修补。

城门洞三米宽,四米多高。门洞正上方是城门楼。此时空无一人,只有四名官兵在门洞前把守。

木门?

走近一看,城门洞里的门竟然是木门。这让身为历史小白的吴宇大吃一惊。

这能挡住啥?

不过回头想想,真有敌军杀来,大门一关,再以乱石堆起将门堆死便可。这木门的作用也只是阻挡一时,为争得时间。这是吴宇的个人理解。

来到城门口,赵虎走上前,将路引递交上去。

官兵看过路此,又在马车上随意翻看了一下,便让众人进了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