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二次朝会(四)求推荐15(1 / 2)

知制诰的侍中都是文学素养很高的人,专业就是写各种诏书,很快,命令解渎亭侯进京的策书就写成了。

三公等人看过用印之后,传到了穆太后手中。穆太后看过之后觉得没问题,就命符节令将自己的太后玺拿过来,她接过太后玺轻轻一盖,最终盖章确认,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将皇帝的人选定下来之后,下一项内容就是由谁去迎接新皇赴京即位。

皇帝去世之后,按照礼制,诸位宗室的王侯,地方的守相都必须进京悼唁。

朝堂定下新皇人选之后,直接就能把新皇接入皇宫,举行朝会确认登基。

之前由小宗入继大统的恭陵皇帝、静陵皇帝便是如此。

先帝则是被顺烈太后和大将军魏幽召来京师与其妹妹完婚的时候,“恰好”遇上静陵皇帝被魏幽弑杀。

但也是本人身在京师,朝堂定下后直接就能接进宫登基。

现在就无法这么办了,倒不是诸侯王、守相们来不及赶到京师,而是之前先帝时下了一条命令,不允许宗室诸侯王到京城来奔丧吊唁。

于是朝廷第一次遇上了需要派出人员接新皇进京的事情。

作为第一次发生的事情,朝廷并没有相应的规制,这就给了朝堂中的各方在此事上插手机会。

作为迎接新皇入京队伍的领队,必须是高级官员。

但三公九卿等高官都必须留在京城,能被派出去的便只能是那些级别很高的散官,也就是侍中、光禄大夫和骑都尉。

骑都尉是军官,作为副领队倒是可以,作为主领队当然不行,而且有官员提出,队伍的护卫力量由中下层军官指挥就好,不需要骑都尉这么一个副领队,众臣商议过后,便否决了骑都尉作为领队人选。

侍中除了负责知制诰的一人有具体的职司之外,其他人都没有具体的职司,平日里的工作就是侍从皇帝,给皇帝做智囊提供建议,派出去一个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反对者提出,他们是侍从顾问官,职责与迎接新皇无关,不应该放弃有相关职能的光禄大夫而选择侍中。

最终决定,领队就从光禄大夫中选择。

各级大夫和议郎属于光禄勋麾下,和侍中类似,没有具体的职司,平日里的工作就是给皇帝提建议,也属于顾问官行列,但却没有侍从的权力,地位相较于侍中稍逊些许。

其中的光禄大夫比较特别,除了是顾问官之外一般还充当皇帝的高级代表。

在诸侯王或者他们的继承人去世的时候,除了大鸿胪按制度派员吊唁之外,若是其人受到皇帝的重视,便会派出光禄大夫作为代表前去吊唁。

接新皇进京,让他继承皇位之前,首先得让他对先帝进行悼唁吧。皇帝吊唁诸侯王、大臣派出光禄大夫,皇帝继承人悼唁先帝当然也应该派出光禄大夫。

按照这个逻辑负责作为皇帝高级代表对诸侯王进行悼唁的光禄大夫就成为了迎接新皇入京的领队。

光禄勋麾下的顾问官分为大夫和议郎两类。大夫的级别由高到低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

大夫们的组成十分复杂,有被免官的三公、九卿,有被调回朝堂但是没有具体工作安排的守相,每个人的意见,所代表的立场,都不相同。

就在朝臣们对于派遣哪位光禄大夫去接新皇争执不休的时候,国丈穆文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侍御史金涛本就是河间郡人,对于和王一脉深有了解,刚刚也是他促成定解渎亭侯为新皇,臣请陛下任命他为光禄大夫,持节前往河间郡,迎接解渎亭侯。”

穆文的这个建议一出口就让大家觉得很不爽了。

你推出来的金涛刚刚促成了立解渎亭侯为新皇,已经在新皇面前立下了大功劳,现在我们就想挣个迎接新皇的苦劳,你还抢?

最大的肉给你吃了我们没意见,但是不能连口汤都不给我们留吧?

一位曾经担任过九卿的陈姓光禄大夫就站出来反对:“侍御史的职责乃是侍从皇帝左右以及监察百官是否有不法,现在先帝去世,皇太后刚刚称制,正是需要人从旁辅助的时候。而且皇帝虽然定了下来,却还没有即位,朝廷百官内心不安,正是需要督促百官安心办事。不管是对于陛下,还是对于百官,侍御史都不可或缺。”

穆文想要反驳,但有些话穆文不适合说,只能金涛自己站出来说,所以一时之间竟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