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性别不对 3(2 / 2)

李夫子起身和相邻桌的夫子一起走了,王源隐隐约约听到什么“和知府大人是同宗”、“有门路”什么的,但王源已经无暇顾及了。

好不容易酒席散去,王源顺着人流向外走。

热闹的街道上孩子们还穿着新衣,不时地能看到一家子提着礼品走街过巷,满脸笑意。街两边的店面商铺只有少许开门营业,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净喜庆。

路边卖烧饼的摊子刚支棱开,张阿婆隔着老远就大着嗓门和他打招呼,王源转头,僵硬地勾着嘴角道:“张阿婆新年好,财源广进!”

说完脚步急促地走过宽阔的正源街,好在刚过完年街上还没几个熟人,但打招呼的还是有好几个,王源都一一陪着笑脸赠送满嘴的吉祥话。

身后留下一串喜悦的笑声:“小王夫子就是学问好,说出来的话就是中听!”

王源急走的步子逐渐放缓,心情也跟着放缓。脑子里的乱麻逐渐清晰明了。

这是皇权时代,不巧的是,并非太平盛世,大魏,但和自己知道的那个大魏差别好大。

好像完全架空,又好像有些许多历史痕迹,杂糅到了一起,说不清具体和历史上哪个朝代完全一样。

原身王源,和自己同名同姓,籍贯是成都府下辖和平镇,和寡母相依为命。六岁随继父入成都府大姓王家族谱,也就是继父的本家,得以入王家族学,聪慧性敏,博闻强识,年少中的秀才,翻年中举。

继父考虑原身年少气盛,缺少磨砺,压着自己没有进一步参加春闱,反而在王家族学边学习边执教。

每月有二两纹银的收入,加上举人的廪资,勉强能维持原身和其寡母在成都府的基础生活。

执教两年颇有效果,现任的知府也是王家人,重视乡梓之地的教育,得其看重,聘为官学夫子。

每月十两纹银薪资,再加上官府发的廪资,才逐渐宽裕,寡母也不再做绣活补贴家用了,仔细些还有剩余。

至于十两纹银的购买力,王源笑笑,按照现代一克纹银十元换算,也就五千元的收入,但在这里,购买力顶得上五千的两倍!

所以,还不错,工作稳定,收入颇丰,无论男女,这份工作必须保住!

王源脑子里最清晰的线明了了,剩下的慢慢来。转过后面两条巷子,进入拥挤的金凤九路,走到头,是一个小院。

王源望着原色的木门上挂着的一把锁,门上一张大红的福字牢牢地贴着,两旁的春联还是自己亲手写的,亲手糊的。

上联:金钩探春,柳眼添翠。下联:春意盎然,阡陌红尘。横批:春意盎然。

一手字瘦削俊逸,和自己习得柳体有些相似。

王源笑笑,从荷包里掏出钥匙打开门,一个小小的独立小院干净整洁。

挨着墙种了一排毛竹,此时已有嫩芽发出。院子里用石头铺成了粗糙的石子路,南方多雨,石子路要干净些。

一排房屋,两间正屋,左侧的是她的,右侧是母亲的,中间一个小小的堂屋,最外面有一间灶房,洗漱、进食都在灶房。

母亲不在,王源木然地坐在院中,听着外面热闹嬉笑的声音,脑中空空,不知道家里人发现自己莫名消失后会不会急坏了?

王源进屋,脑子闷胀不适,也许是喝酒的缘故,直直倒在不大的木床上,闭眼,睡觉,一气呵成。

或许睡一觉起来一切就正常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