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孔家 37(1 / 2)

一个个连辩论赛都听不明白的贵公子一个个怒目而视着王源,王源后知后觉的眨了眨眼,揉了揉脸,重新说:“那挺可惜的,只出一方,是大魏的损失。”

众人傻眼,女公子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这哪里来的学子,真有趣!

于是就问出了口,还指了指早就泡的没味了的茶:“你是哪里来的书生?这茶真的好喝?”

王源整了整衣衫道:“在下王源,成都府人士,是新帝二年举人,为了春闱而来,听闻文昌楼举办大型辩论赛,所以我就来了。”

“至于这茶,怎么说呢?就犹如前台的辩论,公子们觉的又苦又涩,难以下咽,那是因为公子们都是非富即贵之人,出身不凡,衣不厌繁,食不厌精,自然觉的这茶、这点心粗鄙至极。

可若是公子身在成都府,一辈子也穿不起这样一件衣服,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肉,遇上荒年,连草根树皮都要抢着去啃,自然会喜欢这茶。”

想了想又道:“我从成都府出发,走了两个半月才到京城,绵延数千里,到处都是荒地,也只有京城附近才富裕了起来,在下穷惯了的人,自然觉的什么都是好的,只要有,就不挑。嘿嘿嘿。”

说着,又捏了块不知名的面饼喂进了嘴里,还喝了口茶润喉,端的是自然风流,一点儿也不因为说穷惯了,而自卑自贱。

王源:看在你出身够高的份上才多说了两句,若是能让你的皇兄多关注一下民生,比看几个辩论赛都有效。

至于其他贵公子,王源不做评论,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能躺赢,为什么还要拼命学习?

若是自己穿过来就是公主,何至于跋涉千里,出生入死地为了个什么也不知道的原因进京?

所以鄙夷?那是完全没有的。

然后偏厅再次陷入安静,王源支着耳朵听辩论,一个个经典被双方引来引去的,能引用的历史事件也是少的可怜。

王源叹了口气,不知道人类文明发展到大魏,难不成也遭遇了焚书坑儒的悲剧?

不说魏晋风流,只说春秋战国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就没有人能顺手拈来?人还是那个历史中的人,但故事却不是那些人的故事,好像历史就像一条安静流淌的长河,一个浪花都没有。

更别说文化大兴的唐宋,一时之间,王源也摸不准,这个时代到底是怎么回事?

精神文明萧索的厉害,农事不兴,至于其他方面暂时未知。

辩论赛一直辩论到了申时末,实在是辩无可辩,说无可说才逐渐冷场。

最后还是国子监祭酒采用了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决出了胜负,国子监以10票的优势领先太学,赢了这场辩论,众人喜悦。

国子监祭酒和太学博士却眉间拢着轻愁,两个学府斗归斗,都是半斤八两的水平,自己玩玩可以,不知道对上西疆使团,能有几分胜算?

王源生了个懒腰,坐了一天好累,赶紧回去整理一下听到的东西。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