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惊驴 135(1 / 2)

当然还要看他的选择,强扭的瓜不甜。

王源想起什么回头又问道:“你们这书肆开了多久了?那些给你们抄书的先生们可还有来往的?”

何良快走几步,来到王源跟前答话:“有的,只是焦东家心善,手底下常用的有几个老先生,字体不错,就是速度慢些。还有几个年轻一些的书生,字一般,但速度快,还流动性强。”

王源又返回,仔细翻看了一本本手抄本的书籍,又详细询问了细节和定价后感叹了一句:凡是纯手工的,真正是穿越千年都不变的贵!

成都府的一本《三字经》,最普通的售价二两银子,到京城,也是公认的最低标准,统一价五两!

字体好的,装裱精致的,得十两一本!

而一本才将将十五页,与系统所定义的“够十五页才算书”保持了神一样的一致!

普通加注解,七两,就是一般私塾夫子的水平,王源多翻了几页,发现这些注解都还不一样:“这怎么能不一样呢?”

何良道:“不同的先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这些都是他们自己做的注,总有些不同才是,买书的人也会比较后再买。”

王源懵了,这和现代教育的统考差别好大,这是主张百花争艳?

“那如果有人写了很高水平的注解,其他人就不追风采纳吗?”

何良仍然恭敬道:“公子想必已经有了功名在身,对名利没什么执念。可是这天下读书的人何其多?

能考中的又有几个?少不得一些怀才不遇又清高自持的,总想让自己的学问、主张让人看到,以此扬名。

所以有些家底的,都会买大儒、大学士们注解的,那个很贵,三十两到上百两不等。

而那些怀才不遇的书生们写的注就相对便宜了很多,你看这本才七两,普通之家就能买得起。”

何良这样慢慢地解释后,王源明白了,这是不同阶层的需求不同。

又问:“那哪种卖的好?”

何良道:“数量上,自然这种字体又好看,注解也相对详细的卖的最多,比如这本《三字经》的注解,是城西杨老先生写的,他是个老举人,家里有一家私塾,都说写得好,才卖十两,物美价廉。”

王源点头:“那这本呢?孔垚是谁?”

王源指着包装精美的《三字经》问,何良仍然带着淡淡的微笑答:“这孔垚是孔家人,公子应该听过孔大儒,据说这孔垚是孔家嫡系,至于真名不得而知。

咱们店里只有一位老先生的字配誊抄,原本是不卖的,誊抄本售价五十两。”

王源张大嘴,没发出声音,若有声,一定是“我靠,相当于五百元一本,放到现代分分钟消费者给你举报了!”

缓缓合上嘴:“那咱们店里像这种原版的名家手抄本,共有几部?”

何良道:“焦东家有交代,什么都不能瞒着公子,咱们这店里有十五本珍藏本原稿,孔家最多,有七本,徐家有五本,还有三本是顾家的。都在地下室里保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