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来客人了21(1 / 2)

1978年3月15日,春风吹遍北都大地,路边的树木抽出嫩芽,绽放点点生机。

天空难得一片湛蓝,一群头班大雁飞过,回来回来了!嘶叫着远去。

张海波和陆遥下了公交车,抬头看了看。

“在那,北航学院!”张海波指着那边说道,“走,我们往那走。”

陆遥还是不敢相信,“小张,你打听清楚了吗?”

“清清楚楚的。我特意跑去《诗歌》杂志社,找老王打听到的。笔名春生,本名曾骅,北影厂文学编剧组成员,写过《瞧这一家子》剧本。

去年高考,他考入了华清大学电子工程系,计算机7班。”

陆遥摸了摸胡子巴茬的下巴,还是不敢相信,“好好的一位诗人,怎么考进华清大学,学起计算机了?”

“跟你说,王哥到现在都没想明白。拉着我的手说,几十年才出这么一个诗歌好苗子,却改行了,中国的诗歌还有救吗?

说着说着,王哥的眼泪水都下来了。”

“他啊,还是那个性子,太敏感了,感情丰富,所以才成为了诗人。对了,我们干嘛来这里?”

“王哥说,曾骅现在是走读,白天去华清上课,晚上和周末回家住。学校我们不好去打扰,今天是周末,直奔他家里来。”

“他父母是北航老师?”

“听王哥说,曾骅生母早逝,生父77年在洪灾中为了救几位下放的教授,牺牲了,葛敏烈士。

北航的丘教授收养了他,把他带到北都来了,还鼓励他考上了华清大学。”

“原来是这样。春生同志的身世,想不到这么坎坷。”

两人进了北航学院的校门,一路问人,很快来到西大院。

“大妈,请问一下,丘教授家住哪里?”

大妈提着个编织条篮子,正要去买菜。

上下打量了张海波和陆遥,“你们这么年轻,就来打听教育孩子的方法,早了点吧。”

“打听教育孩子的方法?”

“可不是吗,丘教授、唐教授两口子,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不要说北都市,全中国也没几个这样的父母吧。”

张海波和陆遥惊呆了。

77年高考,全国人民五百七十万报考,只录取大约三十万人。

丘教授一家,三个孩子报考,居然全中,个个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祖传的教孩子秘籍吧。

大妈还在继续说。

“消息一传出,好家伙,天锦、施家庄、堂山,都有人跑过来,向丘教授和唐教授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

还有十几家杂志社和报社的记者跑来采访,连北都电视台的人都来了。拍摄那天,嘿,采访我了,我住他们家隔壁一栋,看着这三孩子长大的啊,我最有心得。

可恨,被导演给剪了,不得好死的狗导演!”

耐着性子听大妈絮絮叨叨,跟着她走到旁边一栋楼前。

“就这里,一楼二单元,门牌是家六栋104号。丘教授,唐教授,在家吗?又有人来取经了。”

唐慧菱推开门,站在阳台上。

“谁啊?”

张海波上前说道:“唐教授你好,我们是找曾骅的。”

“哦,找骅子的啊。”唐慧菱脸上似乎有些失落,“请进来坐。”

进到房间里,丘希贤坐在沙发上看报纸。

“老丘,是找老幺的。”

“哦,请坐,请坐。老唐,你去拿些吃的,我来泡茶。”

“不用,不用。”

张海波和陆遥客气了两句。

把冒着热气的茶杯摆在桌子上,丘希贤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下,不急不缓地问道:“两位同志,请问是从哪里过来找我们老幺的?”

“丘教授,这位是《雍西文艺》杂志社的编辑,陆遥老师。我叫张海波,以前借调到《雍西文艺》杂志社工作,刚考上了北都师大文学系。

上周陆遥老师来北都开会,今天有空,想拜访一下著名诗人春生同志。我们找到了《诗歌》杂志社副主编,王向东同志...”

“哦,老王啊,我们认识,来过我们家两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