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1 / 1)

诸侯联军来势汹汹,董卓得知造反的都是他刚任命的那些诸侯,怒骂他们忘恩负义,董卓一直以为他们对他感恩戴德,他认为,如果不是他诛灭了十常侍,这帮人早就被宦官给整死了,更何况,他刚任命他们去当地方大员,他们不去对付黄巾军,反而联合起来对付他。

尚书郑泰劝慰董卓:“明公息怒,政治斗争,在于德行,不在人多。”董卓阴沉着脸回道:“你这话什么意思,你是说我缺德吗?”郑泰忙说:“明公别误会,我是说这帮乌合之众不值得您动怒。袁绍是只井底之蛙,他一辈子都没怎么出过洛阳、张邈只会纸上谈兵、韩馥首鼠两端……这群反贼怎能和您比呢?”

郑泰的马屁拍在了董卓的心坎上,董卓听的很受用,他冷静下来,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形势:黄巾军壮大到十多万人,已转战至太原,如果打过了黄河,兵锋就直指洛阳了,黄巾军已经让他够头疼的了,偏偏这时,关东诸侯又联合起来对付他。

形势严峻,董卓决定迁都长安。想当初,董卓进京诛灭十常侍,收吕布,杀丁原,是何等的风光。结果,一年时间不到,董卓就民心尽失,他现在如同惊弓之鸟,要灰溜溜的逃离京城了,自作孽的董卓怪洛阳风水不好,他在离开洛阳时,一把火将洛阳烧为灰烬!

董卓逃离洛阳时,各路诸侯都在观望,不去追击董卓,唯一把盟誓当真的曹操疾呼:“我们举义兵讨伐董贼,董贼逃离洛阳,我们十多万大军现在去讨伐他,可一战安天下!”曹操说的句句在理,各路诸侯听后无动于衷,只有故交张邈和鲍信给了曹操有限的支持,他们抽出少许兵力赞助曹操。曹操率军追讨董卓,在汴水,曹操与董卓的大将徐荣狭路相逢,曹操率领士兵奋勇厮杀,因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只有几十名士兵和曹操突围而出。

曹操在前线浴血奋战,各路诸侯在后方饮酒作乐,捡回了一条命的曹操再次呼吁:“我们兴义兵是讨伐董贼,你们在这按兵不动,令天下百姓失望,我替诸君感到羞耻啊!”曹操的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仍没有诸侯表态出兵讨伐董卓!

曹操终于看清了诸侯们的真面目,经过了战争洗礼的曹操完成了心理蜕变,汴水惨败是曹操的人生分水岭,他从诸侯们冷漠的反应中意识到大汉要亡了,只有他还在傻傻的匡扶汉室,诸侯们都把心思放在抢地盘上了,谁还有心思去讨伐董卓!

对这帮诸侯极其失望的曹操愤然离去,曹操去了扬州,扬州刺史陈温是他的故交,在陈温的支持下,曹操在扬州募了一些兵;丹阳太守周昕命弟弟周喁带领丹阳兵追随曹操,周昕前前后后给曹操募了一万多名士兵,周昕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是在曹嵩的大力推荐下才当上丹阳太守的。堂弟曹洪给曹操带来了惊喜:曹洪从老家带来一支上千人的队伍前来追随曹操!

曹操重新建立了一支队伍,曹操很清醒,如果仅靠这几千兵力就自立门户,各路诸侯分分钟就能把他给灭了,他必须找一棵大树依附。曹操这次没有去投奔张邈,兖州乱成了一锅粥,曹操不想去趟这个浑水,他决定去投奔袁绍!

袁绍见曹操前来投奔,喜出望外,亲自到帐外迎接。两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儿时的一些糗事。聊的正欢时,袁绍突然问曹操:“如果讨董不顺利,你以后有何打算?”曹操被袁绍问的有点发懵,不知怎么回答,便反问袁绍:“不知本初兄有何打算?”。袁绍说:“我欲南据黄河,北阻燕、代,兼收戎狄之众,向南以争天下。”袁绍在曹操面前丝毫没有掩饰他的野心,可见他对死党曹操充满了信任;曹操也对本初兄的雄心壮志由衷钦佩,决定助袁绍一臂之力,帮助他成就大业!

曹操投奔袁绍后不久,董卓击溃了黄巾军,他现在可以腾出手来好好修理那帮忘恩负义的反贼了,董卓先从实力最弱的王匡下手。董卓率大军杀入河内,他派小股部队佯装从平阴县渡河,王匡率主力部队前往阻截,董卓让大部队从小平津渡河,绕到王匡主力部队后方突袭,大破王匡军!

剿灭王匡军主力后,关东各路诸侯纷纷溃逃避战,唯有一人敢与董卓正面对抗。这个人就是孙坚,孙坚早就看董卓不顺眼了,公元185年,凉州韩遂叛乱,朝廷命董卓前去平叛,董卓大败,朝廷又命张温前去平叛,张温带着孙坚出征。张温到达关中后,命董卓协助平叛,董卓抗命,孙坚对张温说:“董卓那厮抗命,我去宰了他!”,张温没同意,他怕杀了董卓之后,董卓手下那帮人没人能管得住,引发兵变!

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时,孙坚积极响应,在长沙起兵北上。孙坚注定会成为东吴的奠基人之一,这个猛人在乱世中野心勃勃,一开始就有抢地盘的想法,他把抢地盘的想法很好的灌输给了他的儿子孙策和孙权,他的两个儿子继承他的遗志,毕生都在致力于抢地盘,最终由孙权割据成功,建立东吴政权。

孙坚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在途经荆州时,孙坚为了抢夺荆州,以莫须有的罪名逼的荆州刺史王睿吞金自杀;孙坚途经南阳郡时,为了夺取南阳郡,把南阳郡守张咨给诱杀了。孙坚为了抢夺地盘,不择手段,用见不得光的手段接连弄死了两名朝廷高级官员,引发了关东士族官员们的强烈愤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