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工作30(1 / 1)

一个人的业务经验越来越丰富,源于这个人平日对工作的热忱和实战次数的积累。

那几年国家推崇绿色环保生产,各个企业对厂房照明的节能改造开始重视,因为改造后的确能给企业带来节电的好处,减少能耗,节省大额的生产成本。接一个大企业的车间改造项目,工程量都不算小了,利润还比新项目高,所以灯具厂家和供应商们也是趋之若鹜,纷纷向企业出谋献策提出自己的改造方案。企业也会拿他们的方案做对比,选择性价比高的来实施。

当时夏漪和小田在专业知识方面很弱,又一直缺乏专业系统的学习和指导,每每和略懂技术的业主聊起照明改造的话题来,就显得苍白而没有说服力。所以改造风开始盛行的那两年她们错失了不少机会。那时又发生了小田开微店的事。之后很久夏漪都不想直面小田,两人除了做固定业务时衔接一下、或是有新项目要合力讨论,其他时间也不怎么碰面,鲜有交流。

不管小田怎样,夏漪单方面的一直都在积极的寻求业务机会。夏漪在初中同学群里发现有个男同学提到**企业,一问才知道他们公司也是**企业的供应商,但他们公司是做零部件的外资企业,做的是直供业务。两人对对方的工作都很好奇,于是约好在**企业的商务大厅见一面。夏漪记得他上学那会在班上话不多,学习非常努力,但成绩中等的那种。初中三年,他们好像都没说过话。

初中毕业将近二十年了,这个姓方的同学竟然没啥变化,夏漪老远就认出来了,他在中学时就一副年少老成的样子,夏漪觉得他大概是那种没年轻过又很经老的类型吧。一聊之下,原来这个方同学在公司已经做到销售部长的位置了,在**企业的采购部也是混得风生水起。夏漪不甘示弱,稍稍夸大了她们公司的水平和业务量,方同学得知她们公司就两个女的,不由另眼相看,说,有机会看能不能合作搞点什么项目。夏漪当然求之不得了。

一段时间后,方同学说晚上请**企业的人吃饭,估计很早结束,完了后找个地方聊聊。果然九点不到方同学就联系夏漪,夏漪选了和杜朋见面那家咖啡馆见了面。方同学问她,你们除了搞灯具还能做些什么业务,夏漪想了想说,我们也在给某公司供劳保用品,这方面也有点优势。方同学说,劳保用品量太大,会比较敏感,我先侧面打听一下,如果有戏,到时候再看以什么方式合作。又说,最好就我们两人合作,因为都是做关系,不想牵涉太多人,这点没问题吧。夏漪说我和搭档有些业务是各自的,放心,没影响。又聊到目前负责夏漪公司订单的采购部顾主管,方同学说这个人以前管零部件的采购,他很熟,如果碰到什么要帮忙的事,他可以引荐。

过了一阵,方同学告诉夏漪,劳保用品和耗材之类的估计都做进不去,这一块早被**企业内部的亲戚朋友公司垄断了。再想想别的看,他说。夏漪说现在很多厂都在搞车间照明改造,如果你有关系可以打听一下,到时候我去跑你不用出面,算我们合作。

夏漪觉得方同学是个对赚钱有瘾且目的性很强的人,但直接点也挺好的。

这期间他还真约了顾主管出来吃饭,夏漪和**企业打交道这么久,这才认识了采购部担当以外的人。顾主管是个温和好说话的人,也还年轻,他答应跟担当说一下,把其他品牌的灯具询价单也发给夏漪公司,多参与报价供货机会会更多。三个人偶尔约饭,都是夏漪做东,他俩也不喝酒,就是吃吃聊聊,很早就散了。很平常的关系维系。夏漪只对小田说同学介绍认识了顾主管,以后询价单会增加。其他没提。

夏漪比之前要忙,但还是时不时和何宾见面。何宾这边也开始负责新的项目了,忙得不可开交,说不定建成后会调到新的部门。

这天,方同学说他之前公司的有个好友,现在在某个汽车配件厂当生产部部长,可以去找下他,看那边有没有车间改造的意向。夏漪也不告诉小田,只身前往。这个部长姓吴,他听说是方的初中同学,很热情的邀请夏漪去办公室坐坐,听夏漪说了来意,他叫来了属下王课长,王课长说今年的的确有这个计划,想把车间的灯具换掉,因为目前是老式的金卤灯,不光耗电,而且用了多年光衰也很严重,对现场的精密作业也很大影响。吴部长对王课长说,这位夏经理是灯具厂的,对照明改造很有经验,你让她这边先做个改造方案和预算出来,没问题的话就不拖了,把这个计划实施下来。你们先沟通一下。

从吴部长办公室出来,王课长带夏漪去车间参观,把他们计划改造的区域和要求告诉夏漪,夏漪问清车间现有的灯具数量和功率,记在本子上并画了个简图标上灯具的位置。

因为是第一次做改造方案,夏漪坐在电脑前有点茫然,不知应该怎样开头。突然想起之前陪一个灯管厂的业务员一起去跑过某整车厂的车间改造业务,后来没有做成,但那个业务员做过一个改造前和改造后的数据对比表给业主,夏漪记得她有存档,她忙把那个表找了出来,仔细的研究起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