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本命字的玄妙(1 / 2)

道观中炊烟袅袅,厨灶旁江澈忙来忙去。

李重山并没有下山,而是径直走到江澈捣弄饭菜的锅灶边。

眼看李重山未下山,江澈略显奇怪,平常睡到日上三杆,死活咽不下道观中麦饭的他,怎么会来到灶台?

不过他也并不奇怪,这师傅想一出是一出,就看他肚子里买的什么药。不去询问缘由,李重山自己就能说出来。

正如江澈所料,李重山露出一脸殷勤的表情,说道:“好久没吃澈儿你做的麦饭,今天闻这味儿,还怪香的,多备点。师傅尝尝。”

江澈心中腹诽。

“吃麦饭?这借口还能明显点嘛?”

心中虽是这么想,面上却是正色道:“师傅整天吃那油腻荤腥之物,沾染世俗财色之气,于修行是大有不利,若日日在观中修行,徒弟这麦饭是天天管够。”

李重山也不接话,只是笑眯眯的盯着他,继而努力显露出一丝有意无意的神色,问道:“这个第一玄的本命字,澈儿你悟到是哪个字?”

世间文字多如星河,而人的本命字即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就比如,同样是一个字,对这个字有不同的理解,它就有不同的意思。

故而,本命字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字本身,悟本命字悟的就是贴合自己的路。路有很多条,这一条路被人走过了,不一定其他人不能走,只要路的方向确定了,那就能走。

就像道家的“道”字,就是昔日道祖领悟的本命字,故而他的经称之为道经,是所有道家学子启蒙入玄的修行基础。

同样,这个“道”字也能被其他人领悟,只不过这种难度很高,基本不可能。

儒家,墨家,法家也是同样如此,都是基于创造者的本命字创造出经书和学派。

假如若有人能够领悟出属于他们本家的本命字,那便称他们为道子,儒子之类的,是以后他们经学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这四家是一脉相承,修练过程基本一样,只是其核心不同。

这也并不奇怪,像儒家至圣曾在道祖门下求过学,而法圣又是至圣的门徒,墨圣又同时学习了道家和儒家,儒法墨三家的祖师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扩学,虽然各自的理论核心不同,但都是在成仙道路上得到验证的经学,故此四家经书是天下经书的泰斗。

尤其以道经为首,被誉为万经之源,这也是其他人称圣,道祖称祖的缘由。

李重山虽然没有正式进入到正统道观学院中学习,但他跟随清徽很多年,早已将经学讲堂中的内容知道的十有八九。

毕竟,清徽的教学堪称是保姆级的教学,有时候李重山还怀疑自己是不是清徽的私生子之类的,不然怎么会那般尽心尽责。

反观江澈的待遇,两者的差距是在太大。这由不得不让他乱想,只不过在达到通经者后,清徽便教授他修行了一门“朔本恢源”的神通,让他好好领悟。

可惜还是经学造诣不够,神通根本不得入门,只不过这门神通虽然不得入门,但略微之处倒有所知晓,比如血脉回朔中,他虽然不知道先祖血脉是谁,但可以确定不是清徽。

神通是较之术法更高一层的经学运用,有天生神通和后学神通之分。

天生便是生来就有,独属于血脉,后学便是后天可以学习,依靠天赋。

在术法修行中,极大一部分考验的是修行者的经学修为,而神通考验的是修行者的天赋和血脉。

所以强大的术法是根植于经学中,而神通的领悟取决于天赋和血脉。

如此一来,对江澈的本命字,由不得李重山这般看重,而江澈却是对此毫不知情,毕竟清徽对他的教学只是浅尝辄止,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天赋,对这些修行的基础知识,他也不曾有过多的了解。

所以在听到李重山问自己本命字的时候,他便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

“本命字好像是‘莫’字。”

“是莫字啊,上善若水,莫之于强,莫之于弱。不错,不错啊。”

虽然本命字不是“道”字那么变态,也不是“无”和“为”字那般惊骇,但能与道家无为真意中的上善若水扯上关系也是不错的,李重山对此很满意。

“这样的话,老头的那个神通应该极为贴合澈儿的本命字。”

李重山食指与拇指呈八,上下摩挲着下巴的几缕腮胡,如是想着。

继而眼露精光,心下一琢磨,“《祖道经》传不了,我就不信这门神通还传不了。”

随即,他说道:“澈儿,师傅要传你一门绝学神通。”

“我不学。”

“对,师傅要教你的是……嗯?你不学?”

李重山一脸诧异,怎么不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