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老赵这个亲戚必死无疑32(1 / 2)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的“肥之战”令秦王政的统一之路遇到了第一次波折。

可秦王政并不用感到沮丧,因为秦国的力量虽经此大败,却仍旧完全凌驾在赵国之上。

因此,秦王政在失败过后,没有做过长的休息,便立即再次进攻赵国。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在短暂的休整过后,秦王政再次出兵赵国。

秦王政似乎很明白一个道理,即他有不休息的资格,虚弱的赵国对此却缺乏享受的权利。

因此,秦王政企图以机关枪式的进攻迅速搞定赵国。但是,秦王政忽略了一点:阻挡他秦国继续往前一步的最大障碍并不是赵国实力微弱的军队,而是当时名声威震一时的大将李牧。

秦王政或许没想到一个将领可以让一个几近灭亡的国家再度复苏,可是不久后他即将见识到,一个人可以缔造的奇迹是如何巨大。

为抵挡秦军的再一次进攻,李牧又被派到了前线。

面对秦军兵分两路的策略,李牧认为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因此对于这路可以暂缓对付,只以部将司马尚率部据守。

而对于由太原取狼孟(今山西阳曲)后东进番吾上的另一路大军,李牧便亲率主力北进抗击。

在这场战役中,李牧临阵不惊,指挥若定。

他先是在番吾给予秦军沉重的打击,接着跟踪追击,及至驱逐秦军将其逼出赵境。然后立即回师南进,和司马尚两军会合,锐不可当。

漳河沿岸的秦军早已听说另一路大军已经败退,此时闻讯李牧大军前来,在两军碰头之后便不战而走。

这场大战又一次以李牧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当消息传到秦国的时候,相信秦王政一定是大吃一惊,没想到赵国那颓败之师到了李牧手中竟然有了好似天降神兵的非凡能力。

看来,李牧不除,秦王政想要往前再进一步似乎不太可能。

可是,虽然赵国在此战中又一次大胜秦军,但和秦国三番两次的对决后,本就虚弱的赵国为应付这种不间断的进攻而变得更加筋疲力尽。

此次大胜不过为赵国争取了一个苟延残喘的机会,让赵国获得短暂的稳定。

如果秦国继续以迅猛的姿态进攻赵国,那么便是有李牧掌兵,赵国也没有足够的实力负隅顽抗。

毕竟,媳妇再巧,总难成无米之炊。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除在对外面临秦军的持续进逼外,赵国还要面临内部的灾荒问题。

当时,赵国国内发生了旱灾,由此形成了面积甚大的庄稼枯死、颗粒无收的局面。

在内外问题的双重夹击下,赵国国内形势动荡,人心惶惶。赵王迁在这种情况下,虽有急切救国之心,但也难施救国之法。

秦王政虽然被李牧这个人给吓了几次,但他也很明白当时的赵国国情。

因此,在顺势灭亡了韩国之后,秦王政便立即将他的目光重新转回赵国之上。

于是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王政令王翦统率秦国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然后令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

赵国已经奄奄一息,毫无反抗之力。

但不甘于此的赵王迁还是派出了李牧前往抵挡秦军,在李牧强大的指挥作战能力之下,没人能确定这个将领能不能再为赵国创造奇迹。

虽然知道赵国的国情之衰败,充满信心的王翦一听到李牧的名字也难免感到慌乱,这个从未打过败仗的将领在王翦心中简直是完美的战神,仿佛白起再生,王翦对他充满着敬佩之情。

这种敬佩之情让王翦明白,李牧的存在即使无法挽救毫无生气的赵国,却能为赵国争取一点残喘的时机。

而这点喘息的时机是秦国所不愿见到的,因为没有人知道在李牧为赵国争取到的时间内,究竟会发生什么变数。

因此,王翦的首要任务不是进攻赵军,而是用计除掉李牧。

早在对待韩国的时候,秦王政便用分化渗透的战术拉拢了韩国大将内史腾,从而得以迅速灭亡韩国。

王翦在内史腾身上得到了灵感,对于李牧,除了用反间计除掉他,王翦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于是,王翦便献计秦王政,希望秦王政派出一个奸细前往赵都邯郸,以重金收买赵国宠臣郭开,令其在邯郸内部散布不利于李牧的流言。

这个郭开是赵王迁的近臣,曾经诬陷过赵将廉颇,因此被后人戏称为“战国第五大名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