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文字足迹57(2 / 2)

如此以来,秘符的大部分字符都已有了明确的解释,只剩下最重要的那几个古象雄字符。

传教士为什么要用这种文字,这种文字在西藏明明已经失传,他们是从哪里学来的?安多德和马科斯来自印度西南的果阿地区,那地方怎么会有古代象雄文字的痕迹?

这一连串的疑问,让吴钦坐卧不宁。

吴钦想查找资料深入了解象雄王朝的历史,可是在这边远的小县城,既没有图书馆,也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他只好在网上搜索。

很快,吴钦发现一本《西藏王统记》,是五世大活佛所著,记录了西藏高原上的主要王朝。

吴钦打开网页,令人失望的是,这本著作记载的历史,是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开始的,对象雄王朝并无涉及。

对于西藏历史的记载,除了中原地区史志上的只言片语,还有一个线索就是敦煌。

敦煌,是中原文明、草原文明与高原文明的交汇之处,东西方的佛教、儒教、伊教,都曾涉足于此。有一个时期,敦煌还是吐蕃政权的治下领土。

吴钦顺藤摸瓜打开敦煌研究院的网页。

敦煌博物院对那里的壁画以及相关文物资料,全部进行了数字化保存,为考古学、历史学、文学、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内容。

一本名为《吐蕃域外志》的著作让吴钦眼前一亮。

吐蕃与那时的境外国家之间的联系,会不会提及象雄呢?

吴钦想继续打开网页,系统却显示这部分内容保密,需要经过认证的学者才能进入。他试着认证了几次,不能通过。他还是个没有毕业的在校学生,不具备资格。

吴钦心里很窝火。他随手拿起手机乱翻着,无意中打开了相册。他笑了。不就是要认证嘛,他有办法。

他从手机相册中找到黄尧老先生的身份证。这是他替老师办事时保存的。于是,吴钦以黄尧的名义,在敦煌研究院的网站上注册认证为专业学者,顺利进入了资料库。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敦煌保存的史资,远远超出他的想象,简直就是一部西域史,不仅是西域,还有中原、高原、草原几种文明的整合演化,无比的丰富。

吴钦如饥似渴地吸吮起来。

《吐蕃域外志》是汉文资料,成书于唐中期。

公元七世纪,吐蕃强势崛起。大唐在西域影响日渐势微,安史之乱期间,吐蕃攻取唐王朝的安西四镇。敦煌一带的汉族人反抗无效,有些逃离,有些投靠吐蕃。吐蕃对敦煌地区实施了蕃化政策。

《吐蕃域外志》的作者阴嘉珍,出自敦煌的名门望族阴氏。

阴嘉珍的父亲阴伯伦,官拜唐朝游击将军,吐蕃占领敦煌之后,阴氏投降,改为吐蕃政权服务。

阴嘉珍的大哥阴嘉政被封为部落大使,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千户。

阴嘉珍的二哥阴嘉义,受封为节度使先锋上将。

阴嘉珍则是掌管军队钱粮和地方税收的文官。

阴嘉珍正是利用了职务之便,搜集吐蕃史料,写出这部《吐蕃域外志》。书中主要记载了吐蕃王朝与周边地区如唐朝、大食、突厥之间的关系。

在书的序章部分,阴嘉珍提到,早期的吐蕃与西藏高原另一个国家象雄多有交往,为了改良马匹,从象雄国引进良种马,而象雄的良马,则是与雪山以西的孔雀王国用牦牛交换所得。

这条简单的信息,被吴钦敏锐地捕捉到了。

也就是说,象雄王国曾与早期吐蕃共处雪域高原,后来是被松赞干布所灭。在共处期间,各国之间有交往贸易,吐蕃与象雄,象雄与印度的孔雀王朝都有交往。

既然是这样,象雄人与孔雀王朝的印度人肯定有沟通,他们通过什么语言文字交流呢?象雄文字会不会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某种方式传到印度去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