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晚年用武49(2 / 2)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廓尔喀(今天的尼泊尔),在沙玛尔巴喇嘛的唆使下,以贸易纠纷和边界争议为由,对清帝国的西藏地区发起了侵略。廓尔喀军队迅速占领了西藏的聂拉木、济咙(今西藏吉隆县南部)等地,对清朝的西部边疆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乾隆帝闻讯后,迅速部署防御,派遣将领成德与穆克登阿率兵进藏,遏制了廓尔喀的攻势。通过初步交涉,双方达成了一项临时和议,西藏方面承诺支付赎金以换回被占领土,而廓尔喀则暂时退兵。

然而,和议并未带来长久的安宁。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以西藏未完全履行和约条款为由,再度侵入西藏后藏地区,战事重燃。面对廓尔喀的再度挑衅,乾隆帝果断采取了强硬立场,任命两广总督福康安为统帅,海兰察为副将,率领精锐清军远征廓尔喀。清军克服了高海拔的恶劣环境和长途跋涉的艰辛,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取得了关键性胜利,收复了西藏失地,并乘胜追击,越过了喜马拉雅山,深入廓尔喀本土,迫使廓尔喀国王求和。

战后,乾隆帝不仅巩固了西藏的边防,还实施了一系列深远的改革措施,以强化对西藏的管理和控制。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奔巴瓶”制度,即通过金瓶抽签的方式来认定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灵童,这一制度削弱了西藏地方势力对活佛转世的操控,加强了中央对西藏宗教事务的干预和监管。此外,清朝还与廓尔喀建立了新的和平交往规定,明确了边界,要求廓尔喀定期朝贡,确立了西藏边境的长期稳定。

西、马戛尔尼使团:东西方的首次碰撞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政府为了开辟中国市场,促进中英贸易,并意图搜集有关中国的情报,派遣了一支由乔治·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这次访问是中国与西方工业革命后国家之间最早的重要外交尝试,标志着两个截然不同文明世界的首次正式接触。

马戛尔尼使团携带了大量精心挑选的礼物,包括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如精密的钟表、天文仪器、织布机模型,甚至有一艘装备有64门火炮的战舰模型,以此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希望能够打动乾隆皇帝,进而实现通商和建立外交关系的目标。他们打着为乾隆帝庆祝八十大寿的旗号,期望能够得到皇帝的接见,并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包括开放更多港口通商、在北京设立常驻使馆、减免关税等。

然而,这次外交活动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文化与认知的鸿沟。按照东方的朝贡体系,外国使节需行跪拜之礼,以示对天朝上国的尊敬,而英国使团则坚持只愿行单膝跪地的西式礼节,这被视为对清朝礼仪制度的挑战。乾隆皇帝及其朝臣视英国为远道而来的朝贡国之一,无法接受其提出的平等建交要求,认为这是对天朝上国尊严的冒犯。

此外,清朝政府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对西方国家的了解有限,难以理解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世界格局变化,以及英国欲与中国建立新型贸易关系的真实意图。乾隆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明确表示中国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夷互通有无,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请求,并强调各国应遵循朝贡体系。

五、结语

乾隆帝晚年面临的一系列边疆危机和外交考验,是他治下帝国实力与威望的双重试炼。从台湾的林爽文起义到安南的宗藩挑战,再到西藏的廓尔喀侵扰,每一次危机的处理都展示了乾隆帝在军事、外交上的决策智慧与复杂考量。尤其是对于英国马戛尔尼使团的接待,更映射出清朝与西方世界在观念与体制上的深刻差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