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攘外失利71(2 / 2)

6月25日,英法联军不顾警告,强行闯入大沽口,意图以武力打开航道。然而,这次他们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顽强抵抗。清军利用熟悉的地形和精心准备的防御体系,对入侵者发起了猛烈的炮击。英法舰队遭受重创,多艘舰船被击沉或重创,被迫撤退。大沽口之战,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军对抗外来侵略的一次罕见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咸丰帝闻讯后,对僧格林沁的英勇表现大加赞赏,并一度幻想能够借此契机,重新谈判,乃至废除之前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然而,英法两国并未因一次挫败而放弃其侵略计划,相反,这次失败激起了它们更大的报复心。两国政府迅速增派援军,集结了更为强大的军事力量,准备对中国实施更大规模的侵袭。

西、庚申之变:北京的陷落与圆明园的悲剧

186.年,英法联军在经历了大沽口的挫败后,不仅没有收敛其侵略野心,反而集结了更庞大的军队,准备对中国进行更为猛烈的打击。这一年,联军在额尔金勋爵和葛罗男爵的率领下,携带着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沿运河北上,首逼北京城下。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清政府的防御显得脆弱不堪,京城内外弥漫着紧张与恐慌的情绪。

咸丰帝面对这前所未有的危机,做出了一个在历史上极具争议的决定——弃城北逃。在英法联军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咸丰帝以“木兰秋狝”为名,带着部分皇族、大臣及后宫嫔妃,仓促离开紫禁城,逃往热河行宫(今河北省承德市),试图在远离战火的地方继续遥控指挥。这一行为,不仅反映了咸丰帝面对强敌时的无力感,也暴露了清朝皇室在国家危难之际的逃避态度,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咸丰帝的出逃,使得北京城几乎成为空城,留下恭亲王奕訢作为全权代表与英法联军交涉。然而,奕訢的外交努力并未能阻止联军的暴行。1.月6日,英法联军攻破北京城郊的圆明园,这座集合了中西建筑艺术精华、汇集无数珍奇异宝的皇家园林,成了侵略者肆意掠夺的对象。联军士兵对圆明园进行了长达数日的疯狂抢掠,无数珍贵文物、艺术品被洗劫一空,随后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更是放火焚烧了这座人类文明的瑰宝。熊熊大火连续燃烧数日,将一座世界奇迹化为灰烬,这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毁灭,更是中华乃至世界文化的重大损失,成为了中华民族心中永远的痛。

五、条约的阴影

186.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清政府被迫面对列强提出的更为苛刻的条件。恭亲王奕訢作为全权代表,承担起了与英、法、俄等国谈判的重任。在列强的武力威逼之下,奕訢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于1.月24日与英国代表额尔金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1.月18日与法国代表葛罗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随后在11月14日与俄国代表伊格纳切夫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正式结束,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屈辱篇章。

《北京条约》的签订,是对《天津条约》内容的确认与补充,进一步扩大了列强在华的特权范围。条约不仅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还新增了天津为通商口岸,更开放了长江沿岸多个城市供外国船只航行,使列强的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此外,条约中明确的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也加剧了国内民众的生活困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正式承认了之前在1858年沙俄通过武力威胁签订的《瑷珲条约》。根据这些条约,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包括乌苏里江以东首至海滨的广大地区,以及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区域,这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也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关系造成了深远影响。

《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列强通过条约获得了更多的在华特权,包括领事裁判权、内河航行权、传教自由等,这些特权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和内政独立。条约的实施,使得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国内经济结构发生剧烈变动,传统的小农经济加速解体,民族资本主义虽有所发展,但整体上中国社会经济更加依赖于西方资本主义体系。

六、结语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庚申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它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也揭示了闭关锁国政策的落后性。这一系列的对外失利,迫使中国开始审视自身的弱点,激发了后来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一系列自救图强的尝试。然而,历史的伤痕提醒我们,唯有国家强大、民族团结,才能真正捍卫自己的尊严与利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