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贞观政要》175(1 / 2)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天空中的声音继续响起:【相较于过去生中李世民的崇拜,其声望较为分散,仅有几个方面较为知名。李世民被称为忠帝。】

李世民本人惊讶地问:“忠实之帝?”

大唐的武官们面面相觑,心中疑惑不已:皇帝与昆虫之间能有什么关联?

【让我们深入探讨李世民的武治理。中族是一个以商业为主的家族,而李世民登基后,积极倡导并鼓励商业和农业的发展。

《贞观政要》记载,在贞观元年的首月,京城遭受了严重的蝗灾。当李世民亲临视察时,他对蝗虫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感到痛心疾首,因此他毅然抓起一只蝗虫,表达了他的决心。

“食物是人民的生命,你怎么能侵害人们的食物?如果人们有错,那是因为我治理不当。”李世民随后当众生吞了这只蝗虫,以示他对抗灾害的决心。不久之后,天空降下了甘霖,旱情得到缓解,蝗灾也显着减少。因此,他这一英勇行动的故事被广泛传播,人们为了纪念他的伟大举措,建造了一座寺庙来供奉他,并永远赞颂他的英勇和智慧。

【尽管有人质疑他的行为可能是出于政治作秀,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至少展现出了愿意亲力亲为的态度。相较之下,有些皇帝甚至不愿进行任何形式的秀。人民对此类皇帝的欣赏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李世民还修订了蝗虫灾害时的税收政策:“若遇旱灾、蝗灾或霜灾,农损不超过三分之一的,免征租税;若损耗不超过三分之五的,免征劳役;若损失不超过三分之六的,免征租税和劳役。”这一政策体现了他对受灾百姓的关怀,以及对国家经济的深思熟虑。

在蝗灾发生时,减少税收本可缓解百姓的负担。然而,到了唐僖宗的时代,政府却宁愿相信蝗虫会自我毁灭,也不愿减轻对人民的税收负担。通过这两个朝代对待蝗灾的不同态度,我们不难看出唐朝初期已经出现了无法挽回的衰败迹象。

花春并不迷信那些无用的神只。他们渴望李世民在天之灵能庇佑他们,助他们抵御蝗灾的侵袭。

天空的话语落下后,众人心中突然有所悟,情绪交织复杂。他们意识到“忠帝”这一称号的由来,背后蕴含着如此深远的意义。

秦琼率直地摸了摸脖子,开口道:“陛下,虽然他们的意图令人钦佩,但‘忠帝’这个名字听起来总觉得有些不搭。它似乎并不足以彰显陛下的威严。”

他甚至觉得,“托塔季天帝”听起来都要比“忠帝”更有气势。

他心中描绘着未来的景象,自己与魏崇德守护着大门,季敬高举着宝塔,而陛下则每日与蝗虫为伴……

在这些人群中,最令人同情的竟是陛下本身。

陛下究竟给自己招来了何种不幸?李世民曾亲赴前线,目击蝗虫灾害带来的惨状,那些受害者痛苦的呼喊声至今仍在耳边回响——这些无助的灵魂。

他对于被称为“忠帝”的称号毫不介意:“何必纠结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我们能够战胜蝗灾,这就足够了。你们可以随意称呼我,无论是忠帝还是其他什么,我都无所谓。”

所有的武官都被深深触动。

隋朝的杨侑皇帝愤怒地斥责,姬原的脸色变得苍白:“季敬能够成为天帝吗?”

当时,季敬是大隋朝的一名官员,出身自声名显赫的家族,其亲属中甚至包括着名的隋朝将军。季敬本人也常因具备辅佐帝王的才能而受到赞誉。

实际上,季敬确实拥有超凡的能力,他看穿了姬原的谋反计划,并匿名向朝廷报告了这一阴谋。这一举动极大地激怒了姬原。

姬原迫切希望立即将季敬逮捕,并处以极刑,砍下他的头颅。

然而,天空继续发言:【我们不应忽视李世民的武治理才。我们已讨论了昆虫,现在让我们转向人事。

姬原对季敬的攻击一触即发,几乎就要得手。幸好,李世民等人及时介入,调解了双方的矛盾,季敬的生命才得以保全。由此可见,李世民在人事上有超凡的洞察力,因为他总是支持那些最具才能的人才。

在隋朝末年,皇帝遭遇了多起叛乱,其中几起叛乱中涉及了名为窦建德的人物。李世民成功击败了窦建德与石崇贵,但他并未将他们处死,而是将他们捕获,带回了首都市场。

窦建德是河北人,出身自普通阶级,他是个粗犷的汉子。在隋朝末期的动荡时期,他的村民们因战争和洪水而遭受饥饿和苦难,这激起了他起义的怒火。

他与其他起义领袖不同,维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饮食清淡,严禁部下掠夺和抢劫。他甚至亲自耕作,因为他立志要成为河北地区的守护者,保护他的家乡。

在反抗隋朝统治的众多起义中,窦建德因其高尚的品德而脱颖而出,在民众中的声望甚至超越了姬原。然而,作为一名平民,他的出身背景成为了一些起义者眼中的瑕疵,他们轻视他。窦建德与石崇贵被带到首都市场,李世民恳求姬原不要对窦建德发起攻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鉴于窦建德在民众中极高的声望以及人民对他的深厚支持,对他发起攻击无疑会引发河北地区的叛乱潮。

天空的发言人姬原虽认同这种分析,但仍然坚决不听从劝告。他认为,贵族阶层的叛乱尚可容忍,但对于平民出身的窦建德,他却无法接受,因此决定对他发起攻击。

事实上,李世民的忧虑并非无的放矢;不久之后,窦建德的前追随者果然举起了反唐的旗帜。

在窦建德势力的残余分子中,一些河北的公民愤怒地哭泣,并为他建造了寺庙,以此表达他们对大唐的深深仇恨。其中,一个名叫安禄山的人,巧妙地利用了河北公民对大唐的怨恨,挑起了叛乱的导火索。

大唐的衰落种子在其成立之初就已播下。

人们见证了儿子背叛父亲,但姬原的背叛却是前所未有的。如今,李世民也在努力清理他父亲留下的混乱局面。】

隋朝的杨侑皇帝仍坐在宝座上,脸色苍白而阴郁。他尚未在叛乱中与窦建德正面对决,但他心知肚明,一旦抓住窦建德,他将不得不将他处决。

究竟是谁,敢向我们这个显赫家族的力量发起挑战?

他难以置信,一个普通的叛乱者窦建德,在战败后竟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动荡。姬原和其他贵族成员向来轻视平民,而现在他们却受到了天空的指责,这让他感到极度沮丧。

九岁的李世民轻叹一声,语重心长地对父亲说:“父皇,您或许不知,人民犹如酒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怎能轻率地攻击窦建德,他可是紧紧抓住了人民的心。”

起初,姬原和姬建城对李世民的话不以为然,甚至嘲笑他的观点。但如今,天空已经发出了警告,李世民的战略眼光得到了验证,他们无法再对此提出异议。

姬原和姬建城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迟疑,他们一时语塞,找不到合适的话来反驳李世民。

李世民继续他的劝说:“父皇,若我在下个月成功捕获窦建德,请考虑宽恕他一命。鉴于天空已经发出了这样的预言,我们绝不能重蹈覆辙。”

姬原的态度有所软化,他回答道:“那就等你能抓到他再说吧。”

李世民了解他父亲的固执,故作轻松地开玩笑:“儿子,我一定会把他带回来的,让您见识一下。”

姬原心中不禁感到一丝宽慰。他暗自思忖,若非自己当初决定对窦建德采取攻击,或许天空也不会以此为由来指责他。至于李世民所说的“清理烂摊子”,他认为是无稽之谈,纯粹是胡言乱语。他何时曾需要他人的援助?那不过是场无聊的闲谈而已!

紧接着,天空又的声音再次响起:“姬原自诩为‘德高望重’,却不过是在提拔自己的亲朋故旧,以及贵族家庭的后代,构建起了一个以贵族为中心的政府。”

“毕竟,只有贵族才是出类拔萃的,不是吗?”

“隋朝虽然确立了科举制度,但他又恢复了八敬中政制度,这一举措进一步确保了贵族血统的纯洁性和唐朝的繁荣。”

然而,李世民废除了这一制度,大力推崇科举制度。此时,姬原的心情或许就像是被放在旋转的棺材中,不知未来几何。

起初,姬原以为天空的话语是在赞扬他,心中充满了喜悦。但细思之后,他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不适。那些细微的言辞中似乎隐藏着这样的话:“不要试图逆转历史的车轮。”姬原突然意识到,天空的言辞实际上是在讽刺他。

姬原气得浑身发抖,几乎站立不稳。如果他们想要赞扬他的儿子,他觉得他们完全可以直接表达,为何要让他承受这份羞辱?这是何等的父权屈辱!

[李世民擅长人物判断,并能巧妙地运用他们。他创作了许多诗歌,探讨了这个主题。] 其中,《赋萧离》一首堪称经典之作,尤其是那句“疾风知劲草”更是流传千古,闻名于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