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劳动挣钱37(1 / 2)

人群四散离开后,刚才还一副威风凛凛神挡杀神佛上的师兄弟吧顿时坐在地上或者弹摊在了院门口嘴里呼呼的喘着粗气。

俺也坐在人群当中,俺们足足歇了有小半个时辰才有力气站起来。俺带着师兄弟们走入了院子,然后回身把大门关的严严的,并用门栓牢牢的拴住了大门才长出了一口气。

俺们把手中的木棍随意的丢在了门口。然后由我带头,他们跟在我的身,后来到了舵主经常商议大事的房间当中。

大家都坐在房间中的椅子上,垂头丧气的。其中一个年纪最小的师弟突然间抬起头用变声期的嗓音问俺:”管账师兄他们说的难道都是真的?“俺看着五中的这十几个师兄弟那一个个充满探究的眼神对着他们露出了一个苦笑,然后回答:“他们都说的八九不离十。舵主带着他的那几个儿子说是出去看病,可是谁见看病把一家子都带走了。

还有咱们那些师兄们这些日子都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离开了。恐怕他们知道出了什么事情?最大的可能是没有钱财了。”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库房打开。”这时底下的一位师弟开口说道。他的眼中还带着一种希望的光。

“库房上面都有封条,咱们也不好打开。可是打开库房里面要是没有东西怎么办?如果舵主和师兄们这时候突然回来会就说咱们把里面的钱都偷光了。把咱们交给那些债主们。”一个弟子突然说道。

这句话让其他坐着的那些师弟们一个个面面相觑,他们知道这个可能性非常大。如果库房里真的没有钱,那么他们将会面临巨大的麻烦。不仅要面对债主们的追讨,还要承受舵主和师兄们的指责。

想到这里,原本跃跃欲试想要去打开库房的人也沉默了下来。没有人敢再提这件事,因为大家都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库房里没有钱,后果将不堪设想。整个房间陷入了一片沉寂,每个人都在思考着接下来该如何应对这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他们开始明白,打开库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麻烦。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声音打破了沉默。

“我还以为能有一口饭吃,没想到把咱们坑害到这里了。那咱们怎么办?不如咱们也跑?”一名师弟的颤抖的声音说。

“咱们同跑了那些师兄和舵主不一样,咱们几个都是都是本乡本土的,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就算咱们跑了,这些钱,家里面也得还。”俺接着说:“先不急,再说库房里不是还有东西,大不了用里面的东西去抵债。”

俺佯装镇定的说:“舵主和师兄们都出去筹钱了!难道这些基业,他们都不要了,这房子,这地都是摆在这里搬不走的东西。”师兄弟们被我巧言安抚住。

“今天咱们先吃顿干饭,先好好的吃一顿,等吃饱了大家再坐在一起想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

好啊!”听到这话,大家都觉得饿了。毕竟这一天大家也发现不对国库发愁了,都没有人做饭也没吃东西了,于是纷纷点头答应着。“行,那你们等着,我去做饭!”看到大家都同意了,我便起身准备去做饭。

“大师兄,你也累了,还是让我去吧!”一旁的师弟说道。

“也好,那你快去快回吧!”俺点点头,嘱咐道。

师弟出去后,俺对其他人说:“大家再坚持一下,等舵主和师兄们回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其实我心里清楚,舵主和师兄们恐怕是不会回来了。但我们这些人都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如果不想牵连家人,就只能咬牙坚持下去,想办法筹到金钱。

可我们年纪尚小,除了向家里伸手要钱,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呢?而且要是家里有钱,又怎会舍得将我们送出来呢?可是天无绝人之路,一个让我们挣钱的机会来到了。

俺们老家山东那里,从明朝开始就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为江南的棉纺织业提供大量的原料。

“咣咣哆嗦”,“咣咣哆嗦”……“咕咕咕”,“咕咕咕”……布谷鸟和斑鸠那交替不停的欢快叫声,一遍遍催促人们。

“蚕老一时,棉熟一月”,丝绸和棉布的两样原材料都是十分昂贵的经济作物。

他们的采摘都是费人和费时的,昨天满坡的棉花田还是一片青绿,大半天西北风一吹,不知不觉间就全都换了面孔,在一片绿色当中开出了一朵朵白色的“花朵”,繁忙的收棉时节到了。

首先是整理场院这可是马虎不得的,不提前弄好麦子无法进场打轧。选两三亩地,为了方便运输,下雨不积水,要靠路边,地势稍高些。

先耙细耙平,然后用碌碡轧一遍,均匀地泼上水,待滋润透了,不干不湿,撒上一层留麦糠,用碌碡再轧两三遍,干了后再把麦糠扫净这样场院平整,硬实,不裂缝,不起土。

还要在场院一角搭个临时棚子,便于在场院干活的人白天歇凉,晚上看场睡觉。因为这些棉花要以最短的时间通过京杭大运河或者胶济铁路运到青岛或者南方的纱场纺成棉纱,然后再织成布。

周围的劳力们早就盼着这一天,急等着下田吃顿饱饭。所以看到棉花到收割的时候纷纷拿起自己的家伙,感到已经联络好的田主面前准备开始干活儿了。

就等主家一声令下了,就夏天采摘棉花,采摘棉花大概分为三种人。

第一种就是精壮的男人,他们负责摘那些已经开始随风飘扬的棉花,这些棉花是已经开始已经彻底成熟了,要是眼疾手快的在,否则风大一点儿,他们便像柳絮一样被吹飞了。

第二就主力就是那些妇女们他们负责采摘那些棉桃儿已经炸开,但是棉花刚有些蓬松的,这些才是真正正在采收季的棉花,那些已经蓬开的棉花收回去还要洒点儿水,否则他们无法进行压缩。

最后就是那群老人们将整个在收获从收货时往后数半个月之后,还没有炸开的棉桃儿就会被他们用镰刀割下来扔到筐里,放到场院上去暴晒儿,顺便把那些棉杆儿全拔下来,这些都是好柴,用来冬天取暖相当不错。

让人担心的还是天气。一旦遇上连阴雨,耽误收打不说,还可能造成棉花霉烂变质。好在棉花收获是秋高气爽的时候,那种反常的天气不容易碰到。

最怕的是下冰雹,虽然十年八年下不了一场,万一碰上,眼看到手的棉花就全泡了汤。加上越早运出的棉花越容易卖个高价,就说的是这个时候,必须集中劳力,快收、快运。

棉田面积每个村庄都不是太多,一定要保证一定的口粮田,所以种植棉花的都是财主或者拥有土地很多的大户富农。

所以此时那些富户和财主给这些来采摘棉花的劳动力价钱不低,而且包一日三餐。

所以村里的上至99,下至刚会走都会来棉田里帮忙。

所以棉田里面劳力数不相上下,进度快慢,关键看主家调配劳力及指挥的能力。

其余的劳力要全部下地,壮劳力收割,体弱的负责采摘那些刚刚开花的棉桃。孩子们不能干重活,就和老人们一起,到地里捡拾开在低处的和丢落的棉花。

每天还要边收边运,大车小辆全动起来。壮劳力分线也要明确分工,各负其责。

俺知道这是一个来钱的事,所以带着师兄弟参加收棉的劳动。安排岁数最小的李忠地烧锅开水,到库房拿点甘草、金银花,放锅里熬熬,让他上午、下午各烧一锅然后把水送到地头给师兄弟们。

众师兄弟也知道信香堂和李庄最大的地主李庆祥有合作,所以就找到了他收棉。

收棉有三种方式,第一种,那就是给按收货量每斤棉花给多少钱的量?多劳多得这种情况主家不包饭但也不管你什么时间收和收多长时间?。

第二种则是出劳动力结算一天给多少钱?主家包一日三餐,但每天什么时候出工,什么时候收工,由主家说了算。

第三种就是收棉者和主家对一块儿地进行一个估算大概出多少棉花。超过量主家按一个较高价格收购,如果不足的话,那要在收棉者的工钱中扣除相应的数量的价格。

所以包地非常考验收棉者对于棉花产量的估计,因为同一块棉田是价高者得。

俺代表师兄弟包了一块儿棉田收棉,然后和合伙的棉花钱一起跟我们师兄弟进行结算。

“管账师兄你们说这片田能出三百斤籽棉是不是报高了啊,”一位师弟听到这个报价后,当即就用颤抖的声音说连同声调都变了。

他家里也是种棉花的所以对每每亩能产多少棉花大概是有数的,他们家大概每亩只能产50多斤。这片地大概只有五亩左右,如果管账师兄报出300斤,大概每亩要出出60斤籽棉。

当时其实俺并没有想到爆出这个数量有多么离谱,因为这块儿地是当初俺家的人种的,所以我对能产多少棉花心里大致有数。

只不过俺们师兄弟连报了7块地,大概有70亩左右平均每亩要产55斤籽棉花才能不亏本儿。

这7块儿地每人我都比多别人多报了一斤,因为报这个东西是采用的暗标,并不是竞价的方式。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巧合,但确实有着重新调查的必要,甚至一些人的目光若有所思地望向了俺们师兄弟。

暗标就是想包地的人看完之后给出自己一个最高产量写在纸上,然后公开的念谁报的多,这块地便归谁采摘。

每块地的成本价都是5两银子的采摘费用,具体能赚多少就看个人的眼力。

但是那些人怀疑俺们师兄弟跟李家的管家串通,想提高地块儿的采摘量。

可是看他们的心思坚定,还是按照自己算的采摘量上报。如果提的太高,就挣不了多少钱,那还不如出卖劳动力还能每天混个一日三餐。

李庆祥是在商场多年磨练的阳气功夫,让他的脸上没有露出一丝的异样。他还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一种不满,气定神闲的端坐在哪里?

俺将刁庆祥的反应看在眼里,发现这人比想象中要更厉害。

包地的百姓预定好自己的地块儿之后便纷纷的离开了,甚至有人没报上便加入了。出卖劳动力的行列当中,因为所有的地不可能都包出去。只要劳力足够的话,李家都想自己进行采采摘。

在其余的人离去后,李庆祥的目光落到俺们师兄弟的身上。

俺顿时感到一种不祥的预感。“小李子,你今日在估算的产量和我估算的差不多,果然是少年英才。”

李庆祥造气氛恰到好处的时候,便沉声开口道:“虽然你们是兄弟来我这里干活儿,但我要把丑话说在前面,你们信乡塘跟我们有合作,但是你师傅也从我们这里借走了一大笔银子,既然你们想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挣些钱给他弥补损失。鉴于两家的关系,我会给你们一个好价格的,希望你们不要自误。”

俺略是迟疑,但还是有一种坚定不移的话说道:“既然是俺们信香堂欠的债,我们一定认。但是俺们劳动的钱你却不能扣,这一码归一码。”

“你是冤枉我了,咱们都是一个村的乡亲。信香堂的钱和你们干活儿的工钱,当然不能混成一谈。

但是你们现在是新乡堂的弟子,这些钱到最后结账的时候一定要一块儿算。”李庆祥却是怒目道。

“李财主,你说信香堂欠你的钱,那是信香堂的事情。我们今天来给你收棉花,那我们现在就不是新乡堂的弟子。”俺很是傲气的说着。同时还朝后面瞥了一眼,暗藏着一种威胁之意。

“村儿里欠你们李家的钱多的是,难道就因为欠钱,你就不给他们工钱吗?”

李庆祥这一招可谓是屡试不爽。但这次失算了。俺的话音刚落,身后的百姓都停住了步伐,看向了李财主。

虽然李家在村子里拆修是大,但地主和佃户哪能没有矛盾?

现在李庆祥如此行径,让他们没有考虑太多,便纷纷站了出来。有着俺们领头,其他的百姓也是响应纷纷议论纷纷,要是如此办,他们就不干了。

怎么会这样?李庆祥听着后面群情激愤的指责声,顿时也是愣住了,确实没有想到,屡试不爽的招式这一次却毫无效果。

李庆祥的脸紧绷着,抬头望向俺似乎是想要重新认识一个人。

李庆祥满脸笑容的说。:“没有问题就按你说的做。另外晚上看场,我可以也可以交给你们师兄弟,然后多领一份儿钱。”

俺代表师兄弟朝着李庆祥说:“场我就负全责了,夜里我们在那里睡。钱你不能少给俺们。”

李庆祥满面笑容的对俺们师兄弟说:“可以,我们我给你们个最高价。整个看场我给你们20两银子。”

俺接上话:“没问题,你就把看场的活儿交给我们师兄弟,保证出不了差错。俺们一定对得起你出的工钱。”

其实看厂的活儿并没有多难,第一是防止下雨,第二是防着火,有人放火。不过都是本乡本土的,这只是起个预防作用。

俺对着众师兄弟说:“看场里的活太拴人,这样吧,把岁数最小的两个兄弟留在这里看场,其余的人跟俺下地干活儿。

晚上那两个兄弟负责打更,第二天跟着其他人下地,然后换两个人继续负责给我们的籽棉打包捎带着管管就行了。”

这是一名岁数比较大的师兄弟说道:“咱可以改改老办法,排出十几个劳力,每天早饭后集合人的工夫先到场里来,帮着把籽棉打好包再下地,下午收工后再让他们来帮着打包垛场。

也就是如果看着要下雨,所有在田间干活的都赶紧回来帮忙。”

“好,用这个办法整个进度肯定能加快,就是大伙太累了。”

“这个想法不错,累就累点吧,反正就这么几天,让大家吃点儿好的就是。”

俺也同意,说:“那就试试吧。”

当地老习惯,早饭天亮之后一个时辰才吃,午饭下就是过了午时,晚饭又是是天黑之后。

这时节天明得早,清晨五点左右,蓝色的天幕就徐徐拉开,苍白的月亮悄悄隐退,满坡的庄稼、野草,该绿的绿,该红的红,该黄的黄,都慢慢现出本色。

雀儿们陆续出窝飞上枝头,叽叽喳喳。老人们来到院子,咳嗽一阵儿,吐几口一夜沉积的痰,然后朝着年轻人睡觉的屋里喊道:“起床吧,该下地了。”

女人们也起来了,先打开鸡窝门,让鸡们赶紧出窝觅食,随后抱柴刷锅,为一家人准备早饭。

昨天已经给各家各户打了招呼,今天开始收棉。其实一天中最出活的是早晨这两个时晨。

晨风徐徐,带着些许凉意。棉花被露水滋润得潮乎乎的,并不会随着风进行飞扬,所以棉花还有些潮湿,用手轻轻一抻就会拉整个拉出来。

来到地头,师兄弟几个将披棉袄的脱下放到一边,准备动手。

别看已近刚过立秋没有多长时间。,中午酷热,一早一晚仍冷丝丝的。

“庄稼佬,庄稼佬,一年四季不离破棉袄。”

没办法,农户人家别看种棉花,但是真正有夹衣和薄棉袄的没有几个。冬天每人都有一身棉都是家里富裕的人家大多数都是家里有几身棉袄,谁出门谁穿。其他人都在炕上,靠着柴火的温度硬扛。

天热脱掉棉衣后,上身就换上个破褂衩,天凉时只好再披上棉袄,天热扒下来,再热就光脊梁了。

俺把师兄弟喊过来,一人一畦占好,带头先开工。

摘棉花的工具很简单,腰里别着一个镰刀,那是为了对付比较低的地方的棉花,棉花桃连枝带叶儿削下来,让它不要刮到自己收获的棉花腰里,围着一块布,4个角扎在腰上,然后把摘好的棉花塞到布包里,镰刀就是把那些枝丫划开,防止把这块棉布勾破。

周其实最累的是那些女人他们不要在不但要在田里干活儿,还要给这些人做饭。

那些出卖劳动力的人家还好,有人做饭,只要按点儿吃饭就可以,而包地的人就比较辛苦了。

但是包地的人一般收货收获的钱财要比那些出卖劳动力要多,也说不上谁占便宜谁吃亏。

只不过包地的一般都是人口比较多的,而出卖劳动力的基本是家里人口比较少的。

所以在农村当中,家里有多少劳动力就代表了这个这个家庭在农村的富裕程度,当然这些人不能闹病,闹一回病变得家徒四壁,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在收棉劳动中有很多妇女都是小脚,他们不能长时间站立,所以就带一个凳子坐着摘棉花。

但是不知道是谁发明出来的,在三天之后,所有的小脚的妇女都在膝盖上缠了厚厚的护膝,然后跪在地里进行摘棉花。

这样她们虽人跪在地上身高比较矮,脑袋几乎和棉花秧一边儿高但是却能长时间进行劳动。

俺后来看见那缠的小脚春莲跪在地上,然后把负责摘装棉花的布挂在脖子上,双手不停的飞快的舞动,那一朵朵棉花就给她扔到棉花包里。

然后有她的弟弟将摘好的棉花背到地头,交给那里负责打包的春莲的奶奶。

棉花打包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轻松,大包是在一个木星套的大柜子里里面套着一个竹篾编程的竹框,摘好的棉花被放到竹筐里压实之后,然后扣上盖子放到秤上过称。

装籽棉的竹筐,都是事先摇好的重量,扣皮之后就是每家摘的籽棉的数量。

原来村里还把籽棉加工成皮棉,后来厂子里有机械化的自动的除棉籽机器。

所以除了自家留下要种的棉花和使用的皮棉之外,都统一装到竹筐里,然后顺到车上,直接拉到厂子里去。

太阳已缓缓升起。乳白的炊烟在村庄上空飘飘荡荡。布谷鸟在人们头顶上清脆地叫了几声,拖着长音,朝远方飞去。

棉田里几十名劳力呈雁翅形,偶尔有人直起腰擦把汗,接着又低头干起来。

愈来愈明亮的阳光,预示着今天一定是个大热天。其实眼下已经够热的了。干活的人们,一个个都是满头大汗。

师兄弟们早上憋着股劲,一口气割到了地中间,回头一瞧,落下其他的人七八米。

那些家里从来没干过过活的兄弟直了两三次腰,背心也全部湿透了。

不管是割麦还是摘棉花都这样,不怕慢,就怕老直腰,你这一直腰的工夫,别人就有走出去两三步远。

上午实在累得够呛。俺劝他们下午悠着点儿,活儿不是一天干完的。午饭后休息一会儿又都下地了。

鸟儿们敛起翅膀,躲到树上稠密的枝叶间不声不响。

鸡懒得觅食,挤在墙根扑扇开双翅闭着眼歇息。狗也懒得活动,找个阴凉趴下,伸着舌头流着哈喇子。

人们议论这时节的凉快地方,男人说是庄稼地头,女人说是厨屋门口。这都有道理。男人是地位的主要劳动力,需要卖力气的,只要地就浑身冒水,来到地头才能吹吹风下下汗。

女人们收工进家洗把手,接着还得进厨屋,再热的天也得拉着风箱烧火做饭。厨屋房间小,一般没窗子,有也是靠近屋顶的“溜檐窗”,进不来风,加上灶膛里的火一烤,显得比任何地方都闷热。做好饭出门一站,当然觉得格外清凉。

其实收棉对那些人家里比较贫困的人是个好事情。那些人家没几家能吃上真正干粮。

眼下天热活累,先少分点,劳力吃饱肚子才出活所以干活儿东家管饱。

由于家里这口粮田要交租子,剩下的口粮少,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是凉菜掺拌,而且还不能吃饱饭,要不然到了冬天就会断顿儿了。

其实谁心里都清楚,现时多数户都是吃糠咽菜,填不饱肚子。所以干保底了真正没有多少,大多数都是出卖劳动力来换一顿饱饭。

至于能挣多少钱,那都是次要的事情,因为村里这些人家大部分都欠着李家的钱,即使现在把钱给到他们手里,到年关的时候也要还回去。

半个月之后棉花摘完了,地里的棉杆儿也拔干净。俺来到了李家来算工钱。

别人都是李家的管家负责的接送,只有俺是亲自同李庆祥结算的。

李庆祥把和陪同俺算账的三名师兄弟请到屋里摆上了一桌酒菜,我们边吃边喝。

酒过三巡,菜五味后,主位上李庆祥才缓缓的说道:“俺知道你们急需用钱,但是你们舵主从我这里借的400两银子,用田地和分红做抵押,我派人给你们算了算上我放在你们那里的地丁钱,就是把分红和你们的包地的收入都算进入结果我家还差二十两个银子。”

俺和几个师兄弟一听这个顿时急了,站起来刚要说话,他冲我们挥了挥手,示意我们坐下来说。

“村儿里欠你们李家的钱多的是,难道就因为欠钱,你就不给他们工钱吗?”

李庆祥这一招可谓是屡试不爽。但这次失算了。俺的话音刚落,身后的百姓都停住了步伐,看向了李财主。

虽然李家在村子里拆修是大,但地主和佃户哪能没有矛盾?

现在李庆祥如此行径,让他们没有考虑太多,便纷纷站了出来。有着俺们领头,其他的百姓也是响应纷纷议论纷纷,要是如此办,他们就不干了。

怎么会这样?李庆祥听着后面群情激愤的指责声,顿时也是愣住了,确实没有想到,屡试不爽的招式这一次却毫无效果。

李庆祥的脸紧绷着,抬头望向俺似乎是想要重新认识一个人。

李庆祥满脸笑容的说。:“没有问题就按你说的做。另外晚上看场,我可以也可以交给你们师兄弟,然后多领一份儿钱。”

俺代表师兄弟朝着李庆祥说:“场我就负全责了,夜里我们在那里睡。钱你不能少给俺们。”

李庆祥满面笑容的对俺们师兄弟说:“可以,我们我给你们个最高价。整个看场我给你们20两银子。”

俺接上话:“没问题,你就把看场的活儿交给我们师兄弟,保证出不了差错。俺们一定对得起你出的工钱。”

其实看厂的活儿并没有多难,第一是防止下雨,第二是防着火,有人放火。不过都是本乡本土的,这只是起个预防作用。

俺对着众师兄弟说:“看场里的活太拴人,这样吧,把岁数最小的两个兄弟留在这里看场,其余的人跟俺下地干活儿。

晚上那两个兄弟负责打更,第二天跟着其他人下地,然后换两个人继续负责给我们的籽棉打包捎带着管管就行了。”

这是一名岁数比较大的师兄弟说道:“咱可以改改老办法,排出十几个劳力,每天早饭后集合人的工夫先到场里来,帮着把籽棉打好包再下地,下午收工后再让他们来帮着打包垛场。

也就是如果看着要下雨,所有在田间干活的都赶紧回来帮忙。”

“好,用这个办法整个进度肯定能加快,就是大伙太累了。”

“这个想法不错,累就累点吧,反正就这么几天,让大家吃点儿好的就是。”

俺也同意,说:“那就试试吧。”

当地老习惯,早饭天亮之后一个时辰才吃,午饭下就是过了午时,晚饭又是是天黑之后。

这时节天明得早,清晨五点左右,蓝色的天幕就徐徐拉开,苍白的月亮悄悄隐退,满坡的庄稼、野草,该绿的绿,该红的红,该黄的黄,都慢慢现出本色。

雀儿们陆续出窝飞上枝头,叽叽喳喳。老人们来到院子,咳嗽一阵儿,吐几口一夜沉积的痰,然后朝着年轻人睡觉的屋里喊道:“起床吧,该下地了。”

女人们也起来了,先打开鸡窝门,让鸡们赶紧出窝觅食,随后抱柴刷锅,为一家人准备早饭。

昨天已经给各家各户打了招呼,今天开始收棉。其实一天中最出活的是早晨这两个时晨。

晨风徐徐,带着些许凉意。棉花被露水滋润得潮乎乎的,并不会随着风进行飞扬,所以棉花还有些潮湿,用手轻轻一抻就会拉整个拉出来。

来到地头,师兄弟几个将披棉袄的脱下放到一边,准备动手。

别看已近刚过立秋没有多长时间。,中午酷热,一早一晚仍冷丝丝的。

“庄稼佬,庄稼佬,一年四季不离破棉袄。”

没办法,农户人家别看种棉花,但是真正有夹衣和薄棉袄的没有几个。冬天每人都有一身棉都是家里富裕的人家大多数都是家里有几身棉袄,谁出门谁穿。其他人都在炕上,靠着柴火的温度硬扛。

天热脱掉棉衣后,上身就换上个破褂衩,天凉时只好再披上棉袄,天热扒下来,再热就光脊梁了。

俺把师兄弟喊过来,一人一畦占好,带头先开工。

摘棉花的工具很简单,腰里别着一个镰刀,那是为了对付比较低的地方的棉花,棉花桃连枝带叶儿削下来,让它不要刮到自己收获的棉花腰里,围着一块布,4个角扎在腰上,然后把摘好的棉花塞到布包里,镰刀就是把那些枝丫划开,防止把这块棉布勾破。

周其实最累的是那些女人他们不要在不但要在田里干活儿,还要给这些人做饭。

那些出卖劳动力的人家还好,有人做饭,只要按点儿吃饭就可以,而包地的人就比较辛苦了。

但是包地的人一般收货收获的钱财要比那些出卖劳动力要多,也说不上谁占便宜谁吃亏。

只不过包地的一般都是人口比较多的,而出卖劳动力的基本是家里人口比较少的。

所以在农村当中,家里有多少劳动力就代表了这个这个家庭在农村的富裕程度,当然这些人不能闹病,闹一回病变得家徒四壁,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在收棉劳动中有很多妇女都是小脚,他们不能长时间站立,所以就带一个凳子坐着摘棉花。

但是不知道是谁发明出来的,在三天之后,所有的小脚的妇女都在膝盖上缠了厚厚的护膝,然后跪在地里进行摘棉花。

这样她们虽人跪在地上身高比较矮,脑袋几乎和棉花秧一边儿高但是却能长时间进行劳动。

俺后来看见那缠的小脚春莲跪在地上,然后把负责摘装棉花的布挂在脖子上,双手不停的飞快的舞动,那一朵朵棉花就给她扔到棉花包里。

然后有她的弟弟将摘好的棉花背到地头,交给那里负责打包的春莲的奶奶。

棉花打包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轻松,大包是在一个木星套的大柜子里里面套着一个竹篾编程的竹框,摘好的棉花被放到竹筐里压实之后,然后扣上盖子放到秤上过称。

装籽棉的竹筐,都是事先摇好的重量,扣皮之后就是每家摘的籽棉的数量。

原来村里还把籽棉加工成皮棉,后来厂子里有机械化的自动的除棉籽机器。

所以除了自家留下要种的棉花和使用的皮棉之外,都统一装到竹筐里,然后顺到车上,直接拉到厂子里去。

太阳已缓缓升起。乳白的炊烟在村庄上空飘飘荡荡。布谷鸟在人们头顶上清脆地叫了几声,拖着长音,朝远方飞去。

棉田里几十名劳力呈雁翅形,偶尔有人直起腰擦把汗,接着又低头干起来。

愈来愈明亮的阳光,预示着今天一定是个大热天。其实眼下已经够热的了。干活的人们,一个个都是满头大汗。

师兄弟们早上憋着股劲,一口气割到了地中间,回头一瞧,落下其他的人七八米。

那些家里从来没干过过活的兄弟直了两三次腰,背心也全部湿透了。

不管是割麦还是摘棉花都这样,不怕慢,就怕老直腰,你这一直腰的工夫,别人就有走出去两三步远。

上午实在累得够呛。俺劝他们下午悠着点儿,活儿不是一天干完的。午饭后休息一会儿又都下地了。

鸟儿们敛起翅膀,躲到树上稠密的枝叶间不声不响。

鸡懒得觅食,挤在墙根扑扇开双翅闭着眼歇息。狗也懒得活动,找个阴凉趴下,伸着舌头流着哈喇子。

人们议论这时节的凉快地方,男人说是庄稼地头,女人说是厨屋门口。这都有道理。男人是地位的主要劳动力,需要卖力气的,只要地就浑身冒水,来到地头才能吹吹风下下汗。

女人们收工进家洗把手,接着还得进厨屋,再热的天也得拉着风箱烧火做饭。厨屋房间小,一般没窗子,有也是靠近屋顶的“溜檐窗”,进不来风,加上灶膛里的火一烤,显得比任何地方都闷热。做好饭出门一站,当然觉得格外清凉。

其实收棉对那些人家里比较贫困的人是个好事情。那些人家没几家能吃上真正干粮。

眼下天热活累,先少分点,劳力吃饱肚子才出活所以干活儿东家管饱。

由于家里这口粮田要交租子,剩下的口粮少,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是凉菜掺拌,而且还不能吃饱饭,要不然到了冬天就会断顿儿了。

其实谁心里都清楚,现时多数户都是吃糠咽菜,填不饱肚子。所以干保底了真正没有多少,大多数都是出卖劳动力来换一顿饱饭。

至于能挣多少钱,那都是次要的事情,因为村里这些人家大部分都欠着李家的钱,即使现在把钱给到他们手里,到年关的时候也要还回去。

半个月之后棉花摘完了,地里的棉杆儿也拔干净。俺来到了李家来算工钱。

别人都是李家的管家负责的接送,只有俺是亲自同李庆祥结算的。

李庆祥把和陪同俺算账的三名师兄弟请到屋里摆上了一桌酒菜,我们边吃边喝。

酒过三巡,菜五味后,主位上李庆祥才缓缓的说道:“俺知道你们急需用钱,但是你们舵主从我这里借的400两银子,用田地和分红做抵押,我派人给你们算了算上我放在你们那里的地丁钱,就是把分红和你们的包地的收入都算进入结果我家还差二十两个银子。”

俺和几个师兄弟一听这个顿时急了,站起来刚要说话,他冲我们挥了挥手,示意我们坐下来说。

“村儿里欠你们李家的钱多的是,难道就因为欠钱,你就不给他们工钱吗?”

李庆祥这一招可谓是屡试不爽。但这次失算了。俺的话音刚落,身后的百姓都停住了步伐,看向了李财主。

虽然李家在村子里拆修是大,但地主和佃户哪能没有矛盾?

现在李庆祥如此行径,让他们没有考虑太多,便纷纷站了出来。有着俺们领头,其他的百姓也是响应纷纷议论纷纷,要是如此办,他们就不干了。

怎么会这样?李庆祥听着后面群情激愤的指责声,顿时也是愣住了,确实没有想到,屡试不爽的招式这一次却毫无效果。

李庆祥的脸紧绷着,抬头望向俺似乎是想要重新认识一个人。

李庆祥满脸笑容的说。:“没有问题就按你说的做。另外晚上看场,我可以也可以交给你们师兄弟,然后多领一份儿钱。”

俺代表师兄弟朝着李庆祥说:“场我就负全责了,夜里我们在那里睡。钱你不能少给俺们。”

李庆祥满面笑容的对俺们师兄弟说:“可以,我们我给你们个最高价。整个看场我给你们20两银子。”

俺接上话:“没问题,你就把看场的活儿交给我们师兄弟,保证出不了差错。俺们一定对得起你出的工钱。”

其实看厂的活儿并没有多难,第一是防止下雨,第二是防着火,有人放火。不过都是本乡本土的,这只是起个预防作用。

俺对着众师兄弟说:“看场里的活太拴人,这样吧,把岁数最小的两个兄弟留在这里看场,其余的人跟俺下地干活儿。

晚上那两个兄弟负责打更,第二天跟着其他人下地,然后换两个人继续负责给我们的籽棉打包捎带着管管就行了。”

这是一名岁数比较大的师兄弟说道:“咱可以改改老办法,排出十几个劳力,每天早饭后集合人的工夫先到场里来,帮着把籽棉打好包再下地,下午收工后再让他们来帮着打包垛场。

也就是如果看着要下雨,所有在田间干活的都赶紧回来帮忙。”

“好,用这个办法整个进度肯定能加快,就是大伙太累了。”

“这个想法不错,累就累点吧,反正就这么几天,让大家吃点儿好的就是。”

俺也同意,说:“那就试试吧。”

当地老习惯,早饭天亮之后一个时辰才吃,午饭下就是过了午时,晚饭又是是天黑之后。

这时节天明得早,清晨五点左右,蓝色的天幕就徐徐拉开,苍白的月亮悄悄隐退,满坡的庄稼、野草,该绿的绿,该红的红,该黄的黄,都慢慢现出本色。

雀儿们陆续出窝飞上枝头,叽叽喳喳。老人们来到院子,咳嗽一阵儿,吐几口一夜沉积的痰,然后朝着年轻人睡觉的屋里喊道:“起床吧,该下地了。”

女人们也起来了,先打开鸡窝门,让鸡们赶紧出窝觅食,随后抱柴刷锅,为一家人准备早饭。

昨天已经给各家各户打了招呼,今天开始收棉。其实一天中最出活的是早晨这两个时晨。

晨风徐徐,带着些许凉意。棉花被露水滋润得潮乎乎的,并不会随着风进行飞扬,所以棉花还有些潮湿,用手轻轻一抻就会拉整个拉出来。

来到地头,师兄弟几个将披棉袄的脱下放到一边,准备动手。

别看已近刚过立秋没有多长时间。,中午酷热,一早一晚仍冷丝丝的。

“庄稼佬,庄稼佬,一年四季不离破棉袄。”

没办法,农户人家别看种棉花,但是真正有夹衣和薄棉袄的没有几个。冬天每人都有一身棉都是家里富裕的人家大多数都是家里有几身棉袄,谁出门谁穿。其他人都在炕上,靠着柴火的温度硬扛。

天热脱掉棉衣后,上身就换上个破褂衩,天凉时只好再披上棉袄,天热扒下来,再热就光脊梁了。

俺把师兄弟喊过来,一人一畦占好,带头先开工。

摘棉花的工具很简单,腰里别着一个镰刀,那是为了对付比较低的地方的棉花,棉花桃连枝带叶儿削下来,让它不要刮到自己收获的棉花腰里,围着一块布,4个角扎在腰上,然后把摘好的棉花塞到布包里,镰刀就是把那些枝丫划开,防止把这块棉布勾破。

周其实最累的是那些女人他们不要在不但要在田里干活儿,还要给这些人做饭。

那些出卖劳动力的人家还好,有人做饭,只要按点儿吃饭就可以,而包地的人就比较辛苦了。

但是包地的人一般收货收获的钱财要比那些出卖劳动力要多,也说不上谁占便宜谁吃亏。

只不过包地的一般都是人口比较多的,而出卖劳动力的基本是家里人口比较少的。

所以在农村当中,家里有多少劳动力就代表了这个这个家庭在农村的富裕程度,当然这些人不能闹病,闹一回病变得家徒四壁,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在收棉劳动中有很多妇女都是小脚,他们不能长时间站立,所以就带一个凳子坐着摘棉花。

但是不知道是谁发明出来的,在三天之后,所有的小脚的妇女都在膝盖上缠了厚厚的护膝,然后跪在地里进行摘棉花。

这样她们虽人跪在地上身高比较矮,脑袋几乎和棉花秧一边儿高但是却能长时间进行劳动。

俺后来看见那缠的小脚春莲跪在地上,然后把负责摘装棉花的布挂在脖子上,双手不停的飞快的舞动,那一朵朵棉花就给她扔到棉花包里。

然后有她的弟弟将摘好的棉花背到地头,交给那里负责打包的春莲的奶奶。

棉花打包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轻松,大包是在一个木星套的大柜子里里面套着一个竹篾编程的竹框,摘好的棉花被放到竹筐里压实之后,然后扣上盖子放到秤上过称。

装籽棉的竹筐,都是事先摇好的重量,扣皮之后就是每家摘的籽棉的数量。

原来村里还把籽棉加工成皮棉,后来厂子里有机械化的自动的除棉籽机器。

所以除了自家留下要种的棉花和使用的皮棉之外,都统一装到竹筐里,然后顺到车上,直接拉到厂子里去。

太阳已缓缓升起。乳白的炊烟在村庄上空飘飘荡荡。布谷鸟在人们头顶上清脆地叫了几声,拖着长音,朝远方飞去。

棉田里几十名劳力呈雁翅形,偶尔有人直起腰擦把汗,接着又低头干起来。

愈来愈明亮的阳光,预示着今天一定是个大热天。其实眼下已经够热的了。干活的人们,一个个都是满头大汗。

师兄弟们早上憋着股劲,一口气割到了地中间,回头一瞧,落下其他的人七八米。

那些家里从来没干过过活的兄弟直了两三次腰,背心也全部湿透了。

不管是割麦还是摘棉花都这样,不怕慢,就怕老直腰,你这一直腰的工夫,别人就有走出去两三步远。

上午实在累得够呛。俺劝他们下午悠着点儿,活儿不是一天干完的。午饭后休息一会儿又都下地了。

鸟儿们敛起翅膀,躲到树上稠密的枝叶间不声不响。

鸡懒得觅食,挤在墙根扑扇开双翅闭着眼歇息。狗也懒得活动,找个阴凉趴下,伸着舌头流着哈喇子。

人们议论这时节的凉快地方,男人说是庄稼地头,女人说是厨屋门口。这都有道理。男人是地位的主要劳动力,需要卖力气的,只要地就浑身冒水,来到地头才能吹吹风下下汗。

女人们收工进家洗把手,接着还得进厨屋,再热的天也得拉着风箱烧火做饭。厨屋房间小,一般没窗子,有也是靠近屋顶的“溜檐窗”,进不来风,加上灶膛里的火一烤,显得比任何地方都闷热。做好饭出门一站,当然觉得格外清凉。

其实收棉对那些人家里比较贫困的人是个好事情。那些人家没几家能吃上真正干粮。

眼下天热活累,先少分点,劳力吃饱肚子才出活所以干活儿东家管饱。

由于家里这口粮田要交租子,剩下的口粮少,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是凉菜掺拌,而且还不能吃饱饭,要不然到了冬天就会断顿儿了。

其实谁心里都清楚,现时多数户都是吃糠咽菜,填不饱肚子。所以干保底了真正没有多少,大多数都是出卖劳动力来换一顿饱饭。

至于能挣多少钱,那都是次要的事情,因为村里这些人家大部分都欠着李家的钱,即使现在把钱给到他们手里,到年关的时候也要还回去。

半个月之后棉花摘完了,地里的棉杆儿也拔干净。俺来到了李家来算工钱。

别人都是李家的管家负责的接送,只有俺是亲自同李庆祥结算的。

李庆祥把和陪同俺算账的三名师兄弟请到屋里摆上了一桌酒菜,我们边吃边喝。

酒过三巡,菜五味后,主位上李庆祥才缓缓的说道:“俺知道你们急需用钱,但是你们舵主从我这里借的400两银子,用田地和分红做抵押,我派人给你们算了算上我放在你们那里的地丁钱,就是把分红和你们的包地的收入都算进入结果我家还差二十两个银子。”

俺和几个师兄弟一听这个顿时急了,站起来刚要说话,他冲我们挥了挥手,示意我们坐下来说。

“村儿里欠你们李家的钱多的是,难道就因为欠钱,你就不给他们工钱吗?”

李庆祥这一招可谓是屡试不爽。但这次失算了。俺的话音刚落,身后的百姓都停住了步伐,看向了李财主。

虽然李家在村子里拆修是大,但地主和佃户哪能没有矛盾?

现在李庆祥如此行径,让他们没有考虑太多,便纷纷站了出来。有着俺们领头,其他的百姓也是响应纷纷议论纷纷,要是如此办,他们就不干了。

怎么会这样?李庆祥听着后面群情激愤的指责声,顿时也是愣住了,确实没有想到,屡试不爽的招式这一次却毫无效果。

李庆祥的脸紧绷着,抬头望向俺似乎是想要重新认识一个人。

李庆祥满脸笑容的说。:“没有问题就按你说的做。另外晚上看场,我可以也可以交给你们师兄弟,然后多领一份儿钱。”

俺代表师兄弟朝着李庆祥说:“场我就负全责了,夜里我们在那里睡。钱你不能少给俺们。”

李庆祥满面笑容的对俺们师兄弟说:“可以,我们我给你们个最高价。整个看场我给你们20两银子。”

俺接上话:“没问题,你就把看场的活儿交给我们师兄弟,保证出不了差错。俺们一定对得起你出的工钱。”

其实看厂的活儿并没有多难,第一是防止下雨,第二是防着火,有人放火。不过都是本乡本土的,这只是起个预防作用。

俺对着众师兄弟说:“看场里的活太拴人,这样吧,把岁数最小的两个兄弟留在这里看场,其余的人跟俺下地干活儿。

晚上那两个兄弟负责打更,第二天跟着其他人下地,然后换两个人继续负责给我们的籽棉打包捎带着管管就行了。”

这是一名岁数比较大的师兄弟说道:“咱可以改改老办法,排出十几个劳力,每天早饭后集合人的工夫先到场里来,帮着把籽棉打好包再下地,下午收工后再让他们来帮着打包垛场。

也就是如果看着要下雨,所有在田间干活的都赶紧回来帮忙。”

“好,用这个办法整个进度肯定能加快,就是大伙太累了。”

“这个想法不错,累就累点吧,反正就这么几天,让大家吃点儿好的就是。”

俺也同意,说:“那就试试吧。”

当地老习惯,早饭天亮之后一个时辰才吃,午饭下就是过了午时,晚饭又是是天黑之后。

这时节天明得早,清晨五点左右,蓝色的天幕就徐徐拉开,苍白的月亮悄悄隐退,满坡的庄稼、野草,该绿的绿,该红的红,该黄的黄,都慢慢现出本色。

雀儿们陆续出窝飞上枝头,叽叽喳喳。老人们来到院子,咳嗽一阵儿,吐几口一夜沉积的痰,然后朝着年轻人睡觉的屋里喊道:“起床吧,该下地了。”

女人们也起来了,先打开鸡窝门,让鸡们赶紧出窝觅食,随后抱柴刷锅,为一家人准备早饭。

昨天已经给各家各户打了招呼,今天开始收棉。其实一天中最出活的是早晨这两个时晨。

晨风徐徐,带着些许凉意。棉花被露水滋润得潮乎乎的,并不会随着风进行飞扬,所以棉花还有些潮湿,用手轻轻一抻就会拉整个拉出来。

来到地头,师兄弟几个将披棉袄的脱下放到一边,准备动手。

别看已近刚过立秋没有多长时间。,中午酷热,一早一晚仍冷丝丝的。

“庄稼佬,庄稼佬,一年四季不离破棉袄。”

没办法,农户人家别看种棉花,但是真正有夹衣和薄棉袄的没有几个。冬天每人都有一身棉都是家里富裕的人家大多数都是家里有几身棉袄,谁出门谁穿。其他人都在炕上,靠着柴火的温度硬扛。

天热脱掉棉衣后,上身就换上个破褂衩,天凉时只好再披上棉袄,天热扒下来,再热就光脊梁了。

俺把师兄弟喊过来,一人一畦占好,带头先开工。

摘棉花的工具很简单,腰里别着一个镰刀,那是为了对付比较低的地方的棉花,棉花桃连枝带叶儿削下来,让它不要刮到自己收获的棉花腰里,围着一块布,4个角扎在腰上,然后把摘好的棉花塞到布包里,镰刀就是把那些枝丫划开,防止把这块棉布勾破。

周其实最累的是那些女人他们不要在不但要在田里干活儿,还要给这些人做饭。

那些出卖劳动力的人家还好,有人做饭,只要按点儿吃饭就可以,而包地的人就比较辛苦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