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劳动挣钱37(2 / 2)

但是包地的人一般收货收获的钱财要比那些出卖劳动力要多,也说不上谁占便宜谁吃亏。

只不过包地的一般都是人口比较多的,而出卖劳动力的基本是家里人口比较少的。

所以在农村当中,家里有多少劳动力就代表了这个这个家庭在农村的富裕程度,当然这些人不能闹病,闹一回病变得家徒四壁,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在收棉劳动中有很多妇女都是小脚,他们不能长时间站立,所以就带一个凳子坐着摘棉花。

但是不知道是谁发明出来的,在三天之后,所有的小脚的妇女都在膝盖上缠了厚厚的护膝,然后跪在地里进行摘棉花。

这样她们虽人跪在地上身高比较矮,脑袋几乎和棉花秧一边儿高但是却能长时间进行劳动。

俺后来看见那缠的小脚春莲跪在地上,然后把负责摘装棉花的布挂在脖子上,双手不停的飞快的舞动,那一朵朵棉花就给她扔到棉花包里。

然后有她的弟弟将摘好的棉花背到地头,交给那里负责打包的春莲的奶奶。

棉花打包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轻松,大包是在一个木星套的大柜子里里面套着一个竹篾编程的竹框,摘好的棉花被放到竹筐里压实之后,然后扣上盖子放到秤上过称。

装籽棉的竹筐,都是事先摇好的重量,扣皮之后就是每家摘的籽棉的数量。

原来村里还把籽棉加工成皮棉,后来厂子里有机械化的自动的除棉籽机器。

所以除了自家留下要种的棉花和使用的皮棉之外,都统一装到竹筐里,然后顺到车上,直接拉到厂子里去。

太阳已缓缓升起。乳白的炊烟在村庄上空飘飘荡荡。布谷鸟在人们头顶上清脆地叫了几声,拖着长音,朝远方飞去。

棉田里几十名劳力呈雁翅形,偶尔有人直起腰擦把汗,接着又低头干起来。

愈来愈明亮的阳光,预示着今天一定是个大热天。其实眼下已经够热的了。干活的人们,一个个都是满头大汗。

师兄弟们早上憋着股劲,一口气割到了地中间,回头一瞧,落下其他的人七八米。

那些家里从来没干过过活的兄弟直了两三次腰,背心也全部湿透了。

不管是割麦还是摘棉花都这样,不怕慢,就怕老直腰,你这一直腰的工夫,别人就有走出去两三步远。

上午实在累得够呛。俺劝他们下午悠着点儿,活儿不是一天干完的。午饭后休息一会儿又都下地了。

鸟儿们敛起翅膀,躲到树上稠密的枝叶间不声不响。

鸡懒得觅食,挤在墙根扑扇开双翅闭着眼歇息。狗也懒得活动,找个阴凉趴下,伸着舌头流着哈喇子。

人们议论这时节的凉快地方,男人说是庄稼地头,女人说是厨屋门口。这都有道理。男人是地位的主要劳动力,需要卖力气的,只要地就浑身冒水,来到地头才能吹吹风下下汗。

女人们收工进家洗把手,接着还得进厨屋,再热的天也得拉着风箱烧火做饭。厨屋房间小,一般没窗子,有也是靠近屋顶的“溜檐窗”,进不来风,加上灶膛里的火一烤,显得比任何地方都闷热。做好饭出门一站,当然觉得格外清凉。

其实收棉对那些人家里比较贫困的人是个好事情。那些人家没几家能吃上真正干粮。

眼下天热活累,先少分点,劳力吃饱肚子才出活所以干活儿东家管饱。

由于家里这口粮田要交租子,剩下的口粮少,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是凉菜掺拌,而且还不能吃饱饭,要不然到了冬天就会断顿儿了。

其实谁心里都清楚,现时多数户都是吃糠咽菜,填不饱肚子。所以干保底了真正没有多少,大多数都是出卖劳动力来换一顿饱饭。

至于能挣多少钱,那都是次要的事情,因为村里这些人家大部分都欠着李家的钱,即使现在把钱给到他们手里,到年关的时候也要还回去。

半个月之后棉花摘完了,地里的棉杆儿也拔干净。俺来到了李家来算工钱。

别人都是李家的管家负责的接送,只有俺是亲自同李庆祥结算的。

李庆祥把和陪同俺算账的三名师兄弟请到屋里摆上了一桌酒菜,我们边吃边喝。

酒过三巡,菜五味后,主位上李庆祥才缓缓的说道:“俺知道你们急需用钱,但是你们舵主从我这里借的400两银子,用田地和分红做抵押,我派人给你们算了算上我放在你们那里的地丁钱,就是把分红和你们的包地的收入都算进入结果我家还差二十两个银子。”

俺和几个师兄弟一听这个顿时急了,站起来刚要说话,他冲我们挥了挥手,示意我们坐下来说。

“村儿里欠你们李家的钱多的是,难道就因为欠钱,你就不给他们工钱吗?”

李庆祥这一招可谓是屡试不爽。但这次失算了。俺的话音刚落,身后的百姓都停住了步伐,看向了李财主。

虽然李家在村子里拆修是大,但地主和佃户哪能没有矛盾?

现在李庆祥如此行径,让他们没有考虑太多,便纷纷站了出来。有着俺们领头,其他的百姓也是响应纷纷议论纷纷,要是如此办,他们就不干了。

怎么会这样?李庆祥听着后面群情激愤的指责声,顿时也是愣住了,确实没有想到,屡试不爽的招式这一次却毫无效果。

李庆祥的脸紧绷着,抬头望向俺似乎是想要重新认识一个人。

李庆祥满脸笑容的说。:“没有问题就按你说的做。另外晚上看场,我可以也可以交给你们师兄弟,然后多领一份儿钱。”

俺代表师兄弟朝着李庆祥说:“场我就负全责了,夜里我们在那里睡。钱你不能少给俺们。”

李庆祥满面笑容的对俺们师兄弟说:“可以,我们我给你们个最高价。整个看场我给你们20两银子。”

俺接上话:“没问题,你就把看场的活儿交给我们师兄弟,保证出不了差错。俺们一定对得起你出的工钱。”

其实看厂的活儿并没有多难,第一是防止下雨,第二是防着火,有人放火。不过都是本乡本土的,这只是起个预防作用。

俺对着众师兄弟说:“看场里的活太拴人,这样吧,把岁数最小的两个兄弟留在这里看场,其余的人跟俺下地干活儿。

晚上那两个兄弟负责打更,第二天跟着其他人下地,然后换两个人继续负责给我们的籽棉打包捎带着管管就行了。”

这是一名岁数比较大的师兄弟说道:“咱可以改改老办法,排出十几个劳力,每天早饭后集合人的工夫先到场里来,帮着把籽棉打好包再下地,下午收工后再让他们来帮着打包垛场。

也就是如果看着要下雨,所有在田间干活的都赶紧回来帮忙。”

“好,用这个办法整个进度肯定能加快,就是大伙太累了。”

“这个想法不错,累就累点吧,反正就这么几天,让大家吃点儿好的就是。”

俺也同意,说:“那就试试吧。”

当地老习惯,早饭天亮之后一个时辰才吃,午饭下就是过了午时,晚饭又是是天黑之后。

这时节天明得早,清晨五点左右,蓝色的天幕就徐徐拉开,苍白的月亮悄悄隐退,满坡的庄稼、野草,该绿的绿,该红的红,该黄的黄,都慢慢现出本色。

雀儿们陆续出窝飞上枝头,叽叽喳喳。老人们来到院子,咳嗽一阵儿,吐几口一夜沉积的痰,然后朝着年轻人睡觉的屋里喊道:“起床吧,该下地了。”

女人们也起来了,先打开鸡窝门,让鸡们赶紧出窝觅食,随后抱柴刷锅,为一家人准备早饭。

昨天已经给各家各户打了招呼,今天开始收棉。其实一天中最出活的是早晨这两个时晨。

晨风徐徐,带着些许凉意。棉花被露水滋润得潮乎乎的,并不会随着风进行飞扬,所以棉花还有些潮湿,用手轻轻一抻就会拉整个拉出来。

来到地头,师兄弟几个将披棉袄的脱下放到一边,准备动手。

别看已近刚过立秋没有多长时间。,中午酷热,一早一晚仍冷丝丝的。

“庄稼佬,庄稼佬,一年四季不离破棉袄。”

没办法,农户人家别看种棉花,但是真正有夹衣和薄棉袄的没有几个。冬天每人都有一身棉都是家里富裕的人家大多数都是家里有几身棉袄,谁出门谁穿。其他人都在炕上,靠着柴火的温度硬扛。

天热脱掉棉衣后,上身就换上个破褂衩,天凉时只好再披上棉袄,天热扒下来,再热就光脊梁了。

俺把师兄弟喊过来,一人一畦占好,带头先开工。

摘棉花的工具很简单,腰里别着一个镰刀,那是为了对付比较低的地方的棉花,棉花桃连枝带叶儿削下来,让它不要刮到自己收获的棉花腰里,围着一块布,4个角扎在腰上,然后把摘好的棉花塞到布包里,镰刀就是把那些枝丫划开,防止把这块棉布勾破。

周其实最累的是那些女人他们不要在不但要在田里干活儿,还要给这些人做饭。

那些出卖劳动力的人家还好,有人做饭,只要按点儿吃饭就可以,而包地的人就比较辛苦了。

但是包地的人一般收货收获的钱财要比那些出卖劳动力要多,也说不上谁占便宜谁吃亏。

只不过包地的一般都是人口比较多的,而出卖劳动力的基本是家里人口比较少的。

所以在农村当中,家里有多少劳动力就代表了这个这个家庭在农村的富裕程度,当然这些人不能闹病,闹一回病变得家徒四壁,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在收棉劳动中有很多妇女都是小脚,他们不能长时间站立,所以就带一个凳子坐着摘棉花。

但是不知道是谁发明出来的,在三天之后,所有的小脚的妇女都在膝盖上缠了厚厚的护膝,然后跪在地里进行摘棉花。

这样她们虽人跪在地上身高比较矮,脑袋几乎和棉花秧一边儿高但是却能长时间进行劳动。

俺后来看见那缠的小脚春莲跪在地上,然后把负责摘装棉花的布挂在脖子上,双手不停的飞快的舞动,那一朵朵棉花就给她扔到棉花包里。

然后有她的弟弟将摘好的棉花背到地头,交给那里负责打包的春莲的奶奶。

棉花打包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轻松,大包是在一个木星套的大柜子里里面套着一个竹篾编程的竹框,摘好的棉花被放到竹筐里压实之后,然后扣上盖子放到秤上过称。

装籽棉的竹筐,都是事先摇好的重量,扣皮之后就是每家摘的籽棉的数量。

原来村里还把籽棉加工成皮棉,后来厂子里有机械化的自动的除棉籽机器。

所以除了自家留下要种的棉花和使用的皮棉之外,都统一装到竹筐里,然后顺到车上,直接拉到厂子里去。

太阳已缓缓升起。乳白的炊烟在村庄上空飘飘荡荡。布谷鸟在人们头顶上清脆地叫了几声,拖着长音,朝远方飞去。

棉田里几十名劳力呈雁翅形,偶尔有人直起腰擦把汗,接着又低头干起来。

愈来愈明亮的阳光,预示着今天一定是个大热天。其实眼下已经够热的了。干活的人们,一个个都是满头大汗。

师兄弟们早上憋着股劲,一口气割到了地中间,回头一瞧,落下其他的人七八米。

那些家里从来没干过过活的兄弟直了两三次腰,背心也全部湿透了。

不管是割麦还是摘棉花都这样,不怕慢,就怕老直腰,你这一直腰的工夫,别人就有走出去两三步远。

上午实在累得够呛。俺劝他们下午悠着点儿,活儿不是一天干完的。午饭后休息一会儿又都下地了。

鸟儿们敛起翅膀,躲到树上稠密的枝叶间不声不响。

鸡懒得觅食,挤在墙根扑扇开双翅闭着眼歇息。狗也懒得活动,找个阴凉趴下,伸着舌头流着哈喇子。

人们议论这时节的凉快地方,男人说是庄稼地头,女人说是厨屋门口。这都有道理。男人是地位的主要劳动力,需要卖力气的,只要地就浑身冒水,来到地头才能吹吹风下下汗。

女人们收工进家洗把手,接着还得进厨屋,再热的天也得拉着风箱烧火做饭。厨屋房间小,一般没窗子,有也是靠近屋顶的“溜檐窗”,进不来风,加上灶膛里的火一烤,显得比任何地方都闷热。做好饭出门一站,当然觉得格外清凉。

其实收棉对那些人家里比较贫困的人是个好事情。那些人家没几家能吃上真正干粮。

眼下天热活累,先少分点,劳力吃饱肚子才出活所以干活儿东家管饱。

由于家里这口粮田要交租子,剩下的口粮少,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是凉菜掺拌,而且还不能吃饱饭,要不然到了冬天就会断顿儿了。

其实谁心里都清楚,现时多数户都是吃糠咽菜,填不饱肚子。所以干保底了真正没有多少,大多数都是出卖劳动力来换一顿饱饭。

至于能挣多少钱,那都是次要的事情,因为村里这些人家大部分都欠着李家的钱,即使现在把钱给到他们手里,到年关的时候也要还回去。

半个月之后棉花摘完了,地里的棉杆儿也拔干净。俺来到了李家来算工钱。

别人都是李家的管家负责的接送,只有俺是亲自同李庆祥结算的。

李庆祥把和陪同俺算账的三名师兄弟请到屋里摆上了一桌酒菜,我们边吃边喝。

酒过三巡,菜五味后,主位上李庆祥才缓缓的说道:“俺知道你们急需用钱,但是你们舵主从我这里借的400两银子,用田地和分红做抵押,我派人给你们算了算上我放在你们那里的地丁钱,就是把分红和你们的包地的收入都算进入结果我家还差二十两个银子。”

俺和几个师兄弟一听这个顿时急了,站起来刚要说话,他冲我们挥了挥手,示意我们坐下来说。

“村儿里欠你们李家的钱多的是,难道就因为欠钱,你就不给他们工钱吗?”

李庆祥这一招可谓是屡试不爽。但这次失算了。俺的话音刚落,身后的百姓都停住了步伐,看向了李财主。

虽然李家在村子里拆修是大,但地主和佃户哪能没有矛盾?

现在李庆祥如此行径,让他们没有考虑太多,便纷纷站了出来。有着俺们领头,其他的百姓也是响应纷纷议论纷纷,要是如此办,他们就不干了。

怎么会这样?李庆祥听着后面群情激愤的指责声,顿时也是愣住了,确实没有想到,屡试不爽的招式这一次却毫无效果。

李庆祥的脸紧绷着,抬头望向俺似乎是想要重新认识一个人。

李庆祥满脸笑容的说。:“没有问题就按你说的做。另外晚上看场,我可以也可以交给你们师兄弟,然后多领一份儿钱。”

俺代表师兄弟朝着李庆祥说:“场我就负全责了,夜里我们在那里睡。钱你不能少给俺们。”

李庆祥满面笑容的对俺们师兄弟说:“可以,我们我给你们个最高价。整个看场我给你们20两银子。”

俺接上话:“没问题,你就把看场的活儿交给我们师兄弟,保证出不了差错。俺们一定对得起你出的工钱。”

其实看厂的活儿并没有多难,第一是防止下雨,第二是防着火,有人放火。不过都是本乡本土的,这只是起个预防作用。

俺对着众师兄弟说:“看场里的活太拴人,这样吧,把岁数最小的两个兄弟留在这里看场,其余的人跟俺下地干活儿。

晚上那两个兄弟负责打更,第二天跟着其他人下地,然后换两个人继续负责给我们的籽棉打包捎带着管管就行了。”

这是一名岁数比较大的师兄弟说道:“咱可以改改老办法,排出十几个劳力,每天早饭后集合人的工夫先到场里来,帮着把籽棉打好包再下地,下午收工后再让他们来帮着打包垛场。

也就是如果看着要下雨,所有在田间干活的都赶紧回来帮忙。”

“好,用这个办法整个进度肯定能加快,就是大伙太累了。”

“这个想法不错,累就累点吧,反正就这么几天,让大家吃点儿好的就是。”

俺也同意,说:“那就试试吧。”

当地老习惯,早饭天亮之后一个时辰才吃,午饭下就是过了午时,晚饭又是是天黑之后。

这时节天明得早,清晨五点左右,蓝色的天幕就徐徐拉开,苍白的月亮悄悄隐退,满坡的庄稼、野草,该绿的绿,该红的红,该黄的黄,都慢慢现出本色。

雀儿们陆续出窝飞上枝头,叽叽喳喳。老人们来到院子,咳嗽一阵儿,吐几口一夜沉积的痰,然后朝着年轻人睡觉的屋里喊道:“起床吧,该下地了。”

女人们也起来了,先打开鸡窝门,让鸡们赶紧出窝觅食,随后抱柴刷锅,为一家人准备早饭。

昨天已经给各家各户打了招呼,今天开始收棉。其实一天中最出活的是早晨这两个时晨。

晨风徐徐,带着些许凉意。棉花被露水滋润得潮乎乎的,并不会随着风进行飞扬,所以棉花还有些潮湿,用手轻轻一抻就会拉整个拉出来。

来到地头,师兄弟几个将披棉袄的脱下放到一边,准备动手。

别看已近刚过立秋没有多长时间。,中午酷热,一早一晚仍冷丝丝的。

“庄稼佬,庄稼佬,一年四季不离破棉袄。”

没办法,农户人家别看种棉花,但是真正有夹衣和薄棉袄的没有几个。冬天每人都有一身棉都是家里富裕的人家大多数都是家里有几身棉袄,谁出门谁穿。其他人都在炕上,靠着柴火的温度硬扛。

天热脱掉棉衣后,上身就换上个破褂衩,天凉时只好再披上棉袄,天热扒下来,再热就光脊梁了。

俺把师兄弟喊过来,一人一畦占好,带头先开工。

摘棉花的工具很简单,腰里别着一个镰刀,那是为了对付比较低的地方的棉花,棉花桃连枝带叶儿削下来,让它不要刮到自己收获的棉花腰里,围着一块布,4个角扎在腰上,然后把摘好的棉花塞到布包里,镰刀就是把那些枝丫划开,防止把这块棉布勾破。

周其实最累的是那些女人他们不要在不但要在田里干活儿,还要给这些人做饭。

那些出卖劳动力的人家还好,有人做饭,只要按点儿吃饭就可以,而包地的人就比较辛苦了。

但是包地的人一般收货收获的钱财要比那些出卖劳动力要多,也说不上谁占便宜谁吃亏。

只不过包地的一般都是人口比较多的,而出卖劳动力的基本是家里人口比较少的。

所以在农村当中,家里有多少劳动力就代表了这个这个家庭在农村的富裕程度,当然这些人不能闹病,闹一回病变得家徒四壁,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在收棉劳动中有很多妇女都是小脚,他们不能长时间站立,所以就带一个凳子坐着摘棉花。

但是不知道是谁发明出来的,在三天之后,所有的小脚的妇女都在膝盖上缠了厚厚的护膝,然后跪在地里进行摘棉花。

这样她们虽人跪在地上身高比较矮,脑袋几乎和棉花秧一边儿高但是却能长时间进行劳动。

俺后来看见那缠的小脚春莲跪在地上,然后把负责摘装棉花的布挂在脖子上,双手不停的飞快的舞动,那一朵朵棉花就给她扔到棉花包里。

然后有她的弟弟将摘好的棉花背到地头,交给那里负责打包的春莲的奶奶。

棉花打包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轻松,大包是在一个木星套的大柜子里里面套着一个竹篾编程的竹框,摘好的棉花被放到竹筐里压实之后,然后扣上盖子放到秤上过称。

装籽棉的竹筐,都是事先摇好的重量,扣皮之后就是每家摘的籽棉的数量。

原来村里还把籽棉加工成皮棉,后来厂子里有机械化的自动的除棉籽机器。

所以除了自家留下要种的棉花和使用的皮棉之外,都统一装到竹筐里,然后顺到车上,直接拉到厂子里去。

太阳已缓缓升起。乳白的炊烟在村庄上空飘飘荡荡。布谷鸟在人们头顶上清脆地叫了几声,拖着长音,朝远方飞去。

棉田里几十名劳力呈雁翅形,偶尔有人直起腰擦把汗,接着又低头干起来。

愈来愈明亮的阳光,预示着今天一定是个大热天。其实眼下已经够热的了。干活的人们,一个个都是满头大汗。

师兄弟们早上憋着股劲,一口气割到了地中间,回头一瞧,落下其他的人七八米。

那些家里从来没干过过活的兄弟直了两三次腰,背心也全部湿透了。

不管是割麦还是摘棉花都这样,不怕慢,就怕老直腰,你这一直腰的工夫,别人就有走出去两三步远。

上午实在累得够呛。俺劝他们下午悠着点儿,活儿不是一天干完的。午饭后休息一会儿又都下地了。

鸟儿们敛起翅膀,躲到树上稠密的枝叶间不声不响。

鸡懒得觅食,挤在墙根扑扇开双翅闭着眼歇息。狗也懒得活动,找个阴凉趴下,伸着舌头流着哈喇子。

人们议论这时节的凉快地方,男人说是庄稼地头,女人说是厨屋门口。这都有道理。男人是地位的主要劳动力,需要卖力气的,只要地就浑身冒水,来到地头才能吹吹风下下汗。

女人们收工进家洗把手,接着还得进厨屋,再热的天也得拉着风箱烧火做饭。厨屋房间小,一般没窗子,有也是靠近屋顶的“溜檐窗”,进不来风,加上灶膛里的火一烤,显得比任何地方都闷热。做好饭出门一站,当然觉得格外清凉。

其实收棉对那些人家里比较贫困的人是个好事情。那些人家没几家能吃上真正干粮。

眼下天热活累,先少分点,劳力吃饱肚子才出活所以干活儿东家管饱。

由于家里这口粮田要交租子,剩下的口粮少,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是凉菜掺拌,而且还不能吃饱饭,要不然到了冬天就会断顿儿了。

其实谁心里都清楚,现时多数户都是吃糠咽菜,填不饱肚子。所以干保底了真正没有多少,大多数都是出卖劳动力来换一顿饱饭。

至于能挣多少钱,那都是次要的事情,因为村里这些人家大部分都欠着李家的钱,即使现在把钱给到他们手里,到年关的时候也要还回去。

半个月之后棉花摘完了,地里的棉杆儿也拔干净。俺来到了李家来算工钱。

别人都是李家的管家负责的接送,只有俺是亲自同李庆祥结算的。

李庆祥把和陪同俺算账的三名师兄弟请到屋里摆上了一桌酒菜,我们边吃边喝。

酒过三巡,菜五味后,主位上李庆祥才缓缓的说道:“俺知道你们急需用钱,但是你们舵主从我这里借的400两银子,用田地和分红做抵押,我派人给你们算了算上我放在你们那里的地丁钱,就是把分红和你们的包地的收入都算进入结果我家还差二十两个银子。”

俺和几个师兄弟一听这个顿时急了,站起来刚要说话,他冲我们挥了挥手,示意我们坐下来说。

“村儿里欠你们李家的钱多的是,难道就因为欠钱,你就不给他们工钱吗?”

李庆祥这一招可谓是屡试不爽。但这次失算了。俺的话音刚落,身后的百姓都停住了步伐,看向了李财主。

虽然李家在村子里拆修是大,但地主和佃户哪能没有矛盾?

现在李庆祥如此行径,让他们没有考虑太多,便纷纷站了出来。有着俺们领头,其他的百姓也是响应纷纷议论纷纷,要是如此办,他们就不干了。

怎么会这样?李庆祥听着后面群情激愤的指责声,顿时也是愣住了,确实没有想到,屡试不爽的招式这一次却毫无效果。

李庆祥的脸紧绷着,抬头望向俺似乎是想要重新认识一个人。

李庆祥满脸笑容的说。:“没有问题就按你说的做。另外晚上看场,我可以也可以交给你们师兄弟,然后多领一份儿钱。”

俺代表师兄弟朝着李庆祥说:“场我就负全责了,夜里我们在那里睡。钱你不能少给俺们。”

李庆祥满面笑容的对俺们师兄弟说:“可以,我们我给你们个最高价。整个看场我给你们20两银子。”

俺接上话:“没问题,你就把看场的活儿交给我们师兄弟,保证出不了差错。俺们一定对得起你出的工钱。”

其实看厂的活儿并没有多难,第一是防止下雨,第二是防着火,有人放火。不过都是本乡本土的,这只是起个预防作用。

俺对着众师兄弟说:“看场里的活太拴人,这样吧,把岁数最小的两个兄弟留在这里看场,其余的人跟俺下地干活儿。

晚上那两个兄弟负责打更,第二天跟着其他人下地,然后换两个人继续负责给我们的籽棉打包捎带着管管就行了。”

这是一名岁数比较大的师兄弟说道:“咱可以改改老办法,排出十几个劳力,每天早饭后集合人的工夫先到场里来,帮着把籽棉打好包再下地,下午收工后再让他们来帮着打包垛场。

也就是如果看着要下雨,所有在田间干活的都赶紧回来帮忙。”

“好,用这个办法整个进度肯定能加快,就是大伙太累了。”

“这个想法不错,累就累点吧,反正就这么几天,让大家吃点儿好的就是。”

俺也同意,说:“那就试试吧。”

当地老习惯,早饭天亮之后一个时辰才吃,午饭下就是过了午时,晚饭又是是天黑之后。

这时节天明得早,清晨五点左右,蓝色的天幕就徐徐拉开,苍白的月亮悄悄隐退,满坡的庄稼、野草,该绿的绿,该红的红,该黄的黄,都慢慢现出本色。

雀儿们陆续出窝飞上枝头,叽叽喳喳。老人们来到院子,咳嗽一阵儿,吐几口一夜沉积的痰,然后朝着年轻人睡觉的屋里喊道:“起床吧,该下地了。”

女人们也起来了,先打开鸡窝门,让鸡们赶紧出窝觅食,随后抱柴刷锅,为一家人准备早饭。

昨天已经给各家各户打了招呼,今天开始收棉。其实一天中最出活的是早晨这两个时晨。

晨风徐徐,带着些许凉意。棉花被露水滋润得潮乎乎的,并不会随着风进行飞扬,所以棉花还有些潮湿,用手轻轻一抻就会拉整个拉出来。

来到地头,师兄弟几个将披棉袄的脱下放到一边,准备动手。

别看已近刚过立秋没有多长时间。,中午酷热,一早一晚仍冷丝丝的。

“庄稼佬,庄稼佬,一年四季不离破棉袄。”

没办法,农户人家别看种棉花,但是真正有夹衣和薄棉袄的没有几个。冬天每人都有一身棉都是家里富裕的人家大多数都是家里有几身棉袄,谁出门谁穿。其他人都在炕上,靠着柴火的温度硬扛。

天热脱掉棉衣后,上身就换上个破褂衩,天凉时只好再披上棉袄,天热扒下来,再热就光脊梁了。

俺把师兄弟喊过来,一人一畦占好,带头先开工。

摘棉花的工具很简单,腰里别着一个镰刀,那是为了对付比较低的地方的棉花,棉花桃连枝带叶儿削下来,让它不要刮到自己收获的棉花腰里,围着一块布,4个角扎在腰上,然后把摘好的棉花塞到布包里,镰刀就是把那些枝丫划开,防止把这块棉布勾破。

周其实最累的是那些女人他们不要在不但要在田里干活儿,还要给这些人做饭。

那些出卖劳动力的人家还好,有人做饭,只要按点儿吃饭就可以,而包地的人就比较辛苦了。

但是包地的人一般收货收获的钱财要比那些出卖劳动力要多,也说不上谁占便宜谁吃亏。

只不过包地的一般都是人口比较多的,而出卖劳动力的基本是家里人口比较少的。

所以在农村当中,家里有多少劳动力就代表了这个这个家庭在农村的富裕程度,当然这些人不能闹病,闹一回病变得家徒四壁,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在收棉劳动中有很多妇女都是小脚,他们不能长时间站立,所以就带一个凳子坐着摘棉花。

但是不知道是谁发明出来的,在三天之后,所有的小脚的妇女都在膝盖上缠了厚厚的护膝,然后跪在地里进行摘棉花。

这样她们虽人跪在地上身高比较矮,脑袋几乎和棉花秧一边儿高但是却能长时间进行劳动。

俺后来看见那缠的小脚春莲跪在地上,然后把负责摘装棉花的布挂在脖子上,双手不停的飞快的舞动,那一朵朵棉花就给她扔到棉花包里。

然后有她的弟弟将摘好的棉花背到地头,交给那里负责打包的春莲的奶奶。

棉花打包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轻松,大包是在一个木星套的大柜子里里面套着一个竹篾编程的竹框,摘好的棉花被放到竹筐里压实之后,然后扣上盖子放到秤上过称。

装籽棉的竹筐,都是事先摇好的重量,扣皮之后就是每家摘的籽棉的数量。

原来村里还把籽棉加工成皮棉,后来厂子里有机械化的自动的除棉籽机器。

所以除了自家留下要种的棉花和使用的皮棉之外,都统一装到竹筐里,然后顺到车上,直接拉到厂子里去。

太阳已缓缓升起。乳白的炊烟在村庄上空飘飘荡荡。布谷鸟在人们头顶上清脆地叫了几声,拖着长音,朝远方飞去。

棉田里几十名劳力呈雁翅形,偶尔有人直起腰擦把汗,接着又低头干起来。

愈来愈明亮的阳光,预示着今天一定是个大热天。其实眼下已经够热的了。干活的人们,一个个都是满头大汗。

师兄弟们早上憋着股劲,一口气割到了地中间,回头一瞧,落下其他的人七八米。

那些家里从来没干过过活的兄弟直了两三次腰,背心也全部湿透了。

不管是割麦还是摘棉花都这样,不怕慢,就怕老直腰,你这一直腰的工夫,别人就有走出去两三步远。

上午实在累得够呛。俺劝他们下午悠着点儿,活儿不是一天干完的。午饭后休息一会儿又都下地了。

鸟儿们敛起翅膀,躲到树上稠密的枝叶间不声不响。

鸡懒得觅食,挤在墙根扑扇开双翅闭着眼歇息。狗也懒得活动,找个阴凉趴下,伸着舌头流着哈喇子。

人们议论这时节的凉快地方,男人说是庄稼地头,女人说是厨屋门口。这都有道理。男人是地位的主要劳动力,需要卖力气的,只要地就浑身冒水,来到地头才能吹吹风下下汗。

女人们收工进家洗把手,接着还得进厨屋,再热的天也得拉着风箱烧火做饭。厨屋房间小,一般没窗子,有也是靠近屋顶的“溜檐窗”,进不来风,加上灶膛里的火一烤,显得比任何地方都闷热。做好饭出门一站,当然觉得格外清凉。

其实收棉对那些人家里比较贫困的人是个好事情。那些人家没几家能吃上真正干粮。

眼下天热活累,先少分点,劳力吃饱肚子才出活所以干活儿东家管饱。

由于家里这口粮田要交租子,剩下的口粮少,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是凉菜掺拌,而且还不能吃饱饭,要不然到了冬天就会断顿儿了。

其实谁心里都清楚,现时多数户都是吃糠咽菜,填不饱肚子。所以干保底了真正没有多少,大多数都是出卖劳动力来换一顿饱饭。

至于能挣多少钱,那都是次要的事情,因为村里这些人家大部分都欠着李家的钱,即使现在把钱给到他们手里,到年关的时候也要还回去。

半个月之后棉花摘完了,地里的棉杆儿也拔干净。俺来到了李家来算工钱。

别人都是李家的管家负责的接送,只有俺是亲自同李庆祥结算的。

李庆祥把和陪同俺算账的三名师兄弟请到屋里摆上了一桌酒菜,我们边吃边喝。

酒过三巡,菜五味后,主位上李庆祥才缓缓的说道:“俺知道你们急需用钱,但是你们舵主从我这里借的400两银子,用田地和分红做抵押,我派人给你们算了算上我放在你们那里的地丁钱,就是把分红和你们的包地的收入都算进入结果我家还差二十两个银子。”

俺和几个师兄弟一听这个顿时急了,站起来刚要说话,他冲我们挥了挥手,示意我们坐下来说。

“村儿里欠你们李家的钱多的是,难道就因为欠钱,你就不给他们工钱吗?”

李庆祥这一招可谓是屡试不爽。但这次失算了。俺的话音刚落,身后的百姓都停住了步伐,看向了李财主。

虽然李家在村子里拆修是大,但地主和佃户哪能没有矛盾?

现在李庆祥如此行径,让他们没有考虑太多,便纷纷站了出来。有着俺们领头,其他的百姓也是响应纷纷议论纷纷,要是如此办,他们就不干了。

怎么会这样?李庆祥听着后面群情激愤的指责声,顿时也是愣住了,确实没有想到,屡试不爽的招式这一次却毫无效果。

李庆祥的脸紧绷着,抬头望向俺似乎是想要重新认识一个人。

李庆祥满脸笑容的说。:“没有问题就按你说的做。另外晚上看场,我可以也可以交给你们师兄弟,然后多领一份儿钱。”

俺代表师兄弟朝着李庆祥说:“场我就负全责了,夜里我们在那里睡。钱你不能少给俺们。”

李庆祥满面笑容的对俺们师兄弟说:“可以,我们我给你们个最高价。整个看场我给你们20两银子。”

俺接上话:“没问题,你就把看场的活儿交给我们师兄弟,保证出不了差错。俺们一定对得起你出的工钱。”

其实看厂的活儿并没有多难,第一是防止下雨,第二是防着火,有人放火。不过都是本乡本土的,这只是起个预防作用。

俺对着众师兄弟说:“看场里的活太拴人,这样吧,把岁数最小的两个兄弟留在这里看场,其余的人跟俺下地干活儿。

晚上那两个兄弟负责打更,第二天跟着其他人下地,然后换两个人继续负责给我们的籽棉打包捎带着管管就行了。”

这是一名岁数比较大的师兄弟说道:“咱可以改改老办法,排出十几个劳力,每天早饭后集合人的工夫先到场里来,帮着把籽棉打好包再下地,下午收工后再让他们来帮着打包垛场。

也就是如果看着要下雨,所有在田间干活的都赶紧回来帮忙。”

“好,用这个办法整个进度肯定能加快,就是大伙太累了。”

“这个想法不错,累就累点吧,反正就这么几天,让大家吃点儿好的就是。”

俺也同意,说:“那就试试吧。”

当地老习惯,早饭天亮之后一个时辰才吃,午饭下就是过了午时,晚饭又是是天黑之后。

这时节天明得早,清晨五点左右,蓝色的天幕就徐徐拉开,苍白的月亮悄悄隐退,满坡的庄稼、野草,该绿的绿,该红的红,该黄的黄,都慢慢现出本色。

雀儿们陆续出窝飞上枝头,叽叽喳喳。老人们来到院子,咳嗽一阵儿,吐几口一夜沉积的痰,然后朝着年轻人睡觉的屋里喊道:“起床吧,该下地了。”

女人们也起来了,先打开鸡窝门,让鸡们赶紧出窝觅食,随后抱柴刷锅,为一家人准备早饭。

昨天已经给各家各户打了招呼,今天开始收棉。其实一天中最出活的是早晨这两个时晨。

晨风徐徐,带着些许凉意。棉花被露水滋润得潮乎乎的,并不会随着风进行飞扬,所以棉花还有些潮湿,用手轻轻一抻就会拉整个拉出来。

来到地头,师兄弟几个将披棉袄的脱下放到一边,准备动手。

别看已近刚过立秋没有多长时间。,中午酷热,一早一晚仍冷丝丝的。

“庄稼佬,庄稼佬,一年四季不离破棉袄。”

没办法,农户人家别看种棉花,但是真正有夹衣和薄棉袄的没有几个。冬天每人都有一身棉都是家里富裕的人家大多数都是家里有几身棉袄,谁出门谁穿。其他人都在炕上,靠着柴火的温度硬扛。

天热脱掉棉衣后,上身就换上个破褂衩,天凉时只好再披上棉袄,天热扒下来,再热就光脊梁了。

俺把师兄弟喊过来,一人一畦占好,带头先开工。

摘棉花的工具很简单,腰里别着一个镰刀,那是为了对付比较低的地方的棉花,棉花桃连枝带叶儿削下来,让它不要刮到自己收获的棉花腰里,围着一块布,4个角扎在腰上,然后把摘好的棉花塞到布包里,镰刀就是把那些枝丫划开,防止把这块棉布勾破。

周其实最累的是那些女人他们不要在不但要在田里干活儿,还要给这些人做饭。

那些出卖劳动力的人家还好,有人做饭,只要按点儿吃饭就可以,而包地的人就比较辛苦了。

但是包地的人一般收货收获的钱财要比那些出卖劳动力要多,也说不上谁占便宜谁吃亏。

只不过包地的一般都是人口比较多的,而出卖劳动力的基本是家里人口比较少的。

所以在农村当中,家里有多少劳动力就代表了这个这个家庭在农村的富裕程度,当然这些人不能闹病,闹一回病变得家徒四壁,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在收棉劳动中有很多妇女都是小脚,他们不能长时间站立,所以就带一个凳子坐着摘棉花。

但是不知道是谁发明出来的,在三天之后,所有的小脚的妇女都在膝盖上缠了厚厚的护膝,然后跪在地里进行摘棉花。

这样她们虽人跪在地上身高比较矮,脑袋几乎和棉花秧一边儿高但是却能长时间进行劳动。

俺后来看见那缠的小脚春莲跪在地上,然后把负责摘装棉花的布挂在脖子上,双手不停的飞快的舞动,那一朵朵棉花就给她扔到棉花包里。

然后有她的弟弟将摘好的棉花背到地头,交给那里负责打包的春莲的奶奶。

棉花打包实际上一点儿也不轻松,大包是在一个木星套的大柜子里里面套着一个竹篾编程的竹框,摘好的棉花被放到竹筐里压实之后,然后扣上盖子放到秤上过称。

装籽棉的竹筐,都是事先摇好的重量,扣皮之后就是每家摘的籽棉的数量。

原来村里还把籽棉加工成皮棉,后来厂子里有机械化的自动的除棉籽机器。

所以除了自家留下要种的棉花和使用的皮棉之外,都统一装到竹筐里,然后顺到车上,直接拉到厂子里去。

太阳已缓缓升起。乳白的炊烟在村庄上空飘飘荡荡。布谷鸟在人们头顶上清脆地叫了几声,拖着长音,朝远方飞去。

棉田里几十名劳力呈雁翅形,偶尔有人直起腰擦把汗,接着又低头干起来。

愈来愈明亮的阳光,预示着今天一定是个大热天。其实眼下已经够热的了。干活的人们,一个个都是满头大汗。

师兄弟们早上憋着股劲,一口气割到了地中间,回头一瞧,落下其他的人七八米。

那些家里从来没干过过活的兄弟直了两三次腰,背心也全部湿透了。

不管是割麦还是摘棉花都这样,不怕慢,就怕老直腰,你这一直腰的工夫,别人就有走出去两三步远。

上午实在累得够呛。俺劝他们下午悠着点儿,活儿不是一天干完的。午饭后休息一会儿又都下地了。

鸟儿们敛起翅膀,躲到树上稠密的枝叶间不声不响。

鸡懒得觅食,挤在墙根扑扇开双翅闭着眼歇息。狗也懒得活动,找个阴凉趴下,伸着舌头流着哈喇子。

人们议论这时节的凉快地方,男人说是庄稼地头,女人说是厨屋门口。这都有道理。男人是地位的主要劳动力,需要卖力气的,只要地就浑身冒水,来到地头才能吹吹风下下汗。

女人们收工进家洗把手,接着还得进厨屋,再热的天也得拉着风箱烧火做饭。厨屋房间小,一般没窗子,有也是靠近屋顶的“溜檐窗”,进不来风,加上灶膛里的火一烤,显得比任何地方都闷热。做好饭出门一站,当然觉得格外清凉。

其实收棉对那些人家里比较贫困的人是个好事情。那些人家没几家能吃上真正干粮。

眼下天热活累,先少分点,劳力吃饱肚子才出活所以干活儿东家管饱。

由于家里这口粮田要交租子,剩下的口粮少,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是凉菜掺拌,而且还不能吃饱饭,要不然到了冬天就会断顿儿了。

其实谁心里都清楚,现时多数户都是吃糠咽菜,填不饱肚子。所以干保底了真正没有多少,大多数都是出卖劳动力来换一顿饱饭。

至于能挣多少钱,那都是次要的事情,因为村里这些人家大部分都欠着李家的钱,即使现在把钱给到他们手里,到年关的时候也要还回去。

半个月之后棉花摘完了,地里的棉杆儿也拔干净。俺来到了李家来算工钱。

别人都是李家的管家负责的接送,只有俺是亲自同李庆祥结算的。

李庆祥把和陪同俺算账的三名师兄弟请到屋里摆上了一桌酒菜,我们边吃边喝。

酒过三巡,菜五味后,主位上李庆祥才缓缓的说道:“俺知道你们急需用钱,但是你们舵主从我这里借的400两银子,用田地和分红做抵押,我派人给你们算了算上我放在你们那里的地丁钱,就是把分红和你们的包地的收入都算进入结果我家还差二十两个银子。”

俺和几个师兄弟一听这个顿时急了,站起来刚要说话,他冲我们挥了挥手,示意我们坐下来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