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章 再赴广西(二)17(1 / 2)

正是赤日炎夏,洪秀全冒着酷暑,跋山涉水,饱受艰辛。

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洪秀全对广西有了新的认识,对当下的社会现实有了新的观照。

鸦片战争的主战场在广东,但是,对包括广西在内的整个中国都是一场空前的灾难。

战后的影响是巨大的,可谓惊天巨变。

这场大变局,正是《南京条约》的后遗症!

首先是,财政崩溃,国库空虚。

按照条约,中国要赔款两千一百万两白银。

1840至1849年,“九年之间,一耗于夷务,再耗于库案,三耗于河决,固已不胜其浩繁矣”。

九年里,财政赤字高达7000余万两,入不敷出,勒紧裤腰带,一分钱掰成八瓣花,这日子还是没法过。

怎么办呢?

国家有难,各省平摊呗。

各省自已又不能造钱,所谓的平摊,最终都是以赋税的形式加到老百姓的头上。

于是,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

更不必说,有的贪官污吏,大发国难财。

在加收田赋时,他们假传圣旨,巧立名目,从中渔利,中饱私囊,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其次,大量失业农民返回家乡。

广西与广东接壤,由于地利之便,广西人外出打工的首选地,自然是广州。

香港被割让之后,迅速繁荣起来。

五口通商,在对外贸易方面,也打破了此前广州城一家独大的格局。

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后的第二年,上海就取代了广州。

上海的外贸交易额首屈一指,成为外贸第一城。

蛋糕就那么大,加上宁波、福州、厦门三处新增的通商口岸也来“分一杯羹”,广州的地位江河日下,迅速衰落。

由此带来了码头工人等相关产业大量的失业人口。

这些打工仔,在城里游游晃晃,实在混不下去了,只好回到家乡。

可是,家乡的日子就好过吗?

显然不是,恰恰相反!

这就成了一个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下面,咱说说广西的人地矛盾,就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尖锐。

在清朝以前,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全国的人口从来没有超过一个亿的。

最多的时候,也就是七八千万,少的时候,在一两千万左右,平均在五千万上下浮动。

康熙、雍正两朝,为了刺激人口的增长,采取了“摊丁入亩、永不加赋”的政策。

简单说,就是按地的状况收税,永远取消实行了两千多年的人头税。

从此,清朝人口的增长驶入快车道。

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中国人口破亿。

到鸦片战争爆发时期,全国人口已超过4亿。

而这个时候,全球的人口还不足12亿,中国占三分之一还强,简直是一种奇迹。

可是,人口的剧增,也带来了大量的问题。

虽然这期间,番薯、玉米相继从外国引入,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但是人均耕地却急剧下降。

以广西为例,来看看这个变化是多么的惊人:

据相关资料显示,1661年,广西人口仅有58万,人均耕地14亩;

而到了1851年,广西人口为782万,人均耕地只有1.1亩。

190年间,人口剧增了13.5倍;而人均耕地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

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靠天吃饭,提高亩产几乎不可能。

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开垦新的土地,非常艰难,绝非易事!

就是说,没有那么多土地资源来养活这么多的人口。

更何况,广西山多田少,且土壤贫瘠,亩产量很低。 当地农民谋生无计,饥饿难耐,岂能不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