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文朋艺友10(1 / 2)

秋水在文学方面有了一些建树和收获后,也结交了文坛和艺坛的一些好友,因为她在文学界有一定的名气,也因为她的好人缘。

一次,秋水与老少文友在一个画家朋友雷鸣球的凤溪河边的青藤小屋内喝茶品酒吃席,谈诗书画,谈文事政事世间百态。

天渐黑,离别时分,雷鸣球老师拿出一幅“品茗图”并配以她的名字出处的对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相赠,盛情难却,于是欣然接受。秋水被雷老师的赠画之谊感动了,也赠送了几本她自己的书给他。

归来,便细赏起此书画来。

其实那是一幅清雅的仕女图。

画正中石桌上有笔墨纸砚和书卷,石桌右边红衣仕女手持玉杯品茗,沉吟之间似乎欲赋诗于笺。左边绿衣仕女看罢手中书,正要端杯饮茶。旁有蓝衣书僮汲来高山之水,正煮茶。细看那画中人儿,宛如出水芙蓉,纤尘不染,优雅之气跃然纸上。那背景,轻轻寥寥几笔青松与芭蕉,便是清逸之意。那色彩虽搭配纷繁,却清新淡雅之极。那画功,不说超然,也已绝妙。左上角空白处篆书题字,楷书落款,两个红色篆刻亦烂漫雅致。

如此集意境与画功于一身的美画,一看便让秋水爱不释手。

再看那幅“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的对联。

这“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联为少时校长爷爷为家中长孙女秋水而取的名字原出处。此联出自清朝邓拓书房的自题楹联,因其联中有诗,诗中哲理与联相映成辉,风格清逸脱尘,内蕴深隽而深得爷爷青睐。深层的寄意是要她的胸怀与修养要达到极高的无俗骨之人生境界,这样言行方能无俗风,作文写诗也一样飘逸出尘,不同凡俗。虽然她觉得离此境尚远,但也一直在努力。

秋水与雷老师从无深交,他竟然从侧面知晓了她对此联的深爱而亲笔书联相赠,这是怎样的懂得呵!她感激这样的懂得,也珍惜这样的懂得。

“怎么可以这样懂我?雷老师,谢谢你!”秋水在心里想。

因为懂得,所以悲悯。人生有忘年交之朋如此,夫复何求?

她常常被这样的情谊感动。

是玉,迟迟早早有人识;是钻,从来不怕火烧火炼;是金,早早晚晚会发热发光。

就如雷鸣球老师其人。

此后,秋水和一帮文友经常到雷鸣球老师的青藤小屋雅聚,她把自己的书也一一相赠给他和各位文友。有时,秋水也邀请他和其他文友一起来自己的家里做客,大家把酒言欢,畅谈文学畅聊世味百态……

秋水从其他文友处得知,雷鸣球老师的启蒙老师沈洪保是他的恩师,每每谈到恩师,他就动容。沈老师是杭大中文系毕业的,在文成中学教过他,后调到温师院,现已退休。

雷鸣球老师70年代毕业于中国美院(原浙江美院)国画系,深得吴山明的写意画和宋宗元与顾生岳的工笔画真传。

他退休前在县文化馆搞群文美术工作,他每天傲居在青藤小屋,极少外出,除非文朋画友相邀。午后近晚起床,以酒代晚饭,一天仅此一餐,边饮酒边作画,直至凌晨画毕方才睡觉。

秋水感叹:如此酒风和艺术之气,如若唐时诗仙李白。

雷鸣球老师开过个人画展,有30多本来自全国、省、市级的获奖证书,但他为人低调,平日作品只受邀登在《山风》、《政协书画院》和《今日文成》等处。

他卓然自立,不为世俗浸淫,不动声色地独活着。除了父母兄弟姐妹,凡尘没有给他其他附加成分。因为年轻时心爱的人与他人结婚了,他就一直单身至今未娶。如今将近古稀的他,总是喜欢一个人,不与他人来往。

雷老师白昼休息,夜里作画。他这样寂静的一生,有着世人高不可攀的孤独。

五官清俊的他,有着微卷的长发,一看就是纯纯真真一画家气质,但却一直过着人世间最欢喜也最清苦的独生生涯。如今一场大病后清寥的他,常常作画题诗会潸然落泪……

看得出他曾经那般喜欢吴山明的写意画,宋宗元与顾生岳的工笔画,亦喜极了仕女图,孤寂时,他只有在他的青藤小屋内画画。

他用他的静心,画这世间万物的美与好。

秋水尤喜他的仕女图,粗粗淡淡数笔,就画出了仕女的孤寂优雅。

他有60余张仕女图。

他画的仕女,挽着发髻,髻花各异。仕女的直鼻小嘴用简笔勾勒,无论怎样变化画法,似乎只有一张他自已心目中的面孔。那些仕女身着各色宽袖敞领衫,下着美丽长裙。手势多变,书卷、芭蕉扇和古铜镜等皆成为其手饰。仕女们体态婀娜多姿,举止安详优雅,神情淡定内敛,气质娇巧高贵。他画面相用笔极少,却每笔到位,脸与手用笔圆润流畅,衣裙领带线条勾勒细致清晰。

在画法方面,他自有自己的“雷鸣球式”风格。他的仕女图配图,芭蕉和菊花是他的最爱。他用“雷鸣球式”的优美楷书题古词配图,“雷鸣球式”的楷书、古词与仕女,将优美、高雅和美丽凑在一起,竟然更有一种“雷鸣球式”的别致韵味。

他画人物,那画中人,俱是一身仙风道骨。他那宋元古风的简约朴实之风,涤荡了世间太多浮花浪蕊之气。

人物画在国画中的地位向来颇高,而能画得出自己风格的人物画是多么地难得。雷老师的人物画,不是取材于真实的人物和影像,而是靠印象和想象所得。他的笔墨线条表现,是很主观和随意的,并且气氛轻松,意境自然。

秋水喜欢“雷鸣球式”的人物画,无疑有自己心迹画的风格。

他的作品,常常可见红、黄、蓝等鲜艳原色,画面的色彩丰富且具有跳跃感,但画面整体的色调,又非常和谐统一。画面的空间,自由随意地在虚拟与真实之间游离,他表现的艺术重点,不是人物的外貌、性格或神态等外在的东东,而是绘画本身的内在意象,并且富有更多的古风意境。

他的山水画,是心胸开阔山水清意世界,褪尽人世喧嚣纷繁。

他画山水,画中无人和动物,只是一派空灵恬静的山水和自然景物。那山水画里有陡峭,也有深渊,可以让观画者的心突然一紧,又一收,在收收紧紧中感受他那卧虎藏龙的每一笔,形成空灵和恬静的氛围。

有时他用笔及其沉缓,有时他也用迅疾的笔法和浓重的色彩,表达其深心的浪漫或不羁。最后以鲜艳的自然之景陪衬,他的《飞云江春色》和《九峰夜色》等等,皆可见家乡自然景色的曼妙和雄美。

雷老师的山水画亦有着如诗的意境,若不是经过一生的修炼,怎么会有这日出江花红胜火?怎么会有这月光如水水如天?

秋水这样想着,也是因为自己是爱画之人。

当然,雷老师的画远远不止这些。他不仅画人,也画鬼神,如《钟馗行酒图》等。他现代风格的画也不少,如《三月三风情节》、《畲家对歌图》、《畲族风情以及《桔林》等,常常是获奖之作。

看着雷老师的画是会让秋水落泪的。他的画,绝对的寂,绝对的静,看得人心里自然生发怜惜。画中的孤绝,将时间都凝固了,常常会让人回溯至千年前。他的画,不浓,不淡,有着恰到好处的清新淡雅,几乎没有一点人间烟火味,就如他的本人。有时候,我们渴望这种与世隔绝高不可攀的孤独,可常人是怎么也无法企及的。

杜拉斯曾说过:“我现在才明白在房间里呆上十年,独自一人,是什么滋味,我明白在写作时我是一个远离一切的孤独的人。”

想到这句话,秋水笑了。空气中散发出漫天漫地孤独的碎粒。对于一个真正孤独的人来说,杜拉斯此言显得太轻微了。雷老师孤独的内心之苦,谁人懂?他孤独地画画,不是十年,而是一生。

梵高说:“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要让它始终不断地燃烧。”雷鸣球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他内心的明亮之火,始终在不断地燃烧着,激励他不断孤独地画着。但这孤独一旦枝枝蔓蔓起来,必会以最纯最净的姿态骄傲着。

其实像雷鸣球老师这样,彳亍在这个世间,以孤独的骄傲,一生茕茕孑立,也是难得的修行,更是难得的安贞。在他的眼里,世间的一切,不过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所以,秋水现在再看雷老师的这些画,心会安静下来,静到不愿意回到尘世的喧嚣里。

雷鸣球老师的一生,一直在画着,激励着秋水,也要像他一样,不让自己内心热爱文学的火熄灭,她要坚持文学创作,做一个让人欣赏的作家和诗人。

当然,秋水在文艺圈的朋友很多。

她和国家级书法家叶诗彬老师也颇有交情,叶诗彬老师有一个清雅非俗的笔名——静远,号笔架山人。

在秋水看来,叶诗彬老师这个名号,透着幽远、孤旷、清高的意蕴,如天地生旷,书室弥香,砚墨吐馨,若晋人的墨韵,清人的笔涵,时人的高格。一如他的书法,既承接晋清,也融合当下时境,有自己的经纬。

她觉得叶诗彬老师确有这种涵盖。

因叶诗彬老师家的后山,有一笔架山,由此巧取“笔架山人”。似乎这千百年来就存在的笔架山,冥冥中就是为成就他这样天赋极高的书法家而自成的天然之景。

秋水与叶诗彬老师的相识,缘于一次邂逅。

一个三月的某日午后,她在大峃街新丰巷的邮局寄书给远方的某个文友,恰巧碰上一位气质不凡的儒雅老者来订《书法报》。

她很诧异,如此物质的年代,在如此的县城,竟有如此的老者愿自掏腰包订阅在常人眼里不屑一顾的《书法报》。

看面前清瘦修长的此老者,清眉,烁目,淡笑……一顶简约鸭舌帽,一副黑框眼镜,一身气质休闲装,好一副艺术家的矍铄范儿!

从书法开始,很快就有了话题。谈话中,他自称叶诗彬。这个名字秋水熟悉,在《文成诗词》里,在《今日文成》报纸上都见过。

再细想,原来他就是文成县大名鼎鼎的国家一级书法家叶诗彬老师,也是个老党员。

他谦和近人,与陌生的秋水一见如故。

临别时,秋水把她新出的诗集《时光的花朵》赠送于他,他把新写的六首诗词托秋水投稿给诗词学会,并互换了电话。

后来,叶老师托诗词学会的赵一方老会长带给秋水一本《叶诗彬书法选》。当时忙于琐事,无暇细看。

半月后的一个午后,当秋水得闲翻看叶老师的这本书时,在第4页上首,发现一幅形似神笔王铎风格的行草书,其上内容竟然为——题叶秋水《时光的花朵》:岁月步轻盈,含苞待放声。晔盛馥臻茂,花色动深情。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幅作品是高手的手笔。当时的秋水,好一阵暖暖的感动。感动之余,立刻致电致谢叶诗斌老师,叶老师在电话里非常诚恳亲切,说要把此幅书法作品装裱好送给她,还对秋水的诗词予以很高的美评。秋水与他不过一面之交,就得其馈赠,心里的暖意真真无以言表。

秋水细细地欣赏此幅书法,它有着恰到好处的骨力,有刚柔并济的精妙,有洋洋洒洒的风日洒然。

这首五绝诗,不仅见证了他的书法功力,更是彰显出其古典诗词的功底,还有他对文友的真性情。

叶诗彬老师一生挚爱书法,从幼年起习书,怀揣与书法精神独往来的念想,常年将自我安顿在笔墨纸砚中。

因此,他是安静又忙碌的。退休后,他博采百家之长,让自己的书法有了格局和气象。

秋水明白,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一旦有了自己的格局,也就有了生命的方向。一种物事,一旦有了气象,便离大器很近了。

退休,于大部分人来说,人生是要闲散地休息了,而叶诗彬老师却一意孤行地将自己常年闭关在书房里,勤练着最枯燥的书法。世人都爱鲜衣怒马,爱滚滚红尘的熙熙攘攘。而他例外,世间的一切喧嚣似乎与他无关,他喜欢这寂静枯燥到极致的翰墨人生。于他来说,在那最枯燥的世界里,有着世间最饱满的动力。

秋水欣赏叶诗彬老师的创作精神,同时也欣赏他的书法作品。她知道,枯燥,往往会赐予人更高的灵魂品味和耀眼的成就,辟如叶诗彬老师和他的书法。

叶诗彬老师专业从事书法创作已经20余年了,尤以行草见长。

卫夫人言:“善笔力者多骨。”叶老师的草书,有自成一体的骨力。

他立足王铎之法,融王羲之《十七帖》之风,兼学张芝、黄庭坚、怀素、孙过庭、张旭、宋微宗、驻允明等名家,从他们的精华中取了魂魄,泼墨于自己的草书风格中。

同时,他的草书书风也和现代草书大家沈鹏、言恭达、胡抗美、陈洪武、刘洪彪等相融。

废寝忘食地勤学苦练,使其所书草书,无不彰显天真自然洒脱性灵,不狂,不乱,一气呵成,有着行云流水般潇洒恣肆的风派。那纸色中的墨气,像秋水长天寂寂的无云天空,有许多或远或近舞动的各型各异鸟儿,远的充满想象,近的精彩动人。

秋水从叶诗彬老师的妻子陈美兰口中得知,他自中年起就学行书颜真卿《祭侄稿》、《刘仲使帖》、《争座位帖》、王羲之《兰亭序》、文征明《滕王阁序》和董其昌、王绍基等,他透过前人作品,融自我的气度、风韵和情怀于一体,得其真髓,使之行书遒媚中见飘忽飞动神采,表露其超脱旷达的大美境界。

杜甫论:“书贵瘦硬方通神。”他亦擅楷书,极有“颜柳”之风,透着端庄典雅,劲媚清健的瘦硬风格。其楷书亦若美女簪花,娟美妍丽中带着静中含动的静态美。

他的板书,隶书,篆隶等俱工,均自成格调。

当秋水细赏叶老师这本精致彩色的书法选时,心里觉得非常难过。这得经历多少孤独,才能写得出如此超神入化的字啊。人生,有的时候,要的正是这种与世隔绝、这种潜心专研的孤独,方能有一番成就。太多的热闹会让人随波逐流,会让灵魂无所皈依。

叶老师是安静的。他的字,静到可以听见心的声音,那笔墨浓,那笔墨淡,那所有的书风,都暗合了他的心意。

笔墨知人意。那字里放纵的孤独,在叶老师笔下绽放着。那横竖撇捺里,全是他的放纵,又全是他的沉稳。他把内心的激情与梦想,坚韧和毅力,都化作了书法之魂。他的字,自有自己的形神精义。那纯熟的书风,是经历了岁月之黄和时光淬砺的,能让人一看就沉醉在艺术的桃源中。一片醉意之后,细心揣摩,觉得那字不是单纯的墨迹,那墨色的沟沟壑壑里,有人之情有人之意,可亲,可感。

在回归现实的醉后里,秋水从叶诗彬老师的字里,可以看得见他的心迹。他希望被人读懂,如果你不懂他的话,他依然会一意孤行地照书。

看叶老师的字久了,秋水觉得有一种清醇,这是因为他的书法中内含的传统精气神与当代气息巧妙的融合。有传统,才不失老练,有时代气息,才能别开生面,自成一体。叶老师融合传统和现代,深层贯通,不似有些人,写了一生,或者沉迷于华丽的颓迷和故作姿态,或者停留在老套的传统中而一无所成。

叶诗彬老师的字自有固定的稳妥和随性,在那稳妥里又似乎藏匿着一场心灵的突围,而那随性中却透着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自在。他总是在不断地超越自己,沉迷在自我杜撰的那场突围战争里。因此,他的书法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神采和境界,可看得见前人,也可照得见自己。这是只有内心真正孤独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

除专长书法之外,叶老师还醉身文学。

在工作期间,他就是单位的第一支笔,单位里所有重要的新闻、报告以及各类文书均出自他手。

业余得空,便写诗填词。其诗词,清新飘逸,志高趣远,又恪守格律,规矩中见自由豪放,抒情咏物,自成意境。

他文书互修,将世俗的纷繁抛至脑后,一面执着于书法艺术的探究与进取,一面又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他将自己创作的诗词,以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他自书自写的《红枫古道》就可观其诗书功底:“巍巍屹立画图中,险峻霜枫二月红。渲染秋光春异彩,烘天晚景气长虹。”

秋水总觉得喜欢书法和诗词的人,会有一种来自艺术的忧郁气质。这于审美上或许是一种人生趣味的提升,而于生活,却无多少得益。因为这样,会使心灵过早地进入陡峭地带,过着一种看似寂静实则勤苦的生活。虽然,人生因此厚重了,被人肯定了,更值得拿捏和回味了,但它们带来的枯燥和辛苦也同样多。

但是,像叶诗彬老师这样的人,比一般人更乐观豁达,比一般人付出更多对惘然时光的交待。他看似光彩耀人,实则人生的七情五味全在枯燥的诗书里。 除此,他能在哪里不与俗同呢?除了在诗词里,在书法中,在从春到秋,从少到老的刻苦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