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历史十大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臣楷模诸葛亮》53(2 / 2)

诸葛亮深知,蜀国地狭人稀,要想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立足,必须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首先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兴修水利。都江堰在他的治理下,发挥了更大的灌溉作用,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真正的天府之国。

在政治上,诸葛亮实行严刑峻法,但同时也注重选拔人才。他不拘一格降人才,不管是出身低微还是名门望族,只要有才能,都能得到他的重用。像蒋琬、费祎等人,都是在他的提拔下成为了蜀国的重要官员。

他还十分重视民族关系。蜀国境内有许多少数民族,诸葛亮采取了“和抚”的政策。他七擒七纵孟获,让孟获心服口服。孟获被诸葛亮的仁德所感动,从此不再反叛,并且带领着他的族人积极为蜀国效力。

诸葛亮自已更是以身作则,他为官清廉,生活简朴。他的住所不过是几间草屋,家中也没有什么多余的财产。他的这种品德,让蜀国的官员和百姓都对他十分敬重。

随着蜀国的日益强大,诸葛亮心中始终怀着兴复汉室的梦想。他不顾蜀国国力尚未完全恢复,毅然决定北伐中原。

他先后五次北伐,每一次都精心策划。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出祁山,蜀军士气高昂,因为魏国没有防备,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响应诸葛亮。这让魏国朝野震动。

但是,由于马谡不听诸葛亮的部署,在街亭失守,导致蜀军的大好形势化为乌有。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然后撤回汉中。虽然第一次北伐失败了,但诸葛亮并没有气馁。

在之后的北伐中,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解决了蜀军粮草运输的难题。他还与司马懿等魏军将领展开了多次智慧的较量。

诸葛亮在北伐中,事必躬亲。他亲自率军作战,亲自处理军中大小事务。他的营帐中常常是灯火通明,他在深夜还在研究兵法、部署作战计划。

然而,长期的劳累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但他依然坚持着,他知道自已的时间不多了,他要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兴复汉室做出最大的努力。

那是一个萧瑟的秋天,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他的军队驻扎在五丈原。此时的他,已经重病缠身,但他依然强撑着病体,指挥着军队。

他知道自已可能无法再回到蜀国了,但他心中的信念从未动摇。他望着远方的中原大地,心中满是遗憾和不甘。

他派使者去见司马懿,司马懿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情况,使者如实回答:“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司马懿听了,感叹道:“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果然,不久之后,诸葛亮的病情急剧恶化。他在营帐中,将自已的后事一一交代给姜维等将领。他说:“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他还安排了蜀军的撤军事宜,以确保蜀军能够安全返回蜀国。

最后,在五丈原的营帐中,诸葛亮闭上了他那智慧而疲惫的双眼。一代巨星就此陨落,整个蜀军都沉浸在悲痛之中。

诸葛亮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忠诚、智慧、才华和鞠躬尽瘁的品德,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典范。在天幕之上,他的故事就像那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着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首壮丽的史诗,充满了传奇色彩。从隆中对策到赤壁之战,从治理蜀国到北伐中原,他用自已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臣,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中华民族智慧和品德的象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