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回 省试第二101(2 / 2)

第四场,考帖经、墨义:《论语》十帖、《春秋》或《礼记》墨义十道。

帖经、墨义苏轼擅长,成绩第一。

省试四场考试下来,苏轼诗赋不及格,论第二,策上等,帖经、墨义第一。

欧阳修作为本次省试的主考官,力主平易文风。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既排斥以前浮艳拼凑的“西昆体”,也反对当时误入歧途的古文,即艰涩险怪的“太学体”,坚持以平淡典要作为评文标准,凡是剽窃破碎、怪僻猥琐之文,一律黜落。

欧阳修利用科举考试的机会进行文体文风改革,短短几年间,就已然改变了宋朝的文风,使其最终形成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风格。

幸好本次省试的主考官是欧阳修。欧阳修对于“诗赋取士”很有意见,极力倡导科举考试提高策论地位,降低诗赋权重。正因如此,“赋”考不及格的苏轼,最终非但没有影响其省试录取,反倒省试放榜的结果出乎意料。不知是否由于欧阳修对于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评价太高,苏轼最终取得省试第二的优异成绩。苏辙也不出所料顺利通过本次省试。

林希在南庙考场的考试中依然表现出色,再次在南庙试中夺得第一。加上其为欧阳修的弟子,许多人都看好林希,认为今科状元非其莫属。林希自己也认为本次很有可能夺魁。

参加本次省试的考生学子共计4700余人,最终通过省试者400人。这400人都参加了本年进士科殿试,最终殿试登科人数为388人,落选比例仅为百分之三。

三月初一省试放榜后,有不少浮薄之士对此次省试结果心怀不满,聚集一起,待欧阳修上朝时将其团团围住,痛斥辱骂,就连街市巡逻的官吏赶到也无法制止。

对于舆论的反应,欧阳修早有心理准备。他认为科场弊端日深,既有知贡举的机会,定当痛加革除。权贵人家和浮薄子弟多在京师,最易煽风点火,导致社会哗然,一时难以遏制。好在本次省试所取进士具有真才实学,多优异人才,风波始得以平息。

宋代知识精英的社会身份,大都是集官僚、学者、文士三者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嘉祐二年所举进士的多面成就足堪佐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