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回 进献三策57(2 / 2)

“在,请随我来。”二饼见兵士话语真切,不似有不轨企图,直接领着兵士进入后院书房。此时,苏洵正在教导苏轼和苏辙两兄弟读书。

“阿郎,新任益州知州张方平张大人派遣属下军士有急事找您。”二饼把兵士领到苏洵面前。

苏洵满脸疑惑不解,苏轼低头好似略有所思,苏辙则在一旁意兴盎然。

“拜见苏处士!”兵士再度抱拳一礼,将事情的前因后果简明扼要说与苏洵,最后言辞恳切地说,“还望苏处士现在就提笔献策,救蜀地百姓出水火。我就在此等候,拿到献策以后快马加鞭赶回益州衙署,第一时间把献策呈送张大人阅览。”

面对救蜀义举,苏洵当仁不让,毫不迟疑地说:“将军放心,苏某这就提笔献策,最多一个时辰即可。二饼,你带这位将军去客厅稍作休息。”

佩刀兵士抱拳告退后,苏洵立马看向苏轼道:“二郎,你看此事如何?”

苏轼喜不自禁地狠狠点头:“伯父曾言‘安道入蜀,如同孔明入川,是蜀人之幸。’丝毫不失圭撮。张大人新官上任三把火,其实就已经平息了蜀地大半动乱。最坏的结果就是坚守到过了甲午今年,短则三月、长则半年,用时间证明甲午再乱纯属子虚乌有,蜀地百姓便可自安。但张大人显然不愿被动等待,他要主动出击,将平乱时间压缩到最短,将蜀地百姓损失降到最低。阿爹,孩儿有三策,您酌情参考。”

苏洵迫不及待地说:“二郎快快道来。”

苏轼沈思默想片刻后道:“献策以‘以静镇之’为总纲,镇静对待各类谣言,处变不惊,临危不惧,是平息恐慌的最好良方。策一,坚定立场。无论是否有实证,官府都要当机立断出面公开辟谣宣布侬智高寇蜀纯属捏造,万不可信。一定要坚决地向蜀地百姓表明官府的态度。对于那些莫须有的事情,官府不要过虑,没有万一;策二,祸水东引。侬智高寇蜀,绝无可能。谣言四起的源头至关重要。张大人已基本排除谣言起于高良夫,他最多也就是借势而已。谣言的背后必然事关现实利益,邛部川蛮嫌疑最大。由于宋朝采取疏远南诏大理国的政策,双方直接交流较少,邛部川蛮经常代表南诏大理国与宋朝交涉通好,是南诏大理国与宋朝两方沟通的主要中介。因此,邛部川蛮在这一过程中上下其手、趁机谋利是很可能的。侬智高借南诏兵寇蜀,极有可能是邛部川蛮为了自抬身价、趁乱渔利而编造出来的。官府应直接下令邛部川蛮,让其交出造谣妄言者,斩首示众,震慑西南诸夷,这样对于平息恐慌、稳定局势会起到显著的效果。其实,这算不上祸水东引,我几乎可以断定这就是事实;策三,落实证据。私下派遣精干之人前往邛部川蛮寻找造谣铁证。如有可能,继续深入南诏大理国打探确认侬智高的实际情况,这就万无一失了。”

苏洵拍手称快道:“吾儿大才!”

苏洵遂提笔写道: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然甲午之乱非蜀之罪也,非岁之罪也,乃官政欺懦而经制败坏之罪也。淳化之乱,始于经制烬矣,赋税不均,刑法不明,吏暴于上,民怨于下,无关甲午。今观于时则大异,验于时则甚和,审于民则自安,度于兵则无状。验之以人事明也,甲午之说诚诞矣。今则好怪者必曰岁当然,无乃溺于用术而昧于知几乎?

苏洵开篇明义后,就按照苏轼所言详细阐述进献三策,洋洋洒洒千字言,观点明确、析理深透、语言犀利、结构谨严、妙喻连篇,呈现出雄奇高古之风格。苏洵的文学创作成就主要是散文,文章大部分是议论文,往往直接针对北宋社会的现实而作。苏洵的散文在当时就颇具影响,对改变不良文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