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回 火树银花不夜天76(2 / 2)

苏轼研精覃思片刻,对着张方平抱拳一拜:“回禀张大人,甲午再乱之说从传闻其事到喧嚣震荡,蜀地特别是益州城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上至皇帝陛下、下至普通民众都被卷入到这一地方政治事件中。朝廷在甲午前夕精择大臣,预为之防;本地士人心态复杂,积极献策。虽然预期中的内乱并未发生,但谣言外患却不期而遇,危机迅速恶化后,局势一度失控。最后恐慌得以平息,张大人与本地士人的计策结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流言之中,各种力量交织,朝廷、本地官员、本地士人、民众甚至缘边蛮部在这一过程中都试图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并随着事态的演进一一展开活动。流言的兴起和变化,调动了各方力量,使朝廷调整了部分蜀地酷政,改善了蜀地的政治环境。朝廷通过此事件的圆满解决,终于消除了长期以来甲午蜀地再乱的心理大患,而地方士人借此机会得以表达意见,对地方政治发挥影响。然而,普通百姓却是此次事件中的最终受害者。他们在流言高潮面前惊慌失措、损失惨重,尽管流言兴起于民间以宣泄其不满,但劳苦大众始终还是各种政治博弈中的孱弱者和牺牲者。但我坚信,由于本次蜀地甲午年未曾出现真正的内乱和外患,蜀地甲午岁凶的观念定会渐渐淡出世人的记忆,到了下一个甲午年时,必定再无甲午再乱之类的蜚言在蜀地流行了。”

张方平再看苏轼的时候已是眼冒精光,喜不自胜地连拍苏轼的肩膀:“子瞻真大才也。真知灼见,让人佩服。进献三策、深入异域、探明军情、再计定鼎、崇论宏议,一门二苏,你和明允兄皆是我大宋国士!”

苏轼万千思绪翻涌激荡,万万未曾料想能够得到张方平如此称赞,千言万语化为一句:“多谢张大人赏识!苏某必定以张大人为榜样,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苏轼对于张方平的伯乐之遇、知音之叹确是终生难忘。

“好!好啊!”张方平抚掌大笑。

苏洵更是在一旁频频点头,对于张方平并不把苏轼作为一般的后起之秀对待,而是能够以国士之礼待之,他是惊喜欲狂。对于苏轼这个儿子,他是遂心满意得无以复加。

良久,苏轼才从方才慷慨激扬的情绪中恢复过来,再次对着张方平抱拳一拜:“多谢张大人对于一门二苏的赞誉。其实,我苏门家中还有一位弟弟,名苏辙,其学识才情不输于我。如果家弟有幸能够得到张大人召见,兴许这一门二苏就会变成一门三苏了。”

“哦?”张方平一时惊疑不定,也是被震撼到了。他知道苏轼在此事上绝对不会有失偏颇。这就太过惊世骇俗了,一门三苏啊,以后会在大宋文坛和政坛掀起何等风浪,难以想象。

张方平瞬间由惊疑转为惊喜,开怀大笑:“好啊,实在是太好了。听种将军说起你们全家都已来到益州城过上元节。你们先陪着家人好好在益州城游玩几天。等上元节灯会过后,正月十九日吧,我在益州衙署恭候‘一门三苏’,正好为种将军送行。来来,咱们继续赏灯。”

正月十五日,是天官紫微大帝的诞辰,所以这一日灯会的最终高潮就是全城“放天灯”,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向上天祈福许愿,希望天灯能够上达天庭,希冀能够得到天上的赐福。

最后,数不胜数的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天灯从益州城各处徐徐升空。从城楼俯瞰,仿佛整个益州城正被逐渐点亮,直至满城亮如白昼后与皓月银辉连成一体,此情此景撼天动地。益州全城更是万人空巷,欢呼声此起彼伏,响彻天际。

正所谓火树银花不夜天,不外如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