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范仲淹调任43(2 / 2)

而且,范雍是咸平初年进士,历任地方,当过三司使,龙图阁直学士,后来才由中央出镇地方,拜振武军节度使,知延州。

这人,不说能力如何,就论资历,都是当朝大佬级别的......你就是让范仲淹去替他,都会被人诟病资历不足,更别说区区张方平了。

所以,这事儿到最后,也不过是三人的口嗨而已。

不过多少还是有点好处的。

虽然说吧,范仲淹还是觉得,顾深和张方平有点高看李元昊了,他还是不觉得李元昊有这样的野心和能力。

当时呢,范仲淹也把张方平的策略听进去了,同时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已经提前开始考虑,万一西北真的出事儿,要怎么应对西北的威胁了。

顾深只希望通过这一遭,能让老范提前有点警觉。

虽然说好水川一战,主战场在韩琦那小子负责的那边,老范是侧翼策应的角色,但如果老范能提前有所准备,那么就算任福依然不听军令战败,老范如果能及时出兵救援的话,说不定还可以给李元昊一点颜色看看。

起码不至于输的那么难看吧......

总而言之,就是这样。

张方平,顾深,范仲淹三人,这十天左右的时间,就西北局势问题,彼此探讨,各自有了不小的启发。

而等到十天过后,昆山县的新任县丞到了,张方平也该告辞了。

范仲淹亲自相送,顾深作陪,把张方平送出了苏州府城。

而之后......日子又回归到了日常。

立春过后,苏州郡学的招生工作,终于是正式开始了。

这次招生的效果不错,有胡瑗坐镇的苏州郡学,吸引了江南东路不少的学子过来求学,总人数不下百人。

而经过这段时间的赶工,苏州郡学的学舍,也终于像模像样,可以正式开学了。

范仲淹作为苏州郡学的首倡者,当然对这件事情很关心,不仅亲自前往,为郡学开学作贺,还非常关心郡学学生们的学业问题。

但很快,范仲淹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大概是因为郡学仓促而起,很多规制都不完善,导致学生们入学后,并没有多少主动学习的意愿,都是懒懒散散的,毫无章法。

对这事儿,范仲淹很不满,但他也没办法。

郡学既然交给了胡瑗去管理,那么做成什么样,范仲淹也不好插手。

而胡瑗嘛,他还是搞的安定学派的那一套,宽进严出。

想来上学,可以,只要你报名,有一定的基础,我就收。

但能不能从这个郡学结业,拿到贡生资格,可就看你们有没有真本事了。

所以啊,胡瑗根本不管这帮学子们到底是不是真心的在读书,又不是自己的亲徒孙,没必要盯得那么紧。

因此,胡瑗还真的就没管。

范仲淹也是没办法了,他只能是安排自己的长子范纯祐,进入到苏州郡学。

名义上是去学习的,但实际上,范仲淹是希望范纯祐能通过自己的行为习惯,影响到苏州郡学的学生们,让他们知道他们现在应该做什么。

这方面,范仲淹很有把握,毕竟自己的那个大儿子,虽然不擅长跟人交流,但他的品行范仲淹还是很了解的,他的读书习惯,也是范仲淹一手培养的。

再加上范纯祐作为他范仲淹的儿子,进入学院后天生会引人注意,如果能起到带头作用,纠正郡学学风,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而事实上,范纯祐做的还真的不错。

自从范纯祐入学后,苏州郡学学生从一开始的嘲笑,到后来的争相效仿,学风井然,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而时间,来到景祐二年的三月......朝廷下诏了。

因治水有功,调苏州知州范仲淹入京,判国子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