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邢州茶会137(2 / 2)

古典优雅的茶室内。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点缀着白墙和梁柱上的朱红色。一尊高大的佛像挂在茶室墙壁之上,神态庄严,给人以安祥之感。

房间的中央是一个青石磨制的茶道台,上面摆放着一个铜质的水壶和一个紫砂茶壶,旁边还有几个用竹子编成的茶筒。茶道台前的茶几上堆着几本古籍和一些墨水横溢的书法作品。一缕淡淡的香气飘散在房间中,茶已经泡好。

再次剃发的刘秉忠和自己的师兄至温禅师对坐饮茶。

“师弟,你真的甘心以后隐居寺庙,不再过问世事?”

至温禅师问道。

刘秉忠手拿着茶碗,静静地品尝着茶水的香味,没有说一句话。

“咚”

至温禅师敲了一下木鱼,清脆一声响,似是唤醒了刘秉忠的沉思。

“吾已功成名就,此时退出,尚能保留名节。但这天下距我理想中的模样还是差的太远。”

刘秉忠看向茶室墙上挂着的那些名家绘画,显得格外的恬静。

“终究还是不甘吧。”

刘秉忠的总是不自觉想起一路南下时遇到的那些流民,心情却并不如字画那么宁静。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徒增烦恼而已。既然回来,我们不妨继承师尊虚照禅师之意,一起修禅打坐,早证如来。”

至温禅师继续开导。师弟天资聪颖,少年成名,身居高位打拼三十余年,在人生精力、经验正值巅峰时归乡为僧,心中执念一时难平,也可理解,只希望他自己能与自己和解,早日想开。

“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若;无心相处名为彼岸......”

茶室内响起至温禅师悠扬的念诵经文声。

刘秉忠心情好了一些,拿起尹青松送他的那块玉牌,上面刻画着酷似尹青松的信仰雕像,感受着其中宽仁光明的气息,刘秉忠微微一笑,这个尹城主,还真是个有趣的人呢。

“师兄,我想出去走走。”

刘秉忠心念一动,将玉牌收入怀中,起身离开。

“唉,去吧,贪嗔痴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

至温禅师继续念诵经文。

离开天宁寺的刘秉忠在几个小沙弥的陪同下,来到城门口,想要看看那些流民被怎么处置,然后就看到让他震惊的一幕。

流民安置非常顺利。

张宾政治能力十分突出,处理起来条理清晰分明。解决矛盾直指核心,简单明了,快速果断。数万流民很快得到安置,并准备给他们找到新的生计。

“阁下之能,世所罕见!若是不弃,某愿向当今陛下举荐!”

刘秉忠只是观察半日就看出张宾能力的不凡,不禁上前搭话,甚至有了举荐之意。

“城主大人常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如今朝廷只为衮衮朝公做主,却致平民百姓于不顾,我岂会与他们同流合污?能留在顺德安抚一方百姓,也比身居庙堂蹉跎岁月要好。太保大人以为呢?”

张宾不愧是后赵开国宰相,面对这位大元宰相气势不弱。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么?话糙理不糙,我身居庙堂三十余年,却没想明白这个道理!”

刘秉忠犹如醍醐灌顶,不断喃喃自语。他从26岁加入忽必烈的幕府开始施展抱负,一心想要恢复汉制,提高儒学和汉人的地位。但最终得到的却是一个别别扭扭的缝合朝堂。

忽必烈待他不薄,而他也以才华报了知遇之恩,直至蒙古改制建元。他们已两不相欠,而刘秉忠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未能如愿。

退而求其次,自己就真的没有价值了么?

未必!

居朝堂而忧其君,居地方而忧其民,或许自己还可以为家乡的百姓做些什么!

“如蒙不弃,请让在下出一份力,协助救助流民如何?”

刘秉忠拱手道。

“哈哈哈,太保大人如此为民,岂有不应之理。”

张宾不禁抚须微笑。两人交换治理意见,颇有契合之感,恨不能早识,一起为流民后续安置出工出力。经过半月治理,这数万流民终于得到安置,有的在城外分配土地耕作,有的进入城内酒楼、货栈干活,有的加入镖局运送,有的进入工厂生产。

人有所居,人有活干,收入增加,人心渐稳。

而刘秉忠怀中的玉牌不知不觉间亮了一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