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二十弱冠193725(1 / 2)

趁着云南整顿金融之风,大型银行为提升员工水平而兴办的银行学校如同雨后春笋般破土发芽,昆明学习财经的人员有所增加。

昆明社会高中生、大学生比例较低,各行各业高层次招募放宽到中学。无疑,银行也瞄准这类散落在犄角旮旯的学子。

只要前期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均先收入囊中,再经二次培养。连续两三轮筛选下来,逐渐将社会有志青年回笼,训练为专才。杨炳便是这群“散兵游勇”中的佼佼者。

当初杨文兴冲冲地与杨炳一块儿参加富滇银行基础考核,顺利过关斩将,取得银行学校培训资格。步入富滇,这是毫无悬念的事儿,根本不用花心思去考虑。

虽然不是梦寐以求的军校,但是富滇薪水能带他攀上KM市区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线,工种舒适且在社会上足够受人尊重,哪怕在外跑业务也比在工地轻松太多,他可以跻身于知识分子职业圈子。

杨文预备着先跟老工头请辞,然后再去向顾叔、罗叔二位长辈汇报一下自己跟堂兄的近况,貌似一切均在自己的算计之中。偏偏此时,昆明各校招考逼近,杨昌大哥率领一队人马抵达昆明。

杨文接到家人当天,在“三合春”过桥米线饭桌上,听二姐杨新悄悄告知他很多小幺妹的趣事。

杨文回忆起大哥杨创来信,说家里又添一副碗筷,母亲给他生下一个幺妹,取名杨香,他颇感震惊。父母有了六弟杨命之后,多年没怀孩子。自己刚离家不久,突然多了一个亲人,还跟自己悬殊十多岁。

杨新说母亲生了老六以后,原本不打算再要孩子了。她年龄偏大,不易怀上,多年没有动静,根本就不再奢望生育之事。可谁知,无意之中有了小七妹,忧喜参半。

父亲搂着他的宝贝幺女,一切均已抛诸脑后。在杨新上昆明前一天,他给她剃掉一头长发,像交代后事似的反复叮咛道:“老二,你把幺妹出生的事告诉杨文、杨化。以后你们几个大哥大姐记得务必拖一把幺妹。”

添丁加口,本是喜事,现在反而成为母亲的烦恼,杨文蓦地有种老了一头的感觉,觉得自己不像个大哥,倒像个大叔似的。他能理解人到中年拖幼崽,除了精力不济,更有生命无常的忧虑。

于是,杨文每天撕走一张日历的手,有些迟疑了。他记下的跟杨炳参加银行学校培训的报道日一天天迫近,日历没几页了,他足足掂量了一个礼拜,是拿主意的时候了。

杨文深谙杨炳老大哥的竞争力,此时对杨炳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不可让他为照顾一摊子家人分神,于是杨文甘于充当后勤,全力支持杨炳先在金融行业立住脚跟。

凭着过硬的功底,踏实的作风,老练的为人,杨炳完全能够在同一批次入行新丁中脱颖而出。只要杨炳先混出头,日后自然会提携兄弟们。

最后,他提前把报道日那一页撕了下来,揉成一团扔进煤火,不让家人看见。结余下来的钱,请杨炳兑换成银元,托朱家马店的朱二哥带给父母和那个小幺妹。

本该跟老工头当面告别的一番话语,也改成了亲登富滇门跟登记处的那位先生作的一番解释。杨文老实巴交说明原委,并未遮遮掩掩,仅凭有始有终的态度,就赢得了富滇银行的好感。

杨文在富滇登记处辞行的时段,杨炳有些毛皮擦痒的,他明白杨文在里面极力维持一种风度,而内心有些煎熬。堂弟拉门一出来,他就迎上去,什么也没说,陪他走一段,送至大门。

杨文也没透露自己遗憾错失了一次好机会,只是跟杨炳说,马上要去阅览室查招工。在杨炳目送下,杨文抬脚下阶,他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哀鸣悲叹,杨炳能见到的,就是一个大步向前的背影。

杨文很清楚,只能一路向前。身后的堂兄旋即要折返银行培训岗位,自己该去商业街二楼阅览室,替家里三位识字不多的姐妹收集女工招收信息。况且,朱家开业典礼以后,自己将何去何从,须早早盘算。

南教场朱家工地打工的日子接近尾声,从清理一片废墟开始,挖土方,垫基脚,开石料,立房梁,砌砖瓦,直到油漆工进场,杨文全程参与。杨文跟着老工头去雕刻铺取定制的“东记木行”木匾,紧迫随之而来。

时间好快。朱家的楼铺已初具规模,不久就要挂匾。附近有几户跟风的商家,紧挨着朱家商铺测量地皮,不久便破土动工。朱家一盖房子,归行就市的商人就会凑热闹,鳞次栉比,街道形成,眼看这条街慢慢被炒热了。

过去杨文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如今他和堂兄杨炳肩负三个姐妹的开销,时常有母亲当年那种防备揭不开锅了的忧虑,真真切切体会了一把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危机感。

姐妹谋职大事无时不刻萦绕在他脑海,促使他更勤快地跑商业街二楼阅览室。多个阅览室的管理对他留下的提着一张小板凳的读书郎印象深刻,主动招呼他“提小板凳的,报纸在这儿。”

当杨文看到惠滇医院找护士班,在晚饭桌边迫不及待地跟杨炳说:“我有大事禀告,炳哥。”

杨炳也兴冲冲地说:“我也有大事。”

杨文猜到半分,神秘地笑笑说:“会不会是一样的大事?”

杨炳冲口而出:“惠滇——”

杨文大笑道:“果真一样,我这儿除了惠滇,还有李氏五洲大药房、曲氏药房!”

杨文初步作了个估计,和杨炳看法一致,杨氏开“笔山书屋”让男子受教,并非全然放弃女子家教。杨新、杨芬没被允许进入私塾,可杨家子弟受父命利用闲暇提携姐妹却从未间断。

杨创、杨文带杨新认些个常用字,杨炳回家肩负起杨芬家教一职,自从到达昆明,杨文、杨炳更是轮班排课突击,二人对自家姐妹的底子是心里有数的。虽跟在校正规男生相比只学了个一鳞半爪,可在同龄女子当中,也属比上不如比下有余。

杨文兄弟二人过去在郭家混得多,深知郭老伯很看重独生女的教养,识字、记账都是他亲自调教,再有力主“女子有才便有德”的新青年灯明哥手把手辅导。

大弟灯明考走,小弟灯亮接班继续教大姐,凤英姐的文化水平其实不低,搞过杨家姐妹。难怪郭老伯都觉得不让女儿闯职场自己会留几分遗憾,加上灯明几封家信催促,忍痛割爱送她到昆明来跟杨家人扎堆。

“凤英姐,让二姐、杨芬她们忙着,你先过来商量商量。”杨文冲着炉灶边忙做饭的姐妹喊道,“二姐、杨芬你们也听着啊”。

凤英和杨氏姐妹听到他俩在说招考的事,听到叫自己,用围裙擦着湿漉漉的手跑到饭桌边,问道:“你俩有招工消息了?”

杨炳说:“荣哥建议你们先试走医护行业。他们军医学校校长周晋熙说西医药人才奇缺,1931年省民政厅统计,全省登记的西医才53人,昆明20人。算上外国医院、教会的护理、医务员不足100人。全省130个县里仅17个县有西医33人,药剂士22人,助产士仅仅5人。为了改变厄境,1936年7月成立了云南全省卫生实验处,宁洱、景谷、元江、澜沧、景东5县设立卫生院,个旧矿山增设4个卫生所。”

凤英又问:“你们几兄弟去投考人家都要毕业证书。我们都没上过小学、中学,胜算几多?”

杨炳咬咬牙说:“那我直言相告,姐妹们多担待。的确大城市动辄就要毕业证书,甘美医院为法国人所办,人员多数由法方筛选,进入较难。作为英国教会创办的惠滇医院,有些权限未经教育部收归,内部自办的护士培训稍微宽松。若护士班进不去,也可先考虑对证书要求不高的清洁工种。”

凤英重重地点个头,说:“只要有活儿干,先进去再说,边干边学。”

杨炳觉得她竞争力极大,说:“灯亮告诉我你有基础,勇敢地去报。退而求其次,报不上惠滇医护培训班,就争取私人药房。”

杨文回应道:“荣哥说,昆明五洲大药房的店主李仲镜是从上海五洲大药房申办的代理,他的次女李曾贤到广州柔济医院的柔济药剂学校学习,取得药剂师资格,配出的碘酒、酊剂、红汞水价廉物美,备受好评,现在销量增大,正招制剂帮手。”

杨新正学着炒昆明下饭菜“黑三剁“,盛在碗里,隔得老远高声问:“杨文,我记得你说还有一个浦氏兄弟罐头厂和一个拓东酱菜厂。进不去医护,我们就去试试工厂,只要能进厂,也很不错了。”

杨芬抬着煮好的黄豆芽煮豆腐汤,吆喝着一边上菜,一边跟大哥大姐们表态:“‘金钩挂玉牌’一钵——我现在就怕人家不要我。”

杨新和好蘸豆腐的辣椒水,递给杨芬端到饭桌,杨芬继续吆喝:“蘸水一碗——反正我是什么活儿都可以干,只要人家肯要我,首先自食其力——开饭喽!”

听到幺妹作好吃苦的准备,深感忧虑的杨炳松了一口气。他担心这个属于父亲“老年得女”过分宠爱的心肝宝贝眼高手低,看来在外闯荡几个月,任何青涩的小果子都能快速催熟。

杨新端着刚学的“黑三剁”上桌,杨文扭头跟杨新叮嘱道:“下次我写信回家,必得叮嘱爹和创哥让杨香跟着杨革、杨命进‘笔山书屋’,必须考学,日后无论男女,没有证书在大城市面对理想的职业寸步难行。”

杨新看着家里这个懂事早熟而又比同龄人显老的三弟轻轻地说了一句,“一边吃你一边再给我们考一遍昨天学的生字新词。我要尽快找活儿,多一份收入,你就要松一把了。”

杨文和杨炳带着三个姐妹边吃饭边学习。白天有凤英带头学,晚上兄弟盯着温习,三人成效显著。凤英还偷偷跟杨新说:“过去杨文上我家,没把他们小毛孩子当回事,朝夕相处才了解他稳扎稳打的,尤其可靠。”

凤英自从心里认可杨文以后,挺喜欢这个小老弟,过去对灯明、灯亮都没说过那么多话,跟杨文一天到晚聊得起劲。

灯明、灯亮的诸多情况,杨文皆从凤英姐口中知晓。特别一天凤英捏着一张信笺跟他求助道:“你灯明哥在外面结婚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