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 / 2)

离考试还有几天,郭老伯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主动跑到王家药铺找桑老伯聊聊。

他说桑老伯是坐堂医师,走不开,就由他租一架朱家马店的马车,把郭桑两家两个儿子和杨家投考的几个男孩一车拉回城考试。

王家药铺几乎就桑老伯一人顶着,忙得床榻不沾背的。

桑老伯得知郭老伯主动把接娃的事扛起来,趁机打趣两句说:“我又少跑一趟喽!虽说不是过去那种赶考,可好歹是一家子的大事。关键时刻还是我们郭老伯管火!跟着你家一同上学,享福啊!”

郭老伯掏出心窝子说话:“终于熬到开考了,比我投考还心慌呢。等打发了这几个小子,我们老哥子几个上我那儿好好喝几盅。把杨幺爷家大伯、二伯、三伯都约上。”

桑老伯忙不迭地点头:“别说还真感谢杨创家三个伯伯,没他们提议还没这个私塾。要吃酒,上我那儿也可以啊。”

“哎呀,你一会儿针灸一会儿火罐的,哪有功夫煮饭炒菜。定了,就上我那儿。”郭老伯忽而又牵挂起住处来,起身告辞:“我先回去了,跟娃他娘给杨家几兄弟铺床。”

郭老伯这几日没心思打理店铺里的事儿,都扔给老伴去管。对他而言,老郭家目前着急的不是那几个铜板,而是儿子们能否考取学堂,那才叫有无出息。桑老伯在药铺说的那几句话才真正戳中了他的心尖。

经济方面,郭家世代经营,像刘家那样大富大贵虽说谈不上,可好歹吃喝却不用发愁。过去他担忧的头等大事是生儿子,为老郭家传宗接代。

郭老伯年少时,家里曾给他结进一个童养媳,生下一女凤英以后,再也怀不上。凤英娘产后身体欠佳,没几年病故了。

郭家香火问题,急坏了郭老伯的老父亲。为了给他定下书香门第出身的张家闺女,老爷子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怕张家不满意儿子,一个劲夸郭老伯有知识有文化,长相体格‘伙子晃’,又怕儿子不满意,张口闭口直夸他挑的张家姑娘是“诗里称赞的‘硕人’”,跟郭老伯高高大大的个子最般配。

郭老伯接亲那夜见了真人,远远打量,首先对新娘子身高挺满意,掀开盖头更满意了,长得周周正正,一根高鼻梁,忽闪忽闪的眼睛,很有精气神。欢欢喜喜拜了堂,认定了这一位郭张氏”。

这个高高朗朗的夫人争气,连生灯明、灯亮两个大胖小子,长手长脚的,块头大,让他没了后顾之忧。以后儿媳妇一接进家门,家神牌位前一改口,叫声爹,也算是半个闺女了。反而难的是说一门好亲事。要找一个门当户对、贤良方正的媳妇可就不容易了。

上上下下都满意的张家姑娘过门以后,果然精明能干,夫妻俩顺利接手了老一辈的祖业继续干。郭老伯想,再有钱,得给儿子寻门好亲事。他把这个想法跟老妻透个底,哪知老妻比他还急,早就托她那些老姐妹留意打听了。

夫妻俩在观念上保持一致,只要出现刘王何三家亲朋的姑娘,定当首选。

郭老伯本以为婚事还早,刚寻思着找个媒人商量商量,惊闻刘安龙家出大事,各种始料未及的情况瞬间堆在眼前,他当机立断,大儿子灯明的婚事便一锤定音。刘家孤女被接到郭家作了童养媳。

长子的媳妇定了,日后的事就顺理成章了。等着小夫妻长大成人,接下来抱孙子就行了。他老郭家不久便后继有人,未来可期。

终生大事了结,还得念书有出息。郭老伯早早把俩儿子送进附近的私塾,先生着重搞水墨画,兼带四书五经,顾不得那么多,先启蒙再说。大儿子灯明私塾先生教,老爹勒着教,也勉强送进初等小学堂。

又一年过去,郭老伯觉得老二不能只学‘芥子园’,得考学啊。

此时,喜从天降,老相识杨幺爷出马。郭老伯深知老友的分量,火速托人硬给小儿子要了个座。一不做二不休,只要老大休假,也往笔山书屋送。

每次两个儿子返家,言行举止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郭老伯夫妇心中充满了无限遐想。数着天天过日子,冬去春来,开考了,这紧要关头,天大地大小儿子考学才是最大。所以这几天郭老伯莫名其妙地亢奋起来,瞌睡特少,根本不管生意上的事,饮食随便混个嘴即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