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侯拜将(2 / 2)

当夏育等人来到鲜卑人刚刚废弃的营地时,举目望去,只见一片凌乱的景象。营地中尚还冒着些许轻烟的篝火堆子,似乎在诉说着鲜卑人离去不久的情景。夏育捏住一把从火堆中抓来的灰烬,感受着那尚且温热的温度,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愤恨。

他瞪大眼睛,盯着北方鲜卑人远去的方向,那是恨得咬牙切齿啊!

“该死的…就差那么一点,就能逮到你了!”夏育愤怒地捶打着自己的胸膛,他的眼中闪烁着无尽的遗憾与不甘。他抬头望向北方,那片鲜卑人消失的方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恨意。

“我说檀石槐你个老小子,气运也太好了些!”他咬牙切齿地咒骂着,仿佛这样能将心中的怒火稍微平息一些。他回想起自己一路奔袭的艰辛,却最终与敌人失之交臂,这样的结果让他无法接受。

“要是老夫再来早那么一点,哪怕只是那么一点,你怕是就要成为老夫封侯的垫脚石了!”他喃喃自语着,眼中闪过一丝深深的惋惜。他知道,这次错过的机会,对于他来说,可能是一生中再难遇到的千载难逢的良机。

“可惜了……可惜了!”他反复地叹息着,心中的遗憾如同潮水般涌来。他错过了这次机会,也许就意味着他错过了封侯的荣耀,错过了成为英雄的机会。

“错过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那就不知道老夫有生之年,还会不会有,如同这次一样的机会了!”他黯然神伤地摇了摇头,他知道,自己已经不再年轻,未来的日子里,是否还能遇到这样的机会,真的很难说。

夏育之所以情绪如此激动,深感痛心,与东汉帝国近两百年的国防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段漫长的承平时期里,为了推动帝国经济的繁荣,并避免沉重的军事开支,从大汉孝光武帝刘秀开始,东汉帝国便对国防策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鉴于周边国家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难以对东汉构成实质性威胁,帝国高层本着“高效节约”的原则,认为能够用少量兵力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动用大批军队。因此,自刘秀起,东汉帝国开始系统地削减国防开支,重点在于精简中央军的规模。

与此同时,为了弥补中央军缩减后可能出现的军事空白,帝国强化了地方郡国的军事力量,提升了郡国兵的地位和作用。这些由郡国供养和管理的军队,开始逐渐取代原本属于中央正规军的部分职能,成为维护地方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力量。

然而,这一政策的长期实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东汉帝国整体军事力量的削弱。尤其在面对像鲜卑这样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时,缺乏足够训练和装备的郡国兵往往难以匹敌。这也是夏育在得知与檀石槐的鲜卑大军擦肩而过后,感到如此愤怒和遗憾的原因之一。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这一系列的军事和国防政策调整之下,时至今日,东汉帝国的军队规模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央军与地方郡国兵相加,即整个帝国的正规军力量,也不过十多万人马。这样的兵力规模,相较于帝国庞大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显然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而夏育此次出塞作战,所率领的军队,几乎可以说是东汉帝国五分之一的家底。他身为护乌桓校尉,虽然官职在名义上并不算太高,但实际上却掌握着巨大的权力。作为秩两千石的实职封疆大吏,他对于南匈奴和依附于大汉的乌桓人有着生杀予夺的权利。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地位和影响力远非一般将领可比。

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校尉与后世乱世中的校尉不可同日而语。在后续的历史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将军、上将军等高级军职泛滥,校尉的地位和权力也相应被削弱。但在东汉帝国时期,尤其是在夏育这样的实权派校尉手中,校尉的职权和地位都是相当高的。

正因为他夏育是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所以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皇帝所要密切提防的对象。在太平年间,能够获得皇帝陛下赋予的带兵数万作战的信任,这无疑是一种极其罕见且难以企及的殊荣。然而,这也正是夏育所追求的,他渴望在沙场上建功立业,赢得皇帝的青睐和封赏。

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尽管夏育不甘心就这么徒劳而归,但眼下的局势却让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凛冬将至,大漠深处的鲜卑人变得愈发狡猾和难以捉摸。冒着全军覆没的风险深入追击,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然而,夏育却没有这样的勇气。他深知,封侯固然荣耀,但玩命却并非他所愿。

在这样的背景下,夏育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既想要建功立业,赢得皇帝的赏识和封赏,又不愿冒着生命危险去冒险。这种复杂的情感纠葛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不知该如何抉择。

在东汉时期,列侯和彻侯的封赏可不是随便能给的。那得像萝卜坑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得有人让出来,你还得立下惊天动地的功劳才能得到。不是皇帝想封就封,你想要就能要的。

那么,要立下什么样的功劳呢?说实话,如果你朝廷里没有大佬帮你运作,那你得立下像霍去病那样勒石燕然、封狼居胥的伟业才行!面对刚刚逃不远的鲜卑人,夏育的手下建议他赶快追上去打一波。但是夏育呢?他怕死啊,更怕落一个丧师辱国的罪名,连累了自己的九族和身后的大佬。

这夏育可真是怂得够可以,当机立断,一点都不含糊!他的铁骨铮铮可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啊!但是,他也不想让无比信任他的皇帝陛下质疑他砍人脑袋的业务能力。更为了保全自己的颜面,在朝堂之上不被士大夫们嘲笑自己连一个边郡匹夫都不如。于是,他狠狠撒去手中的灰烬,扯鞍上马,大声命令道:

“传令三军!速回卢龙塞!”

他才不管左右亲信如何劝他赶快追击敌人呢,他现在只想着赶紧回去,保住自己的小命和颜面。他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生怕自己会落得一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然而,夏育的这番举动却让他的手下们感到十分失望和无奈。他们原本以为夏育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能够带领他们建功立业。但是现在看来,夏育只是一个贪生怕死、只顾自己利益的小人罢了。

在这样的心态下,夏育和他的部队匆匆撤回了卢龙塞。他们没有能够追击到鲜卑人,也没有能够立下任何功劳。这次的出征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次徒劳无功的行动而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