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刘希夷:没能破的悬案32(1 / 2)

前面提到过两个涉及人命官司的,一个是谢灵运,一个是王勃,谢灵运是因为家中门客和小妾私通,一怒之下杀了这个门客,还抛尸江中。王勃是藏匿逃奴,怕事情败露,索性杀了逃奴。

两人都因为杀人受了些惩戒,但是都没赔命。

今天要说的人倒是完全不一样的经历了,他是被害者。

刘希夷,正史对他的记载加上标点符号,不过寥寥40个字。

“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旧唐书》)

和才高名微的“四杰”一样,刘希夷的生卒年都没有记载,只能推测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并且正史说刘希夷当时就被看重,这点又和另一本书记载相左。

有个叫刘肃的人写了本书叫《大唐新语》,大概成书于807年,这本书是个笔记小说集,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迄于大历,仿《世说新语》体例。

和《世说新语》一样,这本书也是记载着各种传闻,半真半假,这本书关于刘希夷的介绍就稍微详细了一点。

“刘希夷……诗成未周岁,为奸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由是稍为时人所称。”

这里和正史有细微差别,刘希夷并未当时所看重,而是到了一个叫孙翌的人编了个文集,刘希夷的诗名才较为流传,之前是不出名的,除此之外还加上了对于“为奸人所杀”的推测,有人说是宋之问杀的。

史书上越是寥寥几笔越是让人好奇,刘希夷“志行不修”,然后被奸人所杀,到底是哪里不修,奸人到底是谁。

这给各种传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最多的说法就是宋之问“杀人夺诗”,而且讲得绘声绘色,各种细节拉满。

简单概括传说,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听到刘希夷的诗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特别喜爱,想要占为己有,但是刘希夷不肯,于是宋之问痛下杀手,用土袋压死了他。

这里面最最大的疑点就是,如果宋之问敢这么杀人,他不可能不因此受到任何惩戒。

此文开头说的两起命案,都是有官职在身的人杀奴籍,基于当时的情况虽然肯定不会偿命,但是绝对会受到相应的惩戒。尤其是几乎同时代的王勃,他杀的是连平民都不是的奴籍,依然要被关大牢判刑,是受了大赦,才从狱里出来。

正史中没有记录刘希夷具体官职,到了元代有个文学家叫辛文房,写了《唐才子传》中提到了刘希夷是“上元二年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考中进士的人,突然丧命,不可能不去追究作案人,尤其是知晓作案人是谁的情况下,宋之问如果真犯案杀人,基本没可能逃脱惩罚,不偿命有可能,没任何惩罚不可能。

其实由于史料的严重缺乏,宋之问到底和刘希夷有没有亲戚关系都不一定,因为有关宋之问的记载,并没有提到他有亲姐姐,更别提和刘希夷的关系了。

资料虽少,却依然可以猜测一下刘希夷的死因。

根据《旧唐书》的说法,在刘希夷死因“为奸人所杀”之前,多了四个字,叫“志行不修”,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不完美受害人”,受害人因为某些“不修”的行为,引发了被杀害的行为。

这与不肯让出自己的诗句,被“宋之问”嫉恨,然后杀害他,不太贴合。不肯让出自己的心血作品,怎么和行为不修有联系呢,可以说毫不相干。

史料的矛盾性就在这里,因此这也是一个悬案,永远都解不开。

按照《旧唐书》的说法,倒是可以猜一猜死因有哪些可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