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下)曹植:我写了那么多作品,别只看《洛神赋》(1 / 2)

《洛神赋》这篇作品写于黄初三年,黄初是魏文帝曹丕的年号,而黄初三年就是公元222年。这篇作品想象的场面光怪陆离,缥缈难寻,所以关于作品的主旨也有很多种解说,到底《洛神赋》主题是什么?请带着这个问题,看到最后。

有种说法《洛神赋》是写给曹植的嫂子的,因为曹植对曹丕的妻子甄氏爱而不得,所以写了这篇作品。今天我们就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回顾一下这篇作品的写作背景,最终推导出开篇问题的答案。

黄初三年,发生了几件事情。曹植和很多兄弟一起被曹丕从侯晋升到了王,王这个爵位是皇亲国戚能达到的最高的位置。能被封为王肯定是件喜事,毕竟职级上升了,不过因为曹丕即位以来,对于同姓的藩王有诸多猜忌,所以这个“王”的爵位基本上算是有名无实。

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那时候封地在哪里就叫什么王,他的封地在鄄城,所以就叫鄄城王(读音juan四声),而在此前一年,曹植曾因为得罪监察藩王的官员而被治罪,罪名很严重,而曹丕下令:“看在母亲的面子上,饶曹植不死,但是要降级为侯”,所以对于曹植来说哪怕是有名无实的封王,依然是个不算坏的消息,甚至是和皇帝亲哥哥重新修复关系的转机。

因此曹植写了《谢徙封鄄城王表》,这篇类似于感谢信一样的作品,就是上表皇帝说:“我之前犯下大罪,但是承蒙皇帝不计较,所以我感激涕零,喜忧参半,一定要感谢圣恩。”

就在这一年,曹植还写了《贺凤凰黄龙见表》这篇作品,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这篇作品就是恭维皇帝,天下有祥瑞出现,必然是皇帝治理有方,万民顺服的缘故。

从几个作品结合来看,曹植这一年的心情一定比去年获罪时要宽慰不少,起码明确了皇帝还是想给他一点信任。宽慰之余,曹植的心情应该是“悲喜参至”,这种复杂的情绪,容易让一位天才文学家有更多的思考,因为同年的作品《洛神赋》主旨如此缥缈难寻,可能和当时的心境很相符合。

史书上其实并没有任何曹植和甄氏的关联性记载,第一次出现曹植喜欢自己嫂子的“绯闻”,时间已经来到了公元六百多年,唐朝文学家李善注释的《文选》上面说,曹植自从见过甄氏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爱而不得,所以写了《感甄赋》,后来才改名叫《洛神赋》。

从公元222年到公元600多年,四百多年的时间从来没有任何曹植和嫂子的绯闻,到了唐朝突然冒出来一条,其真实性基本可以判定了,不过是后人附会而已,而且附会的故事也是漏洞百出,曹植在前一年获罪,此时算是刚刚获准和皇帝哥哥有关系破冰的可能,竟然敢写《感甄赋》这样的名字,他是嫌自己命长吗?

曹植出身于皇族,他的父亲是枭雄著称的曹操,兄长是同样多疑的曹丕,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基本的政治敏感度还是有的,所以说曹操写《洛神赋》和甄氏有关完全是戏言。

而曹植写的《洛神赋》是想表达什么主旨呢,其实曹植在“序”当中写的很清楚,就是看到前人文学家宋玉写的《神女赋》有感而发,其中情绪复杂也不过是曹植在当年真实的情绪写照而已。

因为唐朝一些文人爱附会小说,让好多人觉得曹植大概是个“贾宝玉”,咏叹红颜,实际上,曹植内心是个“霍去病”,一心只想建功立业。

曹植的作品并不算多,但是篇篇都是精品。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作品,是曹植大概二十岁左右写的《离思赋》等作品,虽然不及后期作品的传世度,但是已经彰显出了对辞藻天才般的掌控,他写的句子真是浑然天成,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没有任何过度的雕琢之气,但就是写得好。

写作的天才就是这样,对曹植来说,写文章应该像会呼吸一样轻松。

和《离思赋》基本同一时期的作品还有《登台赋》,这个“台”可谓是大名鼎鼎,就是曹操下令修建的铜雀台。关于《登台赋》还有一些小插曲,曹植写了《登台赋》之后,曹操看到作品十分惊讶,就问:“你是不是找枪手代写了?”曹植赶忙说:“冤枉啊,我自己写的,不信可以当场面试出题,我立马就能写出来。”

《登台赋》的主要内容大概是登上高台之后的一些抒情想法,虽然立意并未多么高远,但是遣词造句就如上文提到的一样,浑然天成之气已经初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