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陶渊明的坎坷做官路(1 / 1)

陶渊明还真的和王羲之有点关系。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其中王献之名气最大,其书法造诣能够和父亲相提并论。而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相比当时耀眼的王谢公子们,显得没那么优秀,因此他的老婆,上篇提到的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不算满意这个老公,觉得他太平庸。

就是这个并不太出色的王凝之是陶渊明的第一任上司。

陶渊明和王羲之一样,也不是一开始就拒绝做官的,他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有建功立业的想法。陶渊明初出茅庐做了江州祭酒,而当时在江州做一把手的是谁呢?正好就是王凝之。

陶渊明曾祖父是陶侃,陶侃那可是有护国功勋加身,曾经和宰相王导平起平坐过的,而且陶侃就正好做过江州刺史。陶渊明父亲应该也做过太守,可惜父亲早逝,到了陶渊明这一代,没有袭爵的资格,没有父亲的护持,想做官已经是非常困难了,不过好在陶渊明还有陶氏中叔伯的支持,让陶渊明能够谋得一职。

从上面的资料中简要总结一下陶渊明出仕的背景:

1.陶渊明曾祖父是军功卓著的名将,不过传到陶渊明这一脉,陶渊明家衰落了,已经失去了靠近权力中心的门路,只能做祭酒这种附属官僚

2.陶侃和王导有过摩擦,而王凝之正好是陶渊明的上司

3.王凝之才能不出色

陶渊明首次出仕做江州祭酒,没过多久就“不堪吏职”,自动请辞回家了。这里史书写的特别简略,没说明具体原因,反正就是自动辞职,根据上面总结的3个背景来看,陶渊明为什么主动辞职呢?

因为缺乏详细史料,陶渊明这次辞职的原因只能靠我们的猜想和假说。

假说一:王凝之才能一般,后来还被五斗米道起义教徒杀掉了(这是后话),在庸才手下任职,可能是陶渊明不能忍受的。

假说二:陶渊明政治才能一般,他就是受不了政府日常的行政工作而辞职。

以上假说出发角度完全相反,但是无法判断到底哪个更接近真实。可能还是假说一更靠近真相,王凝之迷信天师道,而陶渊明明显对儒学情有独钟,两人思想倾向根本不在一个方向上,或许陶渊明看明白了这点就索性辞职了。

辞职之后的陶渊明在家闲居了几年,然后开始了人生第二次出仕,隆安三年(公元399),陶渊明去到了桓玄幕府任职。正好这一年,爆发了孙恩起义,孙恩带领五斗米道教徒攻入了会稽,杀掉了当时做会稽内史的王凝之。

桓玄是大司马桓温的儿子,集长江上游军政大权于一身,掌握着荆州等重地,东晋的时候谁掌握了荆州就一定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超一流家族,基本上都要造一造反,废立下皇帝,王敦如此,桓玄也如此。

简单点说就是桓玄在东晋历史里是“乱臣贼子”那一拨的。

那么陶渊明有参与吗?

没有。

正好桓玄以“勤王”的名义攻建康的时候,陶渊明的母亲去世了。陶渊明要为母亲守孝就离开了桓玄幕府,回到了老家,也算是没给自己的“履历”抹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