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嚇死人了(1 / 2)

俞夫子颓坐在小院穿堂中。

想想自己也在人迹罕至的岩山中居住过,几个仆从陪伴,算起来人不算多吧?可没有遇见过妖鬼精怪。

反而是在人气兴旺的沛县城中。

“嚇死人了。”

他仍心有余悸。

“如那阴鬼所说,蒲正兴乃是被冤枉……还要寻个日子去城隍庙上柱香,把胡三槐阴魂的事告诉城隍。”

左思右想之下,来到蒲家小院。

敲了敲门,见到打开门的是蒲正兴,施施然一礼,原本不想叫的称呼也叫了出来,相比之前颇有礼貌:

“蒲大人!俞某来登门了。”

“俞夫子…这是俞夫子吗?”蒲正兴望了一眼眼前的先生,又望向旁边的儿子蒲生。

蒲生昂着头不解说道:“爹…总是念叨俞夫子,怎么俞夫子来了,爹却不认识了?”

蒲正兴面上微微躁红,嗔怪一声:“你这童儿”旋即才回了一礼,正色问道:“俞夫子怎么来了?”

“蒲大人说的东安县盐案,不假。”

蒲正兴一头雾水,又有些欣喜,看来俞夫子是通情达理的人,可下一句话却把他吓得不轻。

“俞某见到胡三槐了。”

“啊…啊。”蒲正兴眼神变了:“俞…夫子是说?”

“就是被蒲大人在杏花江边斩绝的胡三槐。”

俞夫子深深作揖,仍然保持着行礼的姿态:“八九岁能识几千字,这天资是不差,俞某来这一趟,就是想问问蒲大人是否还愿意把蒲生送来私塾当学生?”

“当然愿意…只是……俞夫子刚才说见到胡三槐了?”

蒲正兴还没从刚才的话中回过神来。

俞夫子嗯了一声,凝重地点了点头:“胡三槐在杏花江上冤枉蒲大人,此刻已经在东安县的阴司服刑,也算对蒲大人所受冤屈的一些告慰吧。”

蒲正兴心中释然长叹一口气。

虽然自己已经不为官了,心里却还是在意的,只是无从去辩解澄清,隐居在沛县没想到还能得到俞夫子的清白。

“这样就好。”

旋即招了招手,将蒲生叫过来。

“生儿…快……见过俞夫子。”

蒲生行了个礼,叫了一声:“俞夫子好!”然后仰头望着这位眉目和善的俞夫子,似乎不知道这位沛县之望在城中的分量。

天下的书极少极少。

朝廷甚至推行过推书令,便是让百姓把家里的藏书拿出来,送去官府抄录拓印成多本,为此还设置极高的赏钱。

却收效甚微。

学识见闻还是在这些隐居山野的士人身上。

而沛县当下最有名的,就当属是俞夫子。

俞夫子慈爱地摸了摸蒲生的头:“未正式登门见礼,还不可称为夫子,先前你说有本万字书,可否拿出来给我看看?”

长青先生没说不可示人,既然送给蒲生,蒲正兴就代为做主把书拿出来。

俞夫子看着上面字,满篇字就如很多竹叶落在一起:

“这字雄健落拓,独成一家风格,如今天下的字或蚕头雁尾,或笔走龙蛇,从未见过这样的字。”

好像是字上笔画回转有种特殊的魅力,能将人的眼珠子牢牢吸住。

给人一种舒服又丰富的感觉。

俞夫子眼神有几分变化,这样的山人隐士便就是自己想结交的,顿时惊喜,感觉会有说不出完的话,也未必就是探讨,或许是求教也说不定。

“这是哪位先生写的?”

“长青先生。”

“童儿,能不能给我引荐这位先生?”

此时此刻雨花石巷东第。

李长青在灶头前扔了几块柴火到火堆中,蒸熟了的米饭和豆豉香气袅袅升起,也不全然是香气。

灶台的烟囱许久没有除过灰,烟雾从灶口冒出来,庖房里烟雾缭绕的。

把蒸煮好的豆豉和米饭装乘在瓷碗里,放到矮桌凭几上,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菜了,听老叟说这样才能吃到豆豉最纯正的香味。

李长青端着矮桌凭几来到穿堂中。

看见墙院门外站着蒲正兴和另一个襜褕老者的身影。

蒲正兴拱了拱手,虽然抑制但脸上挂有若隐若无的微笑。

“蒲某来告诉长青先生一个好消息,还有一件事想问问长青先生。”

“小儿蒲生今后便是俞夫子私塾的门生了。”

这几乎就是保送当官。

“只要俞先生向县中衙门推举,光是俞夫子学生这个名头就能当官,今后说不定真能到东海郡去,还自己一个清白。”

“恭喜蒲公了。”

“还有一件事,俞夫子想见见长青先生。”

此时此刻俞夫子走进来,对着李长青施然一礼:“想不到万字书真有其人还是如此年轻的青衫先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