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21(1 / 2)

我之前给清水推荐过一本书《月亮与六便士》,那时候我俩还没开始搞对象。清水在图书馆里没借到了那本书,后来她跟我去李四那里刻章,在李四屋里发现了《月亮与六便士》,她就拿起那本书来看,看完之后拉着我问道:“好疯狂的一个画家,居然抛妻弃子,舍弃了优越的生活,去学画画,我被这个人折服了,思特里克兰德,这个名字我记住了。对了,感觉跟你出去搞写作很像,你当时出去搞写作之前是不是看过这本书?”

“对,我当时看了这本书,就再也忍受不了平淡的大学生活,毅然决然地休学出去搞写作了。”

清水又问道:“里面有一处我不太懂,就是最后面他为什么要把他画的巨作烧掉?感觉烧掉有点可惜,那真是一副可以称作为伟大的作品了。”

“烧掉他最后的作品我觉得并不可惜,相反,这才是真正的伟大之处。换句话说:他悟了。像这样的事情,唐朝时期的杜牧也干过,他快要死的时候,就把自己写的诗全烧了,我当时研读杜牧的时候,也很不理解为什么他要把自己写的诗烧了?等我后来看到了思特里克兰德毁画的时候,把他俩联想起来,才明白了一点点:或许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真正明白佛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觉得自己一生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也不过是虚妄不实的,因此他觉得自己的画也不过是一堆垃圾而已。还有一种解释:他真正看懂了天地的辽阔,宇宙的浩瀚无穷,他明白了自己眼里所看到的,不过只是浩渺宇宙的万亿分之一,因此他认为他的伟大画作是一种无知的偏见,他不想把自己的偏见留传下来误导世人。这两种解释都可以说明他达到了一种极高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是我们凡人很难达到的,因此对他的行为就很难真正理解。”

清水似懂非懂地说道:“不太懂,但他这个人确实很让我着迷。”

“关于思特里克兰德,他的很多行为举止在常人看来非常怪异,很难被常人所理解,首先他很自私:他只关心自己的艺术创作,对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毫不关心。他抛妻弃子,不顾朋友的死活,一门心思只想要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他对妻子和孩子没有任何感情,对朋友的帮助也不懂得感恩,甚至在朋友遇到困难时还会落井下石。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把他朋友的老婆勾引走了,之后又对朋友的老婆不管不顾。他也是个狠人,和商鞅一样,狠人注定是要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来的。但他却没有干出什么伟大的事业,而且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都是孤独和寂寞的,没有成为“伟大”的画家,被世人追捧。他穷困潦倒,不被人理解,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或许他根本就不需要朋友,他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探索和追求着。在我看来他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顾一切地追求“真实”和“自由”。

清水点头道:“对,我也觉得他对真实和自由的追求实在可以被称之为伟大了。”

“里面有这样一句台词:一个人因为看到另一种生活更有意义,只经片刻思索就抛弃大好前程,这才需要足够的个性。勇敢走出这一步,绝不后悔,这才是真有个性。我当时被这句话所深深打动,因为我当时也想要活得更有意义,但我在学校根本找不到任何意义,我看大家都在忙着考各种证书,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而考,我觉得实在无趣,所以才决定出去混混看。但让我失望的是,外面和学校根本没什么区别,我见了很多人,干过七八个职业,但所见基本相同,大家都在为了活着而拼命,没有人思考这一切的意义何在?也同样没人义无反顾地追求真实和自由。像思特里克兰德这样能被称之为伟大的人,古今历史上也没几个,更多的都是人为推崇出来的“伟大”人物。”

清水追问道:“伟大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不一样,人为推崇的伟大,往往会带有一种盲目的偏见,当然你也可以说我说的也是偏见,我认同我说的是偏见,我们以梵高为例,其实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物原型就是和梵高同时期的画家高更。我们对梵高熟悉,就以梵高为例:文森特·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早年的梵高曾做过多种工作,如艺术品公司的职员、传教士等,但都不太顺利。在绘画道路上,梵高早期受到荷兰传统绘画、法国写实主义画派以及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影响。后来,他接触了印象派、新印象派等艺术风格,并在巴黎吸收借鉴了众多特色,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他的作品以丰富的表现力和鲜明的色彩著称,不对事物如实描述,而是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梵高的代表作有许多,《吃土豆的人》《向日葵》《星夜》等。他一生创作油画约870幅,素描约1100幅。

梵高的生活困苦,经济上常常依赖弟弟提奥的支持。直到1890年7月,梵高在法国奥维尔小镇郊外创作时持枪自杀(也有遭受意外枪杀的说法),并于两日后去世,结束了他穷困潦倒,默默无闻的一生。在2004年票选最伟大的荷兰人当中,梵高排名第十。他与保罗·高更(思特里克兰德的原型),保罗·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这是后人认为的“伟大”的梵高。梵高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办一个自己私人的画展,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现在我问你,梵高生前会认为自己是伟大的天才吗?”

清水想了想,道:“应该不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