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军功爵制49(1 / 2)

简单来说,就是斩获一名敌军基层指挥官或特种兵的首级,就可以升一级爵位。升一级爵位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说最低级的爵位公事,秦国政府会给公事分配一套房子,一块地和一个仆人。

但是这个二十级军功爵制,如果一个普通人想从最底下的爵位升到最高的一等级爵位,大良造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作为一个底层的人物,他的学识是有一定的,虽然开始可以靠做杀敌来立功,但升到一定的层次,你就要指挥部队过去军功,这样在军功不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的底层人民能够得到的,而是专门儿为那些经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和世卿们准备的。

所以商鞅的这项制度实际上也是一个逐层分利的制度,但是需要想拿到好处的人必须有本领,必须得拿出你的12分力量来获取这份分给你的好处,而不是躺在那里让别人送到你的嘴里。

当然也可以采取另外一种形式。那就是父辈。储备凭借军功升到一定的职位,拿出他所获得的财物教育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在利用得到他得到的教育在在秦军中如果有足够的幸运,他也可以超过他的父辈在获得一个爵位,这样也许就能走到最高的大良造。

但是这个二十级级军功爵制在当时绝对是先进的制度。当时战国其他国家的士兵打仗,看到敌方穿盔甲的精锐特种兵来了,第一反应是赶紧跑逃命,心里想,这种活儿要留给精兵去处理就好了,自己犯不上去拼。

而秦国士兵打仗,看到敌方穿盔甲的精锐兵,第一反应是两眼放光,哇,金灿灿的金钱,肥沃的土地,还有给家人提高的待遇。

兄弟们冲上去砍了他,今天晚上就能住大房子了。

秦国士兵在战场上看到敌人的指挥官和精兵,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房子,外加一块地和一个仆人。

由于功爵都要敌军首级作为证明,所以秦军士兵走到哪里,经常手里提着几颗人头,腰里面也挂着几颗人头。

想象一下,有个人手上本来就提着一个人头,然后拿着刀向你冲过来,你会是什么反应?吓也吓的半死了,心想这他妈还是人吗。

当然,这也有一个问题,因为谁抢着人头谁就立了功,那么难免在队伍内部自相残杀去抢人头,那怎么办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商鞅想的很周到,涉及军法,规定五人为一伍,里面只要有一个人阵亡,其他四人就有罪。

所以,战场之上,士兵们不能自相残杀去抢人头,相反,还要想着怎么保护战友。

可是问题还没完,如果五个人当中已经死了一个怎么办呢?它规定如果同伍战斗中有人不幸阵亡,只要其余四人,每个人杀死一个敌兵,那么就能免罪。这样一来,士兵一上场,首先想着要保护自己的战友,万一战友牺牲了,那么就要拼着命的去杀敌,让自己免罪。

从古到今,部队伤亡率高到一定程度,部队就没有斗志了,就没有战斗力了。一般来说,伤亡率超过30%而没有溃逃的军队,可称之为精锐部队。

商鞅设计的什伍制,使得秦国军队变成了一个什么军队呢?变成了一个伤亡越重,斗志越旺盛,在军队里面战友死的越多,拼命的劲头越大。

制度这玩意儿特别重要,一个好制度能让好人坏人都去干好事儿,一个坏制度能让好人坏人都去干坏事。

商鞅的这样一个制度,如果战友死了,就必须砍掉敌人的头来为自己免罪,这样让他的士兵拼命的去杀敌。

这是商鞅制度里面关于升职的规定,但这事儿还没完,商鞅不仅考虑了往上升的问题,还考虑了往下降的问题。因为如果只升不降,那已经升上去的人就躺在公告簿上睡大觉了,就没有积极性了,也没有紧迫感了,也没有危机感了。

所以商鞅设计随着爵位的提升,会有更多的要求,达不到就降级,当你是小兵的时候。由于斩获甲士是升爵,没有斩获没关系,下次努力,可当你升为伍长甚至基层指挥官的时候,斩获甲士同样可以升爵,但是要是没有斩获的话,麻烦就大了,因为你不砍死敌军,商鞅就要砍死你。

商君书里面说,五十人一团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掌,不得斩首。简单的说,就是杀了敌人可以升职,杀不了敌人就要降职。

甚在商鞅治理下的秦国里,阶层不是固化的,而是流动的,任何人都有希望,任何人都有危机。

在这一套能上能下、人才流动的军功制度的加持下,秦国的军事人才从此不断档,任何时候都有顶级的将领领军,司马错、白起王和、王翦、李信、孟恬以众秦国名将,虽然也是世袭贵族,官僚出身。

但他们也是从一场场战斗中历练出来的。起于微末,发于卒伍,身经百战,从尸山血海里趟出来的,是那些世袭贵族官僚虽然也不能比的。并不是说那些世袭贵族中没有能人。

比如说楚国的屈原和项羽的祖父项燕都是楚国贵族中比较有能力的人。但是他们的数量是无法和秦国从千千万万人中选出来的,那些人的数量和实际的能力。是无法相比的。

简单找一个战国时期的人物做一下对比,这个人物就说到战国后期的赵国。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之后,成为战国后期的一个强大国家。

要不说赢姓出人才呢?秦赵两国的君主同为嬴姓。他们的发起改革人物也因为各自原因死去了。但是他们都把改革的成果坚持下来了。当时天下有识之士已经知道这个天下将属于嬴姓。

因为当时天下只有秦国和赵国有统一天下的能力。但是,就在这秦赵争霸的最关键的时刻。出现了一个决定天下最后结局的人。

这个人叫赵括,是赵国人,当年他20多岁,读了几本兵书,从来没有上过战场,仗着自己老爹是赵国名将赵奢,他就能率领着赵国全部兵力去长平跟秦军决战。结局呢?结局是赵国成年男子全部死于山西的上党,最后被留下的少男只有240人。

赵国的悲剧就在于没有一整套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人才青黄不接,世袭制和军功制的对比,让我们明显看到,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社会基层不至于固化,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商鞅的军功爵制逐步发展汉代的查举制。晋朝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后的科举制到民国现在的考大学制度。

任何制度都有它的优点。历史就是这样,不知是以何人之手从鲜血之中记载。

左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争夺齐国的国君,齐国也到了无休止的内乱。

齐国再一次爆发的政变在位仅仅六年的齐国国君在这次政变中被杀身亡。

其后被齐国大夫崔杼联合其他的大夫公推齐庄公继位。崔杼在齐庄公继位时是有打工的,他怎么会杀掉自己推上君位的君主呢?

崔杼弑君的导火索是其是庄公非常风流好色,经常与有夫之妇进行私通,而私通的对象正是崔仲之妻。

不仅如此国君将都会还随意将崔杼的帽子赏赐给别人。其后,庄公的一系列荒诞行为,最终使得自己丢了性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