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文坛逸事9(2 / 2)

当然,文成如诗的绿水还有秀丽的青山陪衬,自然也有其特别的诗情画意。山是文成的另一道亮丽画图。如今,文成的绿水青山带给诗人们灵性的诗情,每一处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文成山水诗词的存在,《美丽文成》、《诗意文成》、《文成诗词》、《当代文成诗词集成》等作品里描绘文成美丽山水的诗篇层出不穷,在《文成山水诗词集》里更是网罗了文成各地的山水诗词佳作,县城的泗溪河、月老山的爱情海、峡谷景廊的绿瀑秀潭、猴王谷的清流丽潭、朱阳九峰的流瀑幽潭、仙人谷的潭瀑奇观等等,不胜枚举。文成的山水相映,山水相依,入诗入画,构成了真正的文成之魂。

绿绝了的文成之水,不仅蕴育了明代开国元勋刘基,还蕴育了报坛泰斗赵超构这样的人杰,更是蕴育了千千万万勤劳智慧的文成人。

文成的绿水,还孕育了漫山遍野的山珍美味,野生山蕨、番薯粉丝、各种食用菇类、珊溪水库的包头鱼等应有尽有,文成的山珍公司更是遍地开花。

文成每年用上亿的资金守住了这绿水,花重金保护水源,忍痛关掉了大大小小的养猪场等金字招牌,不让开轻、重工业等会致污染的企业等等。绿色的文成,如今是zj省有名的生态旅游文化县,每到节假日,游人如织,车水马龙。平时,也是游客不断。

绿色惊魂的文成,以绿水为美,以绿山为绝,以绿县为傲。文成绿得饱满,早已绿成了自己独特的模样。

而秋水和文成的文友和诗友们也是将散文和诗词写遍了文成的山山水水。

文成作协的采风活动层出不穷,各种联谊活动也是五花八门。

在一个飘雪的圣诞前夕,秋水有幸和文成的作家们赴wz市的永嘉县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两县作家联谊笔会,见识了永嘉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他们游览了芙蓉古村、红十三军旧址以及岩头村的丽水古街,还有如若世外桃源般有着青山绿瀑的崖下库、被誉为“天下第十二福地”的陶公洞等。

秋水早早就听说了古香古色有着清丽山水的永嘉,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她以灿烂的古文化和旖旎的山水田园风情美誉海内外。

去永嘉的路上,江南的天空飘落了第一场期盼了几个冬季的雪,就那样悄无声息的美,就那样不期而至的惊喜,纷纷扬扬落入了眼眸,飘飘洒洒缀满了每个人的心底。身坐在大巴里,看雪飘落朦朦胧胧,朦朦胧胧覆盖了冬季里的郁郁深沉,望天地一体,共舞银色的绚丽,秋水竟然忽略了此行的目的是和文成的文友们一起赴永嘉开笔会。赏雪,变成了主题。

由于大雪封高速,沿途只得绕了一个大弯弯而改走小路。虽早上八点出发,本二小时余的车程,再加上雪天路滑,却超过十二点才到永嘉县城上塘。但一路上赏赏雪景,看看大片,听听歌,他们也不觉寂聊,相反因了这场雪而异常开心。

是的,这次笔会,永嘉、文成两县的文联骨干们早已精心策划,而永嘉那边的文友们也早已做好了热情迎接的准备。前方有了牵引,大家把即将相聚的欢欣,堆积得满心满怀。这次是永嘉、文成两县作家联谊笔会,有别历届,特别值得期待。

中午十二点,秋水一行落座在上塘接风的酒宴上,得知至情至性的永嘉地主们早已作好了两天笔会周密的安排,新朋老友,相聚在永嘉这方美丽的热土,暖暖的友情在大家的心里游走,永嘉特色的美酒佳肴,更兼永嘉的明山丽水,不饮不游,早已深深沉醉,作家们将无以言表的感动,寄存于心里。

于席间,从陈思义老师的书中和永嘉文友们的口中更多地了解了永嘉,文成的文友们无不为永嘉这快神奇的土地惊叹。

据悉,汉代惠帝三年,在此建立了东瓯国,定都在永嘉境内;隋文帝开皇9年,在此设立了永嘉郡,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从唐初至清末,永嘉共考取进士700余人,在清代曾有15位永嘉人同时在朝廷为官;在永嘉的历史上,书法大家王羲之与山水诗鼻祖谢灵运都曾任永嘉太守;南宋诗坛上,有四位桀骜不驯的永嘉才子,笔墨传奇,崛起了一个新的诗派——“永嘉四灵”;哲学史上,有独树一帜主张“事功学说”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等等。

永嘉特色的人文和历史,只轻轻一浅酌,就令文成的作家们深深沉醉了。

秋水一行吃过了可心可口的午饭,雪已经下停,大家相约去欣赏欣赏永嘉县城上塘的风光。

好大的一个集永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体的上塘呵!乍看之下,究竟有几个文成的县城大峃那么大,很难用主观评判。繁华的现代街道,一间挨着一间的商铺店面,每个城市的商业格局总是惊人地相像,且不说相像之处,就说县城入口处那条300多米长的画廊吧,它是上塘最吸引人眼球的独特风景,尽展楠溪江沿岸入诗入画的美丽风光。

除了逛逛街,也应该对得起这场为作家们而下的大雪呀,早上在车上玩不到雪,大家的心里都痒痒着呢。花坛植被上、停靠在路边的车顶上,到处都堆积着厚厚的雪,大家沿路开心地打打雪仗,拍拍雪景,逗逗路边或车顶上各型各色的雪人……

就这样沉醉在上塘是非常快乐的,因为这样沉醉着,一直是一种放松和休闲的状态,秋水和大家享受着玩雪的乐趣,流连在永嘉先哲先贤们曾经留下过足迹的土地上,就那样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永嘉。

前方还有丽景,不能再漫无边际地在上塘沉醉了。之后,两县的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汇合,驱车前往楠溪江中游西岸的芙蓉古村参观。

经过大雪覆盖的楠溪江畔,沿途步步可见胜景。不愧有“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的美称。车行至绿嶂山,永嘉的文友向我们介绍了谢灵运曾出游行畋于此,留有《登永嘉绿嶂山》这一千古山水名诗。

不来永嘉不知道,一来吓一跳,楠溪江畔的美景真是美得惊人,也多得惊人!据悉,楠溪江畔有楠溪江岩头中心景区、大若岩景区、石栀岩景区、北坑景区、水岩景区、陡门景区、四海山景区等七大景区800多处景点。

在永嘉县作协的李晓路主席的带领下,一到达芙蓉古村,作家们就细细地找寻每一处浸透千年沧桑的遗迹。幽深的古祠大院与圣旨牌匾,古朴的青砖古巷和如意长弄,古老的芙蓉池及芙蓉亭,别具一格的制作菜籽油作坊,曾经书香氤氲的芙蓉书院,远古的客栈和商铺,与绿树相映成景的古舍,房前屋后的涓涓清流等等,越过时间的坎,每一物景都成了大家眼中的新奇;每一个独特的细节,都令人心激动;每一步行走,似乎都有一个远古的故事与他们悄然握手。

芙蓉村因村西南朝向有三巨崖石摩天,红白相映,宛如芙蓉花开,此后该村即以“芙蓉”为村名。芙蓉村不是一个荒废的古村,是依然活着的古村,现代443户农家仍与之和谐相依。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他们的祖先瑞安长桥的陈拱经过这里时因见此土肥地美、水丰草茂,就迁来定居。南宋末年因抵抗元兵,曾遭焚毁,直至1341年重建。后虽几经风雨,芙蓉村依然保持着六百多年前的村落面貌,全村略呈正方形,坐西朝东,整个村子按“七星八斗”的格局设计建造,以寄望后人如天上的星斗一般人才辈出。村子四周有一长2000余米高 2米的卵石寨墙,村中黑白基调的马头墙随处可见,飞檐翘角,古韵盎然,是一幅幅流动的画,在周围繁华的现代文明的映衬下,特别富有古典的雅致。古朴的芙蓉古村和不远处的芙蓉峰,形成了其特色的田园山水风光,传递了人与自然的无限默契。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造就了楠溪江流域亦耕亦读的耕读文化,致使芙蓉村也因此文风鼎盛,“家重师懦,人尚礼教,弦诵之声,遍于闾里”就是永嘉志里对芙蓉村浓厚的文化气息的肯定。据《芙蓉陈氏宗谱》记载,族人中考中进士、举人、生员的有34名,历代在京任职的有18人,世称“十八金带”。

时光,总是无情地在流逝,它悄无声息地模糊了芙蓉村当年怎样的丽颜,变换了芙蓉村多少的美,都已不得而知,但逝者如斯夫,在二十世纪的年末,秋水与作家们如此近距离地与宋代流传至今的芙蓉村古迹对视,似乎偷窥了光阴的容颜,似乎那时的芙蓉村山水笑靥如诗,似乎那时的芙蓉村鸟语花香若歌。

但流逝也不全是沧桑,流逝,历经时间愈久愈弥足珍贵。今日的时光,昔时的物景,斗转星不移,时空在此交错。

关于芙蓉古村,作家们只限于当时的道听途说。

秋水想:就这样也好,没有太多的念想,如雪飘落,我可以在千年的时光中眷恋。

芙蓉古村,令她难忘。

永嘉联谊采风的第二个令秋水难忘的地方是永嘉的红十三军旧址。

放眼白雪覆盖下闻名中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旧址,它在素天银山的掩映下,尽显大气沧桑。旧址前面的广场上,跨步向前拿着各种武器的红军将士们的石像,庄严豪迈,似乎告诉人们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广场左侧的后山上,矗立着高高的纪念碑,碑刻着这片红色的土地名垂青史的不朽功绩。据史料载,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是于1930年5月建立的,下辖三个团,共有6000人左右,经历大小战斗一百余次,曾攻克丽水、平阳、缙云县城等地,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十三军所到之处,宣传十大政纲,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教育和发动人民群众,有力地配合了全国的土地革命战争,并为后来红军挺进师的活动和浙南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烟云流散,岁月变迁,而旧址依旧。走过广场,走近那幢依然昂首挺立的红十三军军部旧址,并不是雄伟的建筑,不过是座落于永嘉县五尺乡五下村隔岸降山头东麓胡氏四房的合院式木结构宗祠,但却有着厚重光辉的历史,令人心潮激荡。

跨进旧址,宗祠正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旗非常显眼,虽然弹痕斑斑,右上角也已残缺不全,但依然红艳。军旗图案底色是红色的,中间是一个白色的五角星,白色五角星里的镰刀、斧头的柄皆向下,二者锋刃相对,镰刀在右斧头居左,镰刀和斧头是黑色的,旗面靠旗杆侧的白布上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的字样。军旗寓意工农革命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望着这静默的军旗,他们依然能感受到当年战争的金戈铁马,依然能感受到猎猎军旗下那一幕幕悲壮的战争画面。

右侧政治部主任陈文杰的卧室旧貌和锈迹斑斑的各式兵器早已沧桑沉积,这一切都说明土地革命战争,已悄然褪色成将近一个世纪的记忆。

秋水一行在纪念馆里观看了别具心裁的红十三军战斗历程光盘,观看了馆墙四周张贴的关于红十三军的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观看了红十三军战士当年更多的遗物和武器装备,历历再现了那一段悲壮与辉煌的伟大战争画面,让他们惊心动魄地领略了红十三军革命战争的全过程。

秋水和作家们感受到永嘉也是一方红色的热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军部旧址,便是这方热土最深刻的记忆。

另一处令联谊的作家们和秋水惊艳难忘的地方是永嘉岩头古村的丽水古街。

他们一行人临进岩头古村,远远看见清丽整洁的古村东面古朴的水车、红灯笼和人工河,大家便加快脚步惊呼起来。

稍再往前行,便有了惊艳的感觉。耳边文友们的叫美之声和按相机的快门声,更是不绝于耳。原来令人惊艳的来源,就是岩头古村最美的丽水街。

眼前的丽水街景致,想象之中的古朴,意料之外的精致。它较乌镇小巧清丽,又少了丽江浓厚的商业气息。

坊间有传言:“不游岩头丽水街,不算来过楠溪江。”作为楠溪江畔的重要景点之一的岩头丽水街,这里的一切都显示出古朴之风。临河而建的丽水街,是岩头村独特的景观。其建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50余年了。幽长的丽水古街,绵延300多米,有90多间一楼的商铺和二楼的阁楼紧紧相连,商铺前留有2~2.5米宽的青石路,有极富人情味的路檐廊绵延披盖,檐角垂挂着同样绵延的红灯笼,檐下临河侧有绵延相连的美人靠,蔚为奇观。檐外即是长长的丽水河,河中的游鱼欢快而恬静,河床修砌得异常整洁,对岸沿河都是曼妙多姿的冬季残柳和绿树,这一切和远山以及远山以外的天空构成了一幅清丽深邃的如诗画境,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清末的丽水街,曾颇具商业规模,曾经的商铺,早已褪去昔日的繁华渐渐淡化成了如今清幽的民居。秋水和作家们坐在丽水街长廊的美人靠上,看着古樟、古桥、古祠、古塔以及对岸其他的古迹,望着远山和天空,遥想着旧时南来北往的人们,在此小歇,尽享古村晴不曝日,雨不湿鞋的便利,闲适地与坐在美人靠上的美丽女子搭讪,是何等地轻松惬意呵。

作家们参观完整个岩头古村回归丽水街时,冬季傍晚的古街红灯笼早已绽放,红色的光影连成一片,河里河上都美不胜收。静静的河水枕着一河清波,静静地倒映着红灯笼和水阁。默默的青石路,默默地倾听着游客带来的喧闹。二楼阁楼中那一扇扇刻有典雅图案的木窗里传来的声声丝竹,都彰显着幽长寂静的古街几个世纪以来生生不息的脉脉文情。

在丽水街的人文古韵里,静闻岁月轻絮,静观时光流逝,秋水很感慨,从来,江南都是写意的水墨画。永嘉岩头村的丽水街,也是写意,只是,更是清丽深邃。

第二天清晨八点,秋水和作家们在岩头统干酒店吃毕早饭,不到半个小时的车程便到了永嘉的另一处胜景——崖下库。

他们循着一级级石梯拾级而上,便像是从人间慢慢进入了世外桃源。山间清澈见底的小溪一路浅吟低唱着,天是粉蓝粉蓝的,空气格外清新怡人,而那远山呢?因为昨日的雪未化停,又加上夜间的霜降冻冰,远远望去,到处流银淌白,静谧而神秘。

崖下库位于大若岩景区,为一下切300余米,长1500米,宽仅10余米的深涧。两侧陡崖壁立,中间巨石突出。涧分三级,一级一瀑,犹以含羞瀑最佳。崖下有碧潭,面积约100平方米,潭底遍铺卵石,四周全是陡峭石壁,人立此处,如坐井中。其上有一巨瀑从天而下,瀑风裹雨,寒气逼人。每到雨季,瀑布罩住整个潭面,游人望而生畏,无法近前。崖下库入口处绝壁极险,须扶梯攀登而上。其四周尚有众多景点。门口路侧有一巨石,似人盘腿而坐,慈容含笑,谓“迎客仙”。左侧有一峡谷,长约200米,宽近20米,甚幽,称“仙人涧”。左侧山腰上,一石约10米见方,名“猫头鹰石”。在猫头鹰石上方100米处,有一长方体巨石,其下一粗短石柱支立,似抬轿状,名“仙人抬轿”。

游完了崖下库,在一泓绿水的引领,秋水一行走近了陶公洞,探秘了—个沉浮了数千年的神秘石洞世界。陶公洞洞口挂着陈光复的一幅对联:“佛寺旁名山,指点青嶂丹崖,何处描来峰十二;灵岩生古洞,坐看白云赤水,四时美化界三千。”

陶公洞宛如张开的巨蚌,蚌面皆是鳞片状的石纹,这究竟是大自然的创意,还是神工巧匠的杰作?不得而知。古意盎然的洞,幽静一片。

据永嘉的作家介绍,陶公洞被道家誉为“天下第十二福地”,位于大若岩山脚下,是一大型天然的岩洞。洞高56米,宽76米,深79米,是浙南最大的石室。

“洞内晦明,随云变幻,云归则暗,云散则明。”洞分上、下两层,下层建有三间观音阁,讲经坛可纳数百人。洞外建九楹前殿、钟鼓楼、厢房及僧厨。洞内南侧,一条56级石梯通向上层“天台”。天台后建有胡公殿,供奉胡公大帝座像,前面是文昌阁。神龛右下侧一罐状“赤水井”,常年不涸不溢,洞内南侧岩壁上有二条形长洞,谓之流米洞和白鲞洞。夜间灯烛辉映,洞壁白石,或似游云,或若鳞片,昏明异象,远近殊色。洞口绝壁上山溜滴珠,洒入池中,如同“天女散花”,正是“悬崖滴水晴疑雨,凉气袭人夏似秋”。

陶公洞历史悠久,二千年前,后汉甘露年间,道士傅隐遥曾隐居于此;三国时有道士王玄贞在此修炼;南朝齐梁年间,被称为“山中宰相”的著名道教思想家陶弘景隐此撰《真诰》一书。洞内殿宇始建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宋、明、清曾陆续修建。这里香火旺盛,游人如云,每年农历8月初至9月9日,是为香期,烧香拜佛者日逾万人。

从陶公洞出来以后,两地作家合影留念。合影后,秋水和文成的作家们就依依不舍地踏上了归途。

联谊采风回来,永嘉的名山丽水一直在秋水的脑际反复出现。她相信若干年后的某天,她依然会忆起永嘉,因为她曾在永嘉的山水和人文里沉醉过。

每次采风或活动回来,秋水都会有感而发,写下了大量的散文和诗词。

作协、书画院和诗词学会的各种文学活动很多很多,这些活动都让秋水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也让秋水做到了自我实现,把她的人生价值发挥到了最大化。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