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说庙会9(1 / 2)

说庙会

我不知道,为何我尤为地喜欢“庙会”两个字,“庙会”,一个似乎同现在21世纪的社会脱节了的词语。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都要同这个社会脱了节。当一个人在心里找不到一种归属感,却是那样害怕。

我到底属不属于这个时代,或者究竟是不是一个古代的人受了上天的旨意,魂穿了我,我常这样子作想,不然,缘何我看见现在的许多许多的新玩意,都无感,无感到觉得落寞,常常要靠文字找到安慰。文字却是起了作用,我感谢她,流着泪想感谢她。

我不喜欢热闹,甚至有时候害怕热闹,但是庙会不一样,庙会的热闹,如今是不见了,但我永远怀恋它。

我想要说的庙会,有两个,一个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是我书里看到的。

先说书里看到的吧。

提起“庙会”两个字,我总是无端地想起来鲁迅,想起来梁实秋,这样两个民国时候的人。似乎书本里的庙会,就截止在民国了。如果要往前追溯的话,就有很多了,毕竟古代有很多这样的民俗。

大家都说鲁迅的文字是一把匕首,的确是这样的。鲁迅的文字,将那个落后的中国,落后中国里落后的中国人,那些种种人性,揭露得无疑。

可是,不论是怎样的,鲁迅的笔里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东西——故乡。只不过鲁迅笔下的故乡,不是那种诗词里常有的故乡,鲁迅的故乡,往往同落后,糟粕联系在一起。

我喜欢鲁迅文字里的故乡,当然不是喜欢糟粕。有时候糟粕需要辩证的看,也许有读者会疑惑,糟粕就是糟粕,还要辩证看吗?我这不是强行找借口吗。但是请诸君慢慢听我讲来嘛。

“糟粕”的东西之所以为“糟粕”,不就是它保留着历史里遗留下来的那些不好的东西嘛,我之所以说喜欢,便是因为那些文字里有着糟粕的故乡,是同历史有关的。我说过,我常以为自己似乎是一个与时代不相符的人,因为我是那样迷恋传统的东西,而那些有着糟粕的故乡,不就是同传统联系得很紧的吗?

此外,人人都向往一种故乡,类似于周庄那样的,的确,我也向往,甚至做梦都想要去。但是我又何尝不想去看一看那些有着“糟粕”的故乡。人们都说,悲剧给人的震撼和思索,要远大于喜剧。故乡也如是。去“糟粕”的故乡看一看,当然为的不是心里对于“糟粕”的探秘的好奇,而是了解许多,或者见证许多,悲伤的,忧愁的,无奈的……不管是人,还是人性。

其次,我想说,那些江南的小镇,那些稻谷香,鱼米肥的故乡,那些青砖黑瓦的故乡,虽然如桃源一般好,但是这总不是那样真实。一个现在的二十一世纪的人向往那些故乡,无非是于压力大的生活中向往那种惬意:“青山隐隐水迢迢”之类的美好同美景。但是,一个人若总是见了这些,便以为故乡即是如此,但实际上,现实中,或者多半是,一个故乡,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失望,有些恨其不幸怒其不争,有些纯朴,有些落后,有些封闭。那里有许多不幸的人,同不幸的事情,有许多遗憾的人,许多遗憾的事情,有许多可怜的人,可怜的人在努力生活的故事……这是很多的故乡,这是有些实际上的故乡。那些“糟粕”的故乡,离我们是这样近的,我们便总会看见。

在这些故乡里,我们看见的,是很多平凡的人,很多平凡的生活,她们困在一摊子琐碎当中,不能自拔,却依然顽强努力地活着。一个如现在这样浮躁的,人人都以为人均收入破万的,人人都以为家家家户户有房有车,学生人手一部手机,人人都以为生活像是明星,像是“某音”短视频里那样精致时,我们更需要常常关注那些山,那些人……不要那样浮躁,没有那样多诗跟远方,也没有那样多热血跟青春涌动,没有那样多帅哥跟美女,没有那样多说走便走的旅行,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

鲁迅写故乡,写故乡的祥林嫂,写故乡的少年闰土,写故乡的少年一同看社戏,偷罗汉豆,写故乡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鲁迅的故乡,读来总是沉重,沉重得让人思考这个世界。

所以,有时候,我想起来庙会,脑子里想到的,便首先是这样一种故乡,庙会里的故乡是沉重的,是旧的,而绝不是像昆曲里的故乡,那样柔美清丽。

小时候,常常盼着庙会,庙会一来,一切都是热热闹闹的。

每当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出门去,旁的村的人也闻风而来,或是骑着自行车,或是开着三轮的车,提老携幼,或是逛街,搜罗一堆有用的东西,或是大家聚在一起,一块听戏。

首先,最主要的就是各种小摊子了。小摊子什么都卖,大人们喜欢逛的,有卖锅碗瓢盆的,有卖笤帚簸箕的,有卖床单被罩的……小孩子们喜欢逛的,有卖丸子汤的,有卖麻辣烫的,有卖凉粉,炒凉皮的,有卖炸串,铁板烧的,有卖炸鱼的,有卖油条,炸糖糕的,有卖各色各样五彩糖的,还有各种零碎的论斤称的东西……

在村子里,这些小摊子平常是见不到的,所以每每到了这个时候,村里的小孩子,连同那些老人,便总是会趁着这时候,花七八块钱吃上一碗,解解馋。

当然,庙会里的重头戏,自然便是唱戏了。一般得,戏要唱三天两夜。唱戏分下午和晚上两场,下午的是一出,晚上的又是一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