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明宫含元殿遗址72(1 / 1)

大明宫含元殿,是唐长安城最宏伟的建筑,也是皇帝在此临朝最多的地方。含元殿的名字来自于易经《乾》卦中“元亨利贞”和《坤》卦中的“含弘光大”。大明宫最初是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登基后给父亲李渊修建的,准备让他在这里养老。但是还没有建成李渊就去世了,唐太宗并没有使用过,大明宫和含元殿的最初使用者是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当时他觉得长安城的皇宫——太极宫地势低、潮湿,而含元殿这里是长安城地势最高的地方,就改在含元殿临朝;从此以后到唐末,大多数唐朝皇帝都居住在这里。

我的中学以前就在含元殿旁边——XA市第二十九中学,那时候含元殿遗址就只剩下夯土台了,在这里上了几年学,对这座夯土台很早就熟悉了,现在这所中学因为地处遗址保护区,已经被拆迁得一干二净。当时,学校大门口就是一条直通含元殿的道路,这条道路是一直上坡而且笔直的,站在道路的另一端,就可以看到,一路走上去尽头就是含元殿的夯土台,中央是个大土包,两边还有两个小土包,就像凤凰展翅一样;或许是那时候年纪小个子低,感觉夯土台非常高大雄伟,土台下以前还能看到一些碎砖烂瓦什么的,上面还有一座大概是战争时期留下来的水泥碉堡,还有一段壕沟,不知道是不是战壕。这个夯土台也是我们学生和周边居民的游乐场,这边地势开阔又高大,那时候没有高楼,周边的多层楼房全都在脚下,天气好时能直接看到秦岭;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学生们到了这里就是撒欢猛跑,春天的时候这里是放风筝的好地方。

大明宫的南门叫丹凤门,是唐代最宏伟的城门,过去丹凤门的遗址是在一家工厂的院子里,一个小土包。现在遗址已经被清理出来,在遗址上重新复原了丹凤门,内部是空的,是丹凤门遗址博物馆,相当于把丹凤门门道的遗址整个罩住,既保护了遗址,也可以让游人参观,博物馆就是讲了一下丹凤门的来龙去脉和发觉过程。现在整片区域经过规划,丹凤门广场和火车站北广场基本成为一体,从火车站北广场出来,巨大的丹凤门就矗立在眼前,火车站南广场是西安古城墙,这大概是国内离遗址最近的火车站。

大明宫遗址公园建成以后我去过好几次,学校的痕迹一丝也找不到了,过了丹凤门,前面就是一个大广场,以前光秃秃的,夏天很晒,连跳广场舞的大妈们都看不上,现在好像搞了些商业活动的板房。远远可以看到含元殿的夯土台,已经用砖全部包裹保护起来,和上学时看到的雄伟的含元殿夯土台不同,现在看起来就比较扁平,一点也不高大,很难想像出唐代大诗人王维这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势;上面也可以登临,不过是遗址区是属于收费区。以前每个月第一个周三是XA市民免费日,现在不知道什么政策。登上这个用砖保护起来的高台,前面这个广场倒是也还宽阔,也可能是现在高层建筑多了,气势上就感觉比以前小了很多,不过面积很是很大,我就想这地方倒是很适合张艺谋这个喜欢人海战术的搞搞团体操什么的。

大明宫的占地面积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现在整个遗址公园分为了免费区和收费的遗址区域,遗址区域也只剩下一些洼地、土台子,对大多数人来说可看的不多,适合对历史感兴趣的来怀怀古;而且整个遗址区很大,出于保护的原因又不能随意种大树什么的,夏天的时候在大太阳下走来走去就很疲劳;景区也有观光车可以走马观花玩一圈,在一些景点会停下来。在有的地方,会有一个牌子说明这里曾经是过去的某个官署或宫殿,御史台、中书省什么的,但是除了绿草地就是什么都没有;保存最好的麟德殿遗址现在被围起来无法参观,以前没有建的时候我还上去过,其实也就剩一个土台子了,不过状况要比含元殿好一些,地面上还有几个柱础在。遗址区还有一个下沉式的博物馆,其中有一件大殿的鸱尾,高达1.5米,国家一级文物,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唐代鸱尾;还有鎏金的铺首,一件件繁华的地砖,现在也只能通过这些建筑构件,想像一下唐代建筑的雄伟。

免费区就是绿植加雕塑,说实话我都不知道搞这些雕塑干什么,现在好像挺热衷的,中国古典也没有这门艺术,这洋为中用,我感觉也并不和谐。还比如复建的御水河,河里不出意外地搞了一个喷泉,节假日会搞一些声光电的展示,说实话现在的游览模式已经和传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过去讲究睹物思人,了解上面过去发生的故事,现在就是一股脑声光电全方位感官刺激,和大唐不夜城、芙蓉园等等如出一辙。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我想找一下以前拍过的照片,除了这张大明宫玄武门的照片,竟然一张都没有了,也可见这景区的景色真没多少可拍的。

含元殿遗址考古发掘没有发现火烧的痕迹,专家认为应该不是毁于战火。史书上记载是黄巢的叛将朱温这个反复小人,在决定迁都洛阳的时候,把唐长安城的一些建筑拆掉,运到洛阳重新建造宫室。从长安到洛阳,这些拆下来的大木料要先运往长安以北15公里外的渭河,编成木排,顺渭河而下200多公里水路,在潼关转入黄河,再漂流2、3百公里到洛阳,打捞上来后,再运往20多公里外的洛阳修建新的宫殿,这一路上,不知道有多少木料被大水冲走,不知道有多少水工被河流吞没。这中间路途的曲折和漫长,想想都觉得累。我一直认为唐代的建筑是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尤其皇宫大殿,体量巨大、外观宏伟,当然这样雄伟的建筑需要的材料也都是大木料。现在国内唐代木建筑所剩不多了,有一张林徽因的照片,站在屋架上,可以看到那个斗拱和她的身高差不多。只是经过多年的砍伐、修建宫室,到唐末大的木材已经不多了,如果真的是那些碗口粗的木材,估计那时候洛阳周边并不少见,用不着花费这么大力气运往洛阳,朱温需要的应该是建造最高规格大殿所需要的大木料,所以朱温才拆掉大明宫等一些宫室官署,花大力气运输到洛阳。朱温常年在洛阳开封一带征战,对当地应该也是很熟悉,知道所需的木材洛阳一带也是不多见了。

到了八十年代,含元殿周边这片区域,特别是南面这地区,那时候叫道北——铁道北面的意思,含元殿南边一公里就是陇海铁路。抗战时期,很多河南老乡顺铁路逃难到这里,他们就是挑一个担子,家当孩子都在前后两个筐里了,所以称为“河南担”,到西安大多数接近赤贫,就沿铁路周边住下来;河南方言就是道北地区的官方语言,我上学的二十九中学,河南话也是学生之间的官话,我也因此河南话比陕西话还说得溜。大概近水楼台的原因吧,解放后招工,很多河南人就近在铁路系统上班,多少年来,西安铁路系统的官方语言也是河南方言。八十年代的时候道北是西安最乱的地方,经过严打以后才慢慢有所改观,唐长安最辉煌最威严的大殿下,却又曾经是XA市治安最差的区域,这也算是人常说的沧海桑田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