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遗址73(1 / 1)

西安半坡遗址大概是XA市最没有存在感的古迹了,尽管它的位置并不偏僻,交通也很方便,坐地铁就可以直达;另外它的名头也很大: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内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局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它的历史悠久,当时中央还特别拨了30万人民币的巨款来修建博物馆,馆名也是请的当时如日中天的郭沫若题写的,并早在1958年就对外开放了。

半坡博物馆坐落在浐河东岸,地铁半坡站下来向南走一点就到了,大门朝西,以很简练的几个木架,勾勒出半坡的房屋框架,这样的设计语言,在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很有想法的。进去后看到可以看到院子里郁郁葱葱,房屋都是过去那种比较普通的砖瓦房,一片老派的建筑风格,看来也是很久没有翻新了。通往遗址大厅的左右两边是几间展厅,村落遗址完全用一个框架式的大厅保护着的,这里展示的是距今约6000年前人类社会的原始村落遗址,当时是在西安东郊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的,因为遗址所在的村子叫半坡村,就命名为半坡遗址。这个村落的遗迹基本完整地保存着。虽然那时候很原始,但是有一定规划,整个村落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环绕村子有一条深和宽都有5米的壕沟,这是古人的防御性工程。这里也出土了大量的生活用品,从材质上分有石器类、骨器类和陶器类,有一些制作还很惊喜,比如骨针和现在的针外形差不多,也有针眼,就是粗大一些,专家认为当时的人们用这样的骨针,可以缝制出质地比较粗糙的衣服,骨制的鱼钩甚至可以看到有倒刺。此外还展出不少的日用品比如箭头、磨盘、纺纶、陶盆、陶罐等等。这里出土最多的陶器,最著名的就是类似于那种尖底瓶的东西,对于它的用途说法不一,现在不少人认为这是酒器。在这些陶器上都有绘画,图案古朴、简练,有的是象形的,比如鱼、鹿、青蛙等动物纹,还有植物纹,这些象形图案同当时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当时人类农耕和渔猎生活的反映。还有的是几何图案,有三角形,方格纹、编织纹等,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个陶盆上画的“人面鱼纹”,自1955年出土以来,对这个图案表达的意义,专家们众说纷纭,也没有哪种好像特别有说服力。

那时人的住处也是很简陋,还没有房屋,是半地下穴居的,就是在地面上向下挖出一片地方,四周顶部搭上一些茅草之类,在其中一边挖一个窄的斜坡做出入口;也没有床,就是睡在地上,地面潮湿不要紧,古人有办法,他们用火把地面烧成坚硬的红烧土面来防潮,这些地面到现在还是很硬的。

在公园的后面也就是东部,这里还复制了原始人的房屋,建了一个半坡母系氏族村,把遗址上普通观众看不明白的地方具体形象化了,可以说是遗址展示的一个补充,还可以给孩子们做一些教育活动之类的,这个思路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在国内的博物馆中都是很超前的,我在参观到这里的时候就觉得眼前一亮。这个博物馆游人比较少,环境也比较幽静,其实也是挺好的一个地方,游人少的原因,一方面这些古村落遗址除了一些坛坛罐罐,好像也没什么看的了,更主要的是在当前很多景点、博物馆免费的大环境下仍不免费,现在涨到旺季55元,淡季45元,我也是在疫情后期免费推广期间才来了一次。

曾经听过原馆长张礼智先生的讲座,提问环节大家最感兴趣的就是那么多博物馆都免费了,半坡你这么个简陋的村子、一堆坛坛罐罐,对游人的吸引力远不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些,为什么还不免费呢。听了张馆长的介绍才知道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规定,古代遗址类的公园、博物馆是不能免费的,而张馆长说他比我们更希望免费,因为财政的拨款是有限的,如果免费的话,通过销售一些纪念品、甚至水饮料,收入可能都比拨款多!张馆长讲了一个下面区县博物馆的例子:在免费以前,博物馆门可罗雀,一年才几百块的门票收入,财政拨款也是很有限;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依靠一些销售收入,远超以前门票收入和财政拨款的总和,日常维护的资金充裕了、职工收入提高了,馆长也换了新座驾了,大家喜笑颜开、开心不已。不过我也想,遗址不能免费,可不可以把收费点设在遗趾保护大厅门口呢?想进去看的买票,不看的在外面游览溜达那也不是很好吗;这个博物馆里环境不错,大家还是应该愿意来的。

大门上的“西安半坡博物馆”和遗址保护大厅上的“半坡遗趾”都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当时郭沫若并没有写作“遗址”而是写成了“遗趾”,问题是郭沫若给其他遗址也提过字,写的都是“遗址”,为什么单单半坡遗址要写成遗趾呢?当时馆方也不好意思问,这六十多年来,大家只好打哑谜,要说写错也是不可能的,郭沫若先生是国内古文字方面的大家、权威,绝对不会写错的,那么就只能按照半坡博物馆讲解员的解释是“半坡文明是先民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所以用足字旁的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