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祥凝紫气”(1 / 2)

桑老伯跟往常一样,送药到杨家时顺带把桑华捎了过来。老爷子为了宝贝儿子,专门到朱家马店雇了一架马车,拉了桑华的书桌板凳、铺笼帐盖、米面油粮。

杨文给父亲取出早就写好的便笺,送桑老伯到院坝腰门,请他回城捎给铁匠街的郭家金银铺,说等赶场天父亲带着他们哥几个牵马赶场去,顺道接郭家老二灯亮到笔山书屋。

赶场日子,正好出太阳,杨文家三兄弟和灯亮轮流牵着乌蒙马玩了一天。

乌蒙马,那身皮衣简直帅极了。它乍一看黑亮黑亮的,细看却带深栗色,在场坝上刚劲有力的四个大厚蹄子敲得路面“咯噔咯噔”响,脑袋一点一点的,招来无数人的羡慕的眼光。

而杨文的眼光却被人声鼎沸的集市上的各种小吃吸引了,满大街全是吃的。

提竹篮、背背篓的是游走着吆喝叫卖的,多卖些葵花瓜子、花生糖豆,炒胡豆、米薄脆之类的。

固定摆摊的,基本上都一列一列的。沙糕、软糕、云片糕、碗儿糕一行;泡粑、圆粽粑、饵块粑、猪儿粑一行;棉花糖、籼米糖、麦芽糖一行;泡萝卜、凉剪粉、米凉粉、魔芋豆腐、虾子凉粉、水晶凉粉一行。小贩们自动分门别类,归行就市。

他们几个跟着一伙一伙的男人划甘蔗,跟着一群一群大姑娘蹲小摊吃“过街吊”。过年得的那一点意思意思的压岁钱,基本上就在赶场天折腾完了,小孩抵挡不住的美食是一定要填进肚子才安心。

笔山书屋十六员大将现在增加为“十八罗汉”,杨文见母亲安排住处可是伤透了脑筋。

安排这个跟那个睡,怕两个梦里踹飞脚踢被子;安排那个跟这个睡,怕板床太小半夜挤滚下来。最后,床板全卸下来,打地铺,八个一溜大通铺,全部解决。

本来家里就有六个,现在又来了一个,两间耳房远远不够。郭老伯还说假期把大儿子灯明也要送来。

二姐杨新反而成了“老大难”,人家说“墙头草两边倒”,她两边都倒不了,父母靠不了边,兄弟也靠不了边,最后家神背后那小隔,也不得不用上了。杨新,一直睡“家神背后”。

杨家私塾的子弟严格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天道法则。先生规定的,是个男人,事无巨细都必须扛得起,小到家务能缝缝补补,大到公务能拼拼杀杀,笔山书屋只锻造好汉,绝不养懒汉。

每天雄鸡一唱,鱼肚发白,男子汉们翻骨碌爬起来。各自在自己家中帮爹娘干两个时辰的家务活儿,挑水、劈柴、择菜、洗衣、洒扫。等到大白天光,看得见读书写字的时候,统一到笔山书屋读书习字。中午下学各自回家吃午饭,下午继续集中体训,学习生产两不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