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灯明,明灯(1 / 2)

灯明考上中学,对杨文的冲击极大。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成为老杨家的中学生。灯明哥,现在在杨氏子弟眼中简直十全十美。

他才貌双全,文武兼备。外形,人家一表人才,遗传了北方人郭伯母高挑的身坯,古书里记载的“长目隆准”、“身高八尺”,就他!

人长得帅气,还非纨绔子弟。粗起来,能赤裸上身,在他爹的铁匠铺里光膀子跟邱家大哥甩大锤,砸得烧得通红的铁块火星四溅;细起来,像三妹杨新手持小针绣花,能临摹工笔画上毛茸茸的蒲公英。兴致一来,抬手能赋小诗一首。在数理方面,别人还在云里雾里之中,他已经满分作答。

小学他们跟灯明同校,杨文还暗自嘲笑四弟杨化对灯明是盲目崇拜,也不屑于老父对他的垂青。可是随着时间推移,灯明哥以自己的实力让人不得不伸大拇指,杨文内心其实早把他树为标杆。

杨文还在笔山书屋启蒙的时候,灯明已经是小学的学生。灯明只是休假来私塾,跟他们短期相处,小学一复课,领头羊灯明哥返校,剩下的只有老嘴脸灯亮在笔山书屋与他作伴。

后来杨文进城上小学,偶尔郭老伯家里弄了五花肉炖捧瓜、腊猪脚熬云豆这些有点油水的好菜,接杨氏子弟去滋补滋补,杨文才在千树园得见见中学生灯明。

在郭家人的闲聊中,杨文得知灯明、灯亮如此刻苦的秘密。

那是郭老伯年幼启蒙时,张知府鼓励当地小童发奋读书,为挑灯夜读的用功学子添加灯油,晚间,他派来的差役在门口高呼“加油”,然后从油桶里舀一勺桐油赠送。从此,“加油”一词远播四海。

时隔多年,郭老伯每每提起孩童往事,感激涕零,生两个儿子取名灯明、灯亮,纪念老知府这个父母官。

灯明、灯亮感动于自己得名的故事,孜孜不倦,从不敢懈怠。杨文听了,当夜也失眠了。他每见到灯明,就会想象着那位活在故事里的老知府的模样。

杨文跟灯明的接触远远少于灯亮,可灯明身上那种特立独行的气质,如同磁铁一样把他们吸引到他身边。没法子,书痴灯明哥知道得实在太多了。

杨炳跟他聊得最多,灯明毕业,杨炳顺位成了禹王宫一方精神领袖。

长年跟着灯明和杨炳这两个长了八百个心眼儿的老大哥荡刀,不知不觉杨文脑袋瓜里一把砍刀也荡出了刀锋。这让他深深懂得一个道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见贤思齐。

去郭老伯家千树园打牙祭,成为杨文一大乐事。不但可以把收集很久的不太懂的数理习题带去问灯明,而且还能吃到郭家那位小姑娘周芬做的油炸盒子粑。

杨文第一次见小姑娘周芬,还是投考小学前一日歇脚在灯亮家,灯亮冲着蛋炒饭狂奔撞了她,杨文就跑在灯亮身后。

她个子矮矮的,脸宽,颧骨高,一双眼睛稍大,人比较单薄显得布衫宽大,没有什么让人能够记住的特点。

当见她走出厨房去果园冒沙井洗葱,大家还以为她只是偶到郭家的远亲。可杨文兄弟每次去灯亮家改善伙食,周芬不是和凤英跟着郭伯母学描花案,就是在厨房炒菜做饭,才知她常住郭家。

她话挺少,从不主动跟他们说话,也不上桌跟他们吃饭。文文静静的。要不是一群正在长身体“吃涨饭”的小伙子有事无事就钻厨房捞吃的,可能杨文都没机会跟她说几句。

杨文就守在她的锅边,美其名曰帮忙翻炒,以免粘锅烧糊,其实就是混口吃的。周芬学做饭,掌握不了火候,就叫他们尝尝熟没熟,这便是充当尝味人的清汤寡水的住校生前世修来的福。

等着尝菜的人多了去了,排着队的还有四个灯亮、杨炳、杨昌、杨荣,杨文把他们都挡在自己身后,他高声宣布:“我跟她是亲戚,肥水不流外人田,先得流进亲戚肚子里吧?”

杨荣嚷嚷:“你什么时候又跟周芬成亲戚了?”

杨昌笑话杨文:“怕是在灯亮家厨房锅边就是亲戚吧?”

杨炳洗刷杨文:“你跟周芬是亲戚,那我们老杨家几兄弟也都跟她是亲戚了呀。”

灯亮声音压过众人叫道:“我才是最亲的亲戚!”

杨文说:“我提议,能说出跟周芬是什么血缘关系的人先尝。”

这下子,几个男娃你瞪我我瞪你,张口结舌。

杨文得意洋洋地说:“且听我娓娓道来。我娘姓王,周芬家娘也姓王,是远房的堂姊妹,我跟她还算表了又表表了又表的表兄妹呢,挂角亲。不信问周芬她娘是不是姓王。”

周芬握着菜刀愣住了,眼睛睁得老大,直勾勾地盯着这位突如其来的“挂角亲”,喃喃地点头说:“我娘的确姓王。”

杨炳、杨昌、杨荣转向灯亮,异口同声地说:“你最后尝。”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