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王羲之VS陶渊明:不想做官(2 / 2)

事情的起因是王羲之一贯看不上的人当了他的顶头上司,所以王羲之气不过,干脆官也不做了,懒得受气。

王羲之看不惯的人是谁呢?此人名叫王述,出身于太原王氏。可能有人要问了,这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有什么关联吗?简单来说,上溯到周朝老祖宗那辈可能算是一家,不过随着族中人们到不同的地区定居繁衍,就已经完全没有关系了。琅琊王氏顾名思义就是兴旺在琅琊地区,太原王氏就是兴旺在太原地区,两家和异姓家族没什么不同。

王述就是太原王氏出身,早年丧父,因此家境一般,这里家境一般就是和真正的势族比肯定是差,不过王述能够袭爵,从而进入仕途,因此史书所谓的家境安贫,听听就好。

王羲之为什么看不上王述,史书上并没有透露细节,其实两人不和睦就是表象,真正的根源一定是两人的家族利益不同,王述后来深受宗室司马昱的器重,从而出任扬州刺史,正好是时任会稽内史王羲之的顶头上司。

看着另一个家族的人在自己头顶对自己“指手画脚”,王羲之忍不了,于是辞官归隐,同时在父母墓前发下重誓,大概意思就是“从今日起,儿子永不为官,如有违背就被天地所不容”。此时王羲之已经到知天命之年了,竟然有这么带点孩子气的誓言,可算是本心流露。

王羲之可能真的没有做官的天赋,技能全点在艺术上了,能辞官归隐算是自己成全自己。

王羲之主要成就在书法上,后世流传的文章并不多,而最为有名的《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年近知天命时的作品。王羲之早期写过什么已经不可考,后世留下来的多是尺牍书信。这些书信有个很有趣的地方——记录了王羲之这个天师道忠实信徒的几件事。

天师道又称五斗米道,以神仙方术起家,创始人是东汉末年的张陵,这个人可能真懂点机关术法和救人药方,略微施展点手段,就让信徒膜拜不已。东汉末年到东晋初年,其中不过一百年,世道可谓艰难沧桑,尤其还有数次大瘟疫事件,在这种背景下,能够一定程度治病救人的天师道逐渐壮大,倒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王羲之和他的儿子们就是忠实的天师道信徒,体现在王羲之和友人等互相来往的信件中。

信道的情景一:王羲之的夫人生病了,很严重,首先琅琊王氏肯定不缺医师,但肯定是看过了医师没用,所以转而求助道家,反正也没有其他方法,不如都试一试。

信道的情景二:还是看病,看病先忏悔。这次生重病的人是王羲之的孙女,也就是王献之的女儿。孙女生了重病,王羲之深深忏悔自己,他认为信道不虔诚造成了孙女的重病,因此极力向神明忏悔,待罪请神明原谅自己,让孙女好起来。很可惜,并未奏效,孙女还是夭折了。

信道的情景三:日常诚心奉道,宣讲道法。这一点从《兰亭序》中也能看出来,王羲之感叹“死生亦大矣”,也说明他时常思考这种上升到人生意义方面的哲学问题,应该与道法关联甚密。

信道的情景四:服用五石散。五石散是一种药性很烈以各种矿石为主的丹药,药力很强,能够让人暂时回避现实的痛苦,而实际上这种丹药危害很大,王羲之也在尺牍中记录下毒性发作时候痛苦的场景。主要副作用表现在双足肿胀,胸肋疼痛,心肝疼痛等。为了缓解一时的痛苦,而造成更加严重的痛苦,以大毒攻小毒,可谓是大错特错了。

在墓前发誓不做官之后,王羲之卸下了官场的负担,纵情享受田园山水之乐。他甚至说“我当足乐死”,可见王羲之对山川景致的热爱,假如王羲之生在当代,估计肯定能做个旅游vlogger

然而,王羲之真的离开仕宦之争了吗?

答案是没有,哪怕是为了琅琊王氏家族利益和自己孩子着想,他也不可能真的不关注仕途动向。在王导之后东晋还有个著名的宰相,谢安,此时也隐居在山林中。谢安比王羲之小了十七岁,但是两人交情非常好,经常一起游山玩水。王羲之非常看重谢安的能力,还多次向友人推荐谢安,希望谢安能够积极出仕做官。

而后来谢安果然官至宰相,谢安很看重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算是王羲之自己退出官场之后给后人留下的一道“保命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