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庾信:庾信:“贾宝玉”式境遇是对文学家最极致的淬炼(1 / 2)

庾信,南北朝时期最为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不过他的作品并未收入中小学教材,因此他的作品传播度有点逊色。

杜甫夸李白写的诗好,说到了一句“俊逸鲍参军”,这句话的上一句就是“清新庾开府”,庾开府指的就是庾信。

在回顾庾信一生之前,先一起纵览一下南北朝的朝局风云。

南朝迭代的基本规律,差不多都是——军功起家,趁着建康(今天的南京)政权内斗或民众起义等权力空虚之时,趁机而入,取而代之。

简单来说,吊命的汤药往往就是最终一口下去咽气的鸩毒。

很快南朝从刘宋迭代到萧梁,梁武帝前期有一些励精图治的政策,此时的南朝算是政局安稳。

庾信就是出生于此时,出身文学名门,父亲是名重一时的文学重臣。不仅出身耀眼,庾信还有着“神童”的天赋,很早就显露出文学才能,十五岁就成为太子的侍读。

不论是“事业”还是“生活”,庾信此时说是“鲜花着锦”不为过。

庾信除了做文学工作,还曾经作为“外交官”出使东魏,他的工作表现很不错,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一切都看似很顺利,直到萧梁突发的“侯景之乱”,萧梁的开国皇帝梁武帝被囚禁活活饿死。

侯景本来是东魏的叛将,被梁武帝萧衍所收留,因对梁朝与东魏通好心怀不满,遂于548年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起兵叛乱,攻占梁朝都城建康。

顺带说一下此时北朝的政局形势,北魏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地区,此时与北朝同期的还是南朝的刘宋政权。北魏后期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其实东魏和西魏都算是傀儡政权,皇帝都没有实权的,很快就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

侯景之乱时,北方的东魏,皇帝虽然是元善见,其实朝政被权臣高欢之子高澄把持。西魏皇帝是元宝炬,但朝廷实权被宇文泰把持。

总而言之,天下大势,乱得不行。

侯景之乱更是造成了毁灭性灾难,史书上说城中百姓“死者什八九”,十万人只活下来几千人,其惨烈情况可谓是人间炼狱。尸体满路,没有人收埋,腐烂的液体溢出了沟壑。

可能是文学见长的庾信不善于领兵打仗,庾信本来是被授命要带着宫中千余人,在朱雀航这个地方驻守,结果侯景军队一来,庾信就先跑了,逃亡去了江陵。

乱世之下保命要紧,庾信跑得快也没受罚。侯景之乱结束后,庾信依然入朝做官,继续做起了“外交官”本行,出使了西魏。

这次庾信再也没能回故乡。

西魏很快南下进攻苟延残喘的萧梁政权,杀掉了梁元帝,扣留了庾信。

此时是公元554年,北齐已经取代了东魏,而东魏也在三年后被迫禅让给北周。

短短十年,庾信已经经历了三朝换代。人生经历从“鲜花着锦”到“乱世丧家”,只能用“哀”一字来感叹了。

文学创作是文学家思想的结晶,看似是主观的,而文学作品的好坏,是客观的。

好看的作品就是好看,过了一千五百多年去看,依然好看。

庾信的作品和前面提到过的文学家一样,都做到后世杜甫所说“下笔如有神”的程度。

浑然天成,看似随手拈来,用凝结了天地灵气的文字,完完全全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做到这一点的,都是难得的大家。

有文学才能之人所写的作品不一定带有深刻思考,但是一个有文学才能的人经历过巨大的动荡之后,真诚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作品一定是能够穿透时空的。

南朝梁中大通三年(中大通是梁武帝年号)后,太子萧纲居于东宫,萧纲大力提倡文学创作,更是与庾信交好,此时的庾信和父亲庾肩吾都选为抄撰学士,两人一同进出东宫,成为一时美谈。

这段时间也是庾信最为快乐的时光,地位优越,名气大涨,从事自己最爱的文学事业,能够伴驾太子,这和贾宝玉在大观园没什么太大区别。

甚至连作品中出现的意象都十分相似,《红楼梦》作为鸿篇巨制,历来被很多红学家所钻研,这里采信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看法。《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这部小说是曹雪芹作者自叙,曹雪芹生于荣华,终于苓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

虽然小说和诗歌、赋的体裁不同,但是人生境况却十分相似。举个例子,庾信写于做东宫抄撰学士时的《春赋》中这样描写宴游之景——

出丽华之金屋,下飞燕之兰宫。

绿珠捧琴至,文君送酒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