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庾信:庾信:“贾宝玉”式境遇是对文学家最极致的淬炼(2 / 2)

这两句的脂粉绮丽之气简直要冲出屏幕,让人仿佛能闻到美人身上的熏香。

类似的场景气氛在《红楼梦》中也有——在宝玉游幻境一章中

案上设着武则天当日镜室中设的宝镜,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阳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联珠帐。

两者表现的气氛非常相似,这里要在多说一句,《红楼梦》里提到的寿阳公主,就是南朝第一个朝代刘宋皇帝刘裕的女儿,这个典故庾信也用过。

相似的氛围还有一篇,同样是庾信作于此时期的作品《镜赋》——

朱开锦踏,黛蘸油檀。脂和甲煎,泽渍香兰。

这句话翻译一下,意思就是美人用的黛石蘸上檀灰,估计是画眉用的,润面涂唇用甲煎香脂,护发油膏用香兰浸成。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熟悉,《红楼梦》第九回中宝玉说道——

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再吃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

劳叨了半日,方撤身去了。黛玉忙又叫住问道:“你怎么不去辞辞你宝姐姐呢?”宝玉笑而不答,一径同秦钟上学去了。

非常相似的意象,胭脂,发油,这种身在富贵乡或者说起码能看到富贵乡的人才能身临其境写出来。

这里在多嘴一句,宝玉和秦钟有着点不清不楚的关系,而庾信也是曾经爱慕貌美年轻的小男生,在《南史》中有非常明确的记录。

年少鲜衣怒马,阅看美人美景无数,让庾信当时的作品都氤氲着旖旎。

“侯景之乱”打破了这场如梦的时光,梁武帝被饿死,萧梁皇室内部争权,武帝的儿子坐镇远方冷眼等着父亲被饿死,不肯出手,这些家国、人伦惨剧都被写进了庾信后来的作品中。

这场动乱之后,萧梁都城建康死了接近十分之九的人,庾信的孩子——两个男孩一个女孩,也死于这场浩劫。丧子之痛给了庾信很大打击,这些痛苦也写进了庾信后来的作品。

经历三年动荡,梁元帝登基,将首都迁到了江陵(现在的荆州地区),庾信也奔逃到了此地,这里是梁元帝做皇子时候的大本营,而建康出事的时候,就是当时镇守江陵还是皇子的梁元帝,选择了袖手旁观。

此时的萧梁只是勉强喘息了一口气,灭亡已经开始了倒计时。

仅仅三年之后,西魏发兵攻打江陵,梁元帝被迫投降,而萧梁之所以溃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梁元帝和自己的亲侄子交恶,侄子名叫萧詧,他联合西魏打败了自己的叔叔,也在自己叔叔梁元帝投降之后,用土袋闷死了他。

在西魏发兵之前,庾信曾被萧梁派遣出使到西魏,随着江陵的覆灭,庾信前途也跟着一片灰暗,此时他几乎是处于被“囚”的状态,但是西魏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苛待他,毕竟庾信的名气很大,因此特意把庾信在江陵的老弱亲人接到北边,还给了庾信很高的官职——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这里有几个问题:

第一,西魏与萧梁是南北朝对峙的政权,庾信却接受西魏的官职,这种贰臣之举,他不会觉得惭愧吗?

第二,西魏为什么敢给一个南朝的官员这么大职位?

我们来逐一回答一下。

庾信在北朝受官职,他是觉得羞愧的,这一点在作品中也常常体现出来,但是有羞愧但没那么多,完全不至于到要死要活的程度。

原因也特别简单,这个时代动荡程度堪比战国,哪怕是想“忠君”也忠而不得啊。没几年皇帝要么被自己权臣篡位,要么被自己亲戚篡位,没几个稳定的。

再一个,南朝不仅皇帝换得快,朝代更迭也快,宋齐梁陈基本全数上场了。

庾信祖上本身就是南渡过来的,也就是说原本就是北方人,跟着东晋南渡,他自己在《哀江南赋》中自叙身世说,祖上从东晋到刘宋、萧齐、萧梁都有做官,而这种都是“全名节”的,看样子按照当时的标准都,都在南朝做官,就算换朝代都不会有名节影响。

简单来说就是,当时的社会情况决定了“贰臣”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家都习惯了,也不会把这件事当做“道德污点”来审判,顶多自己在诗中多感慨几句,自责几句就差不多了。

再回答第二个问题,西魏直接给庾信“仪同三司”是不是官职太高了,其实从庾信自己的作品来看,只不过授予了个虚名而已,看着好看,没有任何实权。

前文说过,西魏皇帝都是傀儡,是个过渡政权,很快北周取代了西魏,在北周庾信依然得到了“仪同三司”的礼遇,其实平心而论,庾信在北朝虽然再无年少时的风光,总体上过得还是不差的,也经常和北周的皇室高官往来,绝对没有晚景凄凉一说。

但是人生中途巨大的变乱还是给庾信的中后期作品涂抹上沉甸甸的忧郁,也正是这种感悟经历让他的作品冲破了年轻时的浮艳,成为了和鲍照一样深刻影响后世文坛的大家。

返回